将军已逝 精神千古

2019-01-28 15:23曾祥金
中国出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传记将军农民

□文│曾祥金

《父亲甘祖昌》于2019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该书是甘祖昌的女儿甘仁荣广泛收集散见于全国各类书刊报纸中有关她父亲的事迹材料,加以悉心整理后写成的。全书以“‘我是回来当农民的’——艰苦朴素是家风”“‘干社会主义要有股拼命精神’——甘于奉献是家教”“‘万里长征不歇脚’——自力更生是家规”“一生为党、一心为民——听父亲讲红色故事”等章节为主体,全面描述了甘祖昌战斗的一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江西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了刘南方的《将军级农民——甘祖昌传》(2014年)、龚全珍的《我和老伴甘祖昌》(2014年),2019年还将出版《甘祖昌将军文稿》,这也可以说是出版史上的一段奇缘。

内容丰富、材料扎实是本书的第一个亮点。甘祖昌是一个传奇性人物,从农民到将军,再从将军回归农民。如此巨大的身份变化,要完整恰切地评述他的一生并非易事。作者以甘祖昌的“三次长征”和“三次艰苦创业”为主线设置全书关节,既突出了重点,又没有忽略掉其他细节,平实准确地重塑了一个将军农民的形象。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不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但大量引用诸如《永新县湘赣苏区博物馆史料》《红六军团征战记》《359旅光辉战斗历程》《屯垦军魂》等党史文献,同时尽可能多地掌握一手材料,大大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和丰富性。

记述真实是本书的另外一大亮点。历史类著作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可信,传记也不例外。正如龚全珍在《序》中所说:“书中女儿对父亲的回忆,更多的是平凡生活中的琐事,还原的是祖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对她父亲大爱无私的逐步理解。”此外,作者还做了很多的实地考察,到过兰州,去过甘肃,跑过新疆,一路追随着父亲战斗过的地方,这就更加确保了本书的真实性。

王国维在评论西方哲学的风格时认为“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其实在传记类著作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传记作者如果过于追求主体性的介入,就会导致传记客观性的缺失。本书作者比较好地处理了这一矛盾,她在确保文本真实性的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做到了客观真实与主体感受的兼顾。应该说,作者作为传主的女儿,对父亲是充满感情的。当然,这份感情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一开始,作者是不理解父亲的:“小时候,‘将军’这个称呼对我来说十分模糊,父亲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只会拼命干活、不讲亲情、不会享受,甚至有些冷漠、倔强的农村老头。”后来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父亲的形象在她的心中才逐渐清晰、高大起来。本书的写作相当于给作者提供了一个跟父亲对话的机会,让作者去重新审视父亲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最终,作者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有大爱的人”,“他虽然没有待在家里陪伴儿女,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他虽然没有给儿女房产和金钱,却把无限的精神财富传给了后代”。这样的父亲与女儿间的和解,无疑是能够打动人心的。

《父亲甘祖昌》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一面能够照亮信仰的旗帜,在精神上给人鼓舞和激励,让人萌发一种理想主义的信念。本书通过塑造甘祖昌这样一个精神高地,为后来人提供了一个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的榜样。甘祖昌曾经为了党的事业出生入死,是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开国将军。但在革命胜利后,他并不贪恋权位,而是解甲归田当了农民。在甘祖昌眼里,什么岗位不重要,重要的是岗位要适合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觉得家乡一穷二白,那片土地更加需要他。所以他选择回到老家和乡亲们一起,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这种精神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在新时代,以甘祖昌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精神气质更值得大力弘扬,这也是本书的最大价值之所在。

猜你喜欢
传记将军农民
我家的“将军”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书坊
将军
读失败者的传记
将军驾到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将军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