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喆,李朔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河北雄安新区作为“国家大事、千年大计”将被打造成一座“绿色、创新、智能、文明”之城,届时雄安新区将会带动整个京津冀乃至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在解决“富口袋”的同时,也要加快“富脑袋”的步伐,使得农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及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为此,雄安新区的文脉建设受到各方关注,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打造“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雄安淳朴民风,实现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目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风俗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文化,在特定地域内具有广泛认同感并且由人们共同遵守的习俗模式。美风良俗是净化社会风气、塑造人的品性、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陈规陋习则是严重阻碍个人、社会乃至民族发展的毒瘤。移风易俗建设要渗透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移风易俗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性工程,也是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移风易俗不仅反映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强国梦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育新风工作,颁布了诸多关于移风易俗的政策,着力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随着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移风易俗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人才、文化等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快速流动,一些农村民俗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难以融合,主要表现为:在少数农村,“黄、赌、毒”等不良现象有滋长蔓延趋势,尤其是赌博之风在部分农村死灰复燃,参赌聚赌的现象层间迭出。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首先,移风易俗是乡村建设的长期性使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之中,将其转变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其次,移风易俗对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这也决定着移风易俗工作应当以农村为重中之重。雄安新区相关部门和村民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双方默契合作,把握雄安新区建设这一历史机遇,结合雄安三县实际情况加快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进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努力使乡风文明水平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早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远景期待[1]。
“深挖井才能饮甘泉。”开展雄安三县移风易俗工作要循序渐进,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贯彻制度层面要求的同时,要勇于创新,走出一条具有雄安特色的移风易俗之路。关于雄安新区移风易俗路径的探究,本文以“握拳模式”作为参考。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定不渝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法宝和根本抓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全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先锋模范作用。俗语有言“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在移风易俗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的优势,使之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落实党的决定、带领基层治理和团结发动群众的坚实战斗堡垒。同时,务必要加强党员干部先行者的作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起到引领作用,不负党和人民所望。
人民政府作为贯彻落实国家意志的机关,具有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职能,具备很强的执行能力和表率作用,所以务必严格要求基层政府机关落实上层机关的任务命令,发挥其引导、动员和扶持作用。古有商鞅“移木立信”,统治阶级意识到让群众相信政府是讲信用的,不是“光说不练”的。如今要求基层政府机关“打铁还需自身硬”,基层政府要继续高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等各个会议的精神,提高自身公信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真正把政府的表率作用发挥到极致,努力推进移风易俗的各项工作,为乡村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招商环境、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乡村文明建设的水平,真正实现精神发展与经济建设“两不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雄安新区移风易俗的影响不容忽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完成和中国梦的实现,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四个伟大”的推进息息相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的战略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要做的移风易俗,就要大力提高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不竭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让践行移风易俗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面对“人治乱法”的问题,有关部门务必要建设常态长效的管理办法。首先,可以建立“中央、省委、市委、县委、村委”五级沟通联动机制。其次,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在工作中,注重重心下移,村县关联,共同形成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网格机制。最后,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落实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体系中,作为评比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好夫妻”的参考指标,定期进行动态评比,做的奖惩分明。
要实现雄安新区的移风易俗,就必须应用现代化、新型化、多样化的传播方式。第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现人才智力支持。第二,开展主题活动,丰富文化节日,为移风易俗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三,建设优质的乡村公共文化体系。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公益性、均等性、普及性、便利性的基础文化设施,如乡镇文化交流中心、农村电影放映基地、农村网络交流集中点等惠农助农工程项目,实现乡村镇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另一方面,加强软件建设。挖掘乡村中具有文艺创作基础的人才,担任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助推者,从事文艺创作、文化宣传、文艺会演、文化管理相关工作,努力搭建农民群众展示自我的文化平台。第四,充分利用村民的主体作用[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雄安新区的均衡发展有赖于农村文化问题的解决,移风易俗建设更是当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任务,这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既符合农民的利益,又顺应了国家战略趋势,更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推进新区移风易俗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社会系统工程,绝不是个别部门单枪匹马就可一举成功的,在运用“握拳模式”的同时,需要统筹规划、稳扎稳打、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