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 春,姚侠妹,徐 旸,王魏根,姜双林
(阜阳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园林建筑是构成园林景观环境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提升空间层次、丰富景观序列、因地造景等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历来都是园林、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熟练运用与操作,是决定后期其它工程设计与施工类课程学习的关键。[1,2]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更新与发展,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人们对美好居住环境要求的转变,以及风景园林环境的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扩展,人们对园林建设行业的设计任务及工程施工质量及范围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些适应不同时代背景与园林空间环境的优秀园林建筑作品层出不穷,园林建筑设计的类型、区域功能、适用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3,4]因此,笔者结合多年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感悟,深入分析新时期园林建筑景观的演变特征,就如何指导学生拓展园林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学习范畴,掌握园林建筑设计基本技能,结合多种类型的园林建筑课程设计实践来提升园林建筑设计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适应新时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范畴与设计内涵的变化而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提供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收入与闲暇时间的充裕为休闲旅游提供了保证,但旅游人口的增多也造成很多公园、风景区等园林空间内部人流量过剩,尤其是在节假日一些历史人文景点更是人满为患。为了缓解此压力,一些景点将原有的历史人文建筑内部功能改造为其他的功能建筑(如苏州古典园林景区将原有的历史遗留建筑改造为现代的公共茶室、卫生间),或在景区周边按照原有的景观风格,单独设计建造发挥一定旅游休闲功能的园林建筑。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也直接促进了园林建筑景观功能的变化,如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原有的IC公共电话景观亭消失,摄影技术的更新,使原有园林空间中的摄影功能景观建筑不复存在。另外,为了适应城市文明形象发展的需要,许多公共空间增设了很多的园林景观小品,以提升城市景观形象,如:在城市内部核心干道交叉口处布设符合一定时期文化宣传和城市形象的景观小品;将原有简易的公交站台中的停留等候构筑物,改造成符合现代公交需求的景观站台;为了配合城市共享单车使用,在适当的公共空间设计适当的停靠园林景观构筑物等。综上所述,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当前园林建筑新的景观功能,要求园林建筑设计师必须紧扣时代需求,设计出符合时代主题的园林建筑作品。
随着建筑结构与构造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地独具个性的新型建筑形态的出现此起彼伏,对于小型园林建筑来说,结合设计对象的环境特征,设计并建造出的现代园林建筑形态更是变化万千,如何设计出符合现代建筑技术要求的多元化的建筑形态,需要设计师快速而高效学习并借鉴当前优秀的建筑作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园林建筑设计师提供了便捷而高效的学习渠道,设计师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查询工具,在网络平台上快速查阅大量的已建的经典建筑案例,也可以看到一些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分享,从而省去了去图书馆查阅或到建筑物所在地参观学习的时间。同时,作为学习者,应该本着借鉴的态度去学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该在广泛借鉴的基础上,充分分析设计对象的景观特征,做出符合基地环境、独一无二的优秀园林建筑方案。
园林建筑自古就具有小而广、小而精的特点,其分布在园林空间的各个角落,满足广大群众休闲娱乐赏景之所需。进入新时期,这种特点再次得到了延伸,即园林建筑由原来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公园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等各类绿地及自然风景区各个观赏景点中,以满足城市居民及游客的休闲、旅游需求,发展到现在向乡镇园林环境、农村社区环境之中延伸,来满足广大乡镇、乡村居民闲暇时休闲、游憩的需要[5]。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特色小镇建设目标的逐步落实,园林建筑将在提升乡镇、乡村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舒适性、生态宜居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的分布范围将更加广泛,园林环境将更为复杂,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设计师打破传统的城市园林环境的创作思维,紧密结合乡村与乡镇生活环境的特点,发掘乡土文化,利用乡土材料与技艺,设计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乡土园林建筑景观。
