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记录在故事剧场中的运用

2019-01-28 14:39:15南京市第二幼儿园
早期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九色鹿戏剧绘本

南京市第二幼儿园 易 娟

班本化儿童戏剧主题活动强调的是幼儿在戏剧过程中的学习和收获。教师根据从故事(绘本)中解构出的各种线索与片段场景,借助戏剧游戏与即兴扮演技巧,让幼儿进行构思、扮演、组织、展示、分享、观察、反思、评论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专注于体验各种内容及学习经历,无须面对“要表演一台完美的戏剧给观众看”的压力。

在大班原创戏剧主题活动“九色鹿”中,我园首次运用故事剧场来做戏剧的最后呈现。如何利用儿童记录及各种戏剧教学技巧来推进戏剧活动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是此次戏剧实践的研究重点。

一、问题提出

绘本《九色鹿》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九色鹿在森林里救起了一个落水的采药人,采药人答应不向任何人说出九色鹿的行踪。但是,采药人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把九色鹿的行踪告诉了爱美的王后,王后很想获得九色鹿的皮毛做衣裳。为了取悦王后,国王派士兵去捉拿九色鹿,士兵团团围住九色鹿并向它射箭,结果利箭都变成了花瓣雨。九色鹿告诉国王采药人违背承诺的经过,国王很惭愧,又派士兵捉拿采药人,采药人慌忙逃跑时再次掉进水里淹死了。

这是一个叙事完整、戏剧冲突明显、画面感强烈、语言文字优美、带有神话色彩的绘本故事,适合用故事剧场来设计戏剧活动。故事剧场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并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英国迅速发展。故事剧场以叙述性语言而非角色对话为主,表现形式自由,一般不借助道具、灯光、音效、舞美等,演员同时也是导演、伴奏、讲故事的人等。故事剧场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其核心是将肢体、声音、语言、动作以极富创意和符号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讲述故事,让参与者通过这种方式“看见”故事。幼儿多讲少演,减少了表演的压力。活动中,幼儿在相对稳定的框架下即兴创编,轮流担任说书人和故事角色,人人都是戏剧的主角,人人都是他人的配角。幼儿学习先做配角再做主角,明白合作比竞争更重要。而教师作为戏剧活动的参与者,逐步进入与退出,保证集体活动的有效性。

但是,师生在共同进行戏剧建构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以下问题:

1.整个故事很长,孩子们会对哪些故事情节和画面感兴趣?可以选取哪些情节进行演绎?

2.在剧情线索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孩子们可以用肢体建构哪些场景?这些场景分别由哪些物件或者角色组成?

3.故事里有四个典型角色,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外表特征是怎样的?如何帮助孩子塑造角色?

4.故事语言非常优美,在创编台词时,大多直接使用文本中的语言,表述较长,怎样帮助孩子记忆台词?

二、解决策略

在思考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明明的日记引起了我的注意。幼儿园大班幼儿有每天画日记的习惯,这一天,我刚讲完《九色鹿》的故事,他就在日记本上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出故事的大概内容。这个发现让我很惊喜,我决定把儿童记录和故事剧场的建构连接起来,做一个大胆的尝试,看看通过儿童记录的方式,是否能解决建构故事剧场时遇到的问题,在故事文本与戏剧演绎中搭建学习的阶梯。

儿童记录包括儿童自己的记录,也包括成人对儿童行为的记录。本文重点探究儿童自己的记录。

1.记录故事情节,为剧本创编提供经验

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戏剧冲突明显,我们在剧本创编时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故事框架。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把绘本和故事完全下放给幼儿,接连几天在餐前活动时给幼儿看绘本、讲故事。在幼儿比较了解故事的基础上,教师请孩子找出绘本中最感兴趣的画面和情节,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经过对幼儿记录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发现,幼儿最感兴趣的画面集中在王后照镜子,黑熊袭击采药人,国王下令抓九色鹿,利剑变花瓣雨等。

故事和剧本的创作一般要遵循起承转合的原则。我们发现,幼儿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记录四幅画面和情节时,无形中遵循了这一原则,为接下来的创编剧本奠定了基础。

