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党报要闻版从事编辑工作五年来,接触了大量的时政类新闻,总体感觉是,大部分记者和通讯员在写作时政类新闻时,容易陷入固定思维,新闻视角单一,报道领导政务活动时以领导为核心,报道会议新闻时也以领导为核心,报道地区成就时还是以领导为核心……如此一来,新闻作品不仅容易沦为“时政八股”,枯燥乏味,而且显得“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一味亲政不亲民,过于格式化、概念化、官腔化,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究其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皆因没有真正做到心怀读者。
作为一个地方主流媒体,地市党报承担着传递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声音,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职责,时政类新闻往往是其重头戏,其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宣传性和严肃性,相对于其他新闻,也更受限于主题和形式。然而,新闻传播(宣传)是一个有首尾的过程,传播(宣传)效果是最终落脚点。传播者(记者)传播信息固然重要,但是,单方面地传播信息,不管是否有受众(读者)接收信息,显然不能收到效果。受众(读者)接收信息后,在情感、思想、态度、行为等方面相应地发生反应,整个传播(宣传)过程才算完成,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谈新闻传播(宣传)效果。因此,党报新闻采编人员只有做到心怀读者,才有可能在客观存在的各种限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提高时政类新闻的可读性与亲和力,不断赢得读者、壮大读者队伍,才能让时政新闻充分发挥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纽带作用,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及动向的窗口。
时政新闻既包含党和政府宏观政策方针及政治活动的政治新闻,也包含关乎民生、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时事新闻,就党报而言,最多的是领导活动和各种会议。
例如对于一个会议活动的报道,不同的记者会有不同的报道视角,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最多见的报道是“俯视