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 龚日祥 陈美君
今年初,党中央印发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2018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和要求就是“生态宜居”——把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充分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改变过去乡村从属于城市的现实,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城乡关系。
在这样的要求下,利用、保护、培育乡村各类资源,紧密结合历史文化传承,建设、美化新型农村就是一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继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一系列农村发展模式之后,地质工作也紧紧围绕“地质+”开拓创新,加快地质调查结构调整、拓展地质服务领域,积极促进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融合,独辟蹊径,以建设地质文化村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
地质文化村目前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没有比较成熟的建设方法与要求,目前主要是以“地质为魂、保护为基、生态为要、民富为本”为建设原则,结合村庄现状、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2018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部署了第一批试点项目,委托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在仙居县横溪镇金村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做好各类资源的整合,统一为地质文化村服务。一方面,详细调查地质资源,并对村内的水文地质、农业地质以及人文历史等做调查,将水资源、土地资源、农产品、动植物资源和金村的人文风俗等融合在一起,统一规划、设计,最后以故事墙、岩石标本、科普解说牌等形式展示;另一方面,地质文化村建设也包括了村庄环境整治等内容,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金村采取了“上级补助、对口帮扶、村民投工”的形式,横溪镇投入建设资金修建游步道,省自然资源厅的对口帮扶资金用于地质文化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村民自发美化家门口、村内道路,在村内基础建设上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更加关心家乡建设和经济发展,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最终达到自发自觉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的。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环境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是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也是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更是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大胆尝试。通过“浙江仙居金村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科普示范”项目的实践,笔者对怎样建设地质文化村进行了一些思考,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
“地质文化村”是集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地质文化培育与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于一体、致富一方百姓的新型乡村。主要依靠地质要素支撑,引导村民自组织参与资源保护与利用,通过对人地关系的科学解读、地质文化的深入挖掘、新型业态的合理打造、设施水平的有效提升,最终实现由外在的地质文化体验与内在的宜居宜业共同构成的乡村发展模式。
地质文化村不同于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等,它打破了原有“圈地-赶人-售票”的开发模式,是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然形式。地质文化村的开发建设依赖本地村民,保护利用也同样依赖本地村民。旅游开发不是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目的,地质文化村同时服务于本地村民和来访者,一方面,它可以提供优美的风景让来访者欣赏;另一方面,风景如画的田园乡村也为本地村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地质文化村无需划定保护区,可以通过村民对于自己家乡的认同和热爱实现对各类资源的保护;也无需利用景区售票增加收入,而能够借助当地的地质文化产品带来收益。
建设地质文化村要以“资源保护、地学科普、惠民富民”为目标,始终秉持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把地质文化村建设成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乡村。
“保护资源”不仅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还包括本地历史传承下来的人文资源,如乡村文化、风俗风貌和文学艺术等。“地学科普”就是传播地质文化、普及科学知识,让普通民众对大自然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水平上,要通过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让科学、客观的解说深入人心。“惠民富民”不仅要体现在使当地村民在经济收入上获得收益,还应该在人居环境、社会地位等多方面获益,只有这样才能使村民安居乐业,最终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
金村原本是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结对帮扶的一个贫困村,全村238人、72户,主要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村民以老人和小孩为主,耕地少,村民经济收入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地质文化村的建设为金村引来了多方关注,直接推动了村庄的各项发展。一年来,原本无人问津的小村庄先后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农办、仙居县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多方专业人士赴金村调研和指导工作,同时也为金村筹措建设资金、引入建设项目,使金村得以利用“省市补助,乡统筹,村实施,群众参与”的方式,落实了近500万元的建设资金,还建起了富硒水果种植试验园,低保户装上了光伏电,金村也入选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在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过程中,不仅吸引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目光,村民也积极主动参与、投工投劳,达到了在参与过程中普及传播地质文化知识,调动村民共建地质文化村、共享建设成果的目的。
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的成功经验显示,通过地质文化村建设,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金村地质文化村的建设实践,推动了村内道路交通、电力、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光伏电、特色水果基地建设等项目入驻,进行了地质文化景观的整体规划设计,村庄变得干净整洁、焕然一新,真真切切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创建地质文化村不仅可以展示村庄的美,还可以带动乡村变得更加富裕、更为文明、更有活力。
基于地质遗迹资源科学开发和利用的地质文化村建设,让新时代的地质工作实现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美丽乡村规划、服务地质资源保护、服务乡村经济发展“五个服务”。把地质文化村作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切入点,尽快培育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地质文化村。地质文化村使农村宜居宜业,让农民生活的更舒适,努力实现“农村美”;地质文化村积极培育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产业支撑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强”;地质文化村以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最终达到“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