2.记录舞台空间,为幼儿身体拼构场景提供线索

身体拼构是幼儿戏剧活动中常用的表现形式,如戏剧场景里的桌椅等道具用幼儿的身体合作拼构而成,这是充满想象力的戏剧游戏形式,深受幼儿喜爱。在这个环节中,幼儿的记录分成两部分:身体拼构前记录和身体拼构后记录。前记录类似于设计,如要建构宫殿,那么幼儿首先要知道宫殿里有什么物件和角色。活动前教师和幼儿查找相关资料,丰富幼儿经验,幼儿把宫殿的样子设计在纸上,也就是记录下来。后记录发生在身体拼构的过程中,幼儿尝试拼构宫殿时,教师将幼儿拼构的场景拍照片或者录视频,组织他们观看,并对造型进行反思与调整,直到幼儿满意为止。

3.记录角色形象,为幼儿角色演绎创设条件

本戏剧中有四个重要的角色:九色鹿、王后、国王、采药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帮助幼儿塑造角色一直是戏剧活动中的难题。教师采用“墙上的角色”戏剧范式,记录幼儿对四个重要角色的分析与理解。教师将幼儿分成四组,并准备了马克笔和白色绘画纸,让每组幼儿自选一个人物,先小组讨论,再进行绘画与记录,在图画的空白处用符号或者文字记录下对人物特征的理解。一开始,有的小组合作很顺利,有的小组发生了问题:有孩子来告状,说其他小朋友不让自己画,或是不同意其他小朋友的观点,等等。教师没有直接介入或者评价,只告诉幼儿,二十分钟后分小组展示作品,有问题先自己解决。这样一来,没有统一意见的小组是没办法完成作品的。于是,他们调整态度和行为,积极讨论并互相接纳,很快完成了本小组的作品。

4.记录剧情剧目台词,为幼儿戏剧演出提供保障

在故事剧场的演出形式中,流畅地讲述故事是舞台呈现的重点。幼儿轮流担任说书人(讲故事的人),每个孩子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何时上下场扮演角色,什么时候轮到自己站出来讲故事等,这样才能保证戏剧演出的流畅性。完整记忆戏剧的角色和台词是这个阶段的重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请幼儿讨论如何才能记住自己的台词。孩子们迁移了以往记忆儿歌和故事的经验,用类文字(幼儿自创的类似文字的图画和符号)的方式图文并茂地记录台词和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记忆自创的故事与台词,使幼儿在舞台呈现中实现了自主,各人对自己的角色负责,舞台演出效果美好又顺畅。

三、活动反思

1.儿童记录提升了幼儿对绘本的阅读程度

在以往的戏剧建构活动中,创编剧本一直是师生间的难题。幼儿不懂如何按起承转合的原则创编剧本,通常由教师来设计剧本的基本框架,幼儿只需在稳定的框架下创编台词和部分剧情。但此次活动中,我们启发幼儿阅读绘本并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精读了绘本,充分感知了绘本故事,无形中为剧本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儿童记录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与反思评价的能力

幼儿在身体拼构时,先记录要表现的场景,再对照记录调整动作,这在幼儿身体拼构及舞台空间学习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幼儿在戏剧活动中通过比对和调整,培养了主动学习和积极反思评价的学习品质。

3.儿童记录促进了幼儿多元价值观的形成

用“墙上的角色”这种戏剧方法来帮助幼儿塑造角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际演出中,幼儿顺利演绎了角色性格。例如,孩子们通过不同的声音和表情,演绎了国王遇到九色鹿之前的霸气和之后的羞愧,这与孩子对角色的充分了解和分析是分不开的。“墙上的角色”不但培养了幼儿多角度分析角色的能力,丰富了角色形象,也有助于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同时,幼儿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自行调整情绪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培养了合群的态度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4.儿童记录丰富了幼儿多通道学习的途径

用类文字和符号创造性地记录台词,不但让幼儿熟记台词,更丰富了表征手段,拓展了多通道参与学习活动的途径。活动中,每名幼儿都参与了台词剧本的制作,熟悉了自己的角色,保证了演出的流畅性,更增强了自信心,一些平常不擅长或害怕表演的幼儿也玩得不亦乐乎。

整个戏剧建构过程是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教师并没有特别拿出时间来组织幼儿排练,也从不让家长在家辅导幼儿背台词。教师时刻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依据专业的戏剧教育理念,组织精彩的戏剧活动,在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利用儿童记录推动了戏剧活动的进程,不但让幼儿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也让家长对戏剧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孩子们在戏剧建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创意也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他们。

猜你喜欢
九色鹿戏剧绘本
九色鹿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绘本
绘本
绘本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
九色鹿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