总而言之,新时期我国园林建筑不仅在建筑类型上进行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与更新,而且在分布的广度上由原来集中在城市绿地之中,发展到量大面广的乡村景观领域。同时互联网平台的迅速更新,也使得园林建筑景观的创新设计路径、思路与效率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势必就对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新时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在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实践方面的几条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园林建筑属于小型公共建筑的角度,园林建筑设计理论教学应从广义建筑的共性与传统园林建筑个性两个角度,系统阐述当前园林建筑的基本特征与设计范畴、设计方法与技巧以及实践设计案例解析等。传统园林建筑主要包含了园林小品、亭廊架、榭与舫、风景园桥与游船码头、公园大门、园林小卖部与茶室等,而随着新时期园林建筑类型与分布范围的不断变化与更新,教学中应基于以上建筑类型,结合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思路与当前园林建筑的创新设计手法进行重新整合与拓展。针对新时期园林建筑特点,可以将园林建筑分为:入口建筑、休憩建筑、服务小建筑、餐饮建筑与展陈建筑等,不仅从整体上解析了现代园林建筑与传统园林建筑、公共建筑的内在联系,还创新性地阐明了如何站在广义建筑设计理论的角度,去诠释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技巧[6]。为了适应当前园林建筑类型的多元化的特点,教师还应从传统园林建筑与当代园林建筑的比较中,重新认识园林建筑,注重设计方法与技巧的理论创新,并将其运用到课程教学之中;同时,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引导学生从广泛的建筑知识、广义建筑设计原理入手,在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性方法后,逐渐学习新时期园林建筑相对特殊性的设计方法与技巧。
在课程各章节的介绍中,不仅应将传统园林建筑进行类型范围的整合、拓展与评析,还应将园林绿地中茶室、餐厅等服务型园林建筑进行重新划分,单独归为园林绿地中的“餐饮建筑”类型,便于结合广义建筑设计理论进行共性论述分析,有利于学习者理解与运用。同时还需拓展介绍现代园林中新的园林建筑类型——展陈景观建筑、乡土园林建筑等,这些建筑类型,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闲暇生活的新需求而产生的,在当前园林绿地中出现频率较高,在大部分教材中缺乏更为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案例介绍,以此来弥补当前园林建筑设计教学范畴的空白。另外,考虑到新型园林建筑类型的复杂性,各章节应将广义建筑理论融合于各类型的园林建筑设计当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地阐述具有各自特征的园林建筑设计创作思路。各章节教学范畴的重新组织与拓展,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从建筑的基地环境、选址与布局、功能组成、空间构成等方面,去掌握不同类型的现代园林建筑所具有的共通的设计理论,这也同时要求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所关注的建筑位置选择、内部空间、立面造型等方面的教学思路,而从环境、功能、空间、造型与细部等多方面着手,更加系统地分类讲解园林建筑的设计方法、程序,使学生熟练掌握多种类型园林建筑的设计内涵。
要做到各类园林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章节所拓展的设计案例评述应深入浅出,切合实际,有利于学习者理解设计理论的相关技巧与方法;课程教学的结构设计既要凸显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与理论实践的时代性,还要增强教学方法以提升理论教学的层次性[7]。同时在理论阐述时,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融入当前园林绿地中的经典案例,根据理论推理的需要,将配有同一建筑类型的多个案例的实景图片、设计图纸进行深层次分析,以便学生领会其理论要领。对各大类园林建筑理论分析完毕之后,可将课本所有的当前园林绿地中优秀的实践设计案例与课程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详细分析相关实践作品设计的背景资料、设计主题与总体布局,以及建筑单体平、立、剖及鸟瞰、局部透视等设计图纸,让初学者更加全面真实地感受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创新设计成果,力图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
对于初学者而言,培养建筑空间的尺度感是园林建筑设计极其重要的方面,虽然课本中所列举的案例,多数都标有详细的设计尺寸,但是如果学生没有亲临建筑内部,感受建筑空间及周边的环境关系,就很难准确把握在何种园林环境下采用多大的尺寸进行园林建筑设计;另外,由于新时期园林建筑分布的范围更为广泛,参观学习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地城市绿地中分布的园林建筑,还应该走向乡镇与乡村园林环境中,去感受园林建筑的时代之美、空间之美。因此,教师应本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学精神,在提升自身建筑设计素养的前提下,充分结合当地园林绿地中已建的园林建筑实体,总结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设计理念、布局与造型等特征并引入教学之中,同时将实践项目分为基础、提升和高级三个阶段,逐步增加难度和复杂度,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整个过程,最终,使学生能够在与众多实践项目的“比较式”教学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建筑空间环境的尺度与比例关系。[8,9]
在当前园林绿化快速发展与“互联网+”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仅仅依靠某一本教材来进行园林建筑设计实践范畴的案例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认真筛选出与课本、课件及设计实践中相对应的优秀实践案例,特别是已经施工完成的园林建筑作品,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专业自学能力;同时,引导并教育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建筑视野,学会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查询工具,在网络平台上快速查阅当前经典的园林建筑案例,通过专业网站、网络交流平台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实践经验的交流,以达到从本质上认识更多的建筑实践案例来促进建筑设计水平的快速提高,这也是教师拓展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教学范畴与学生感悟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精髓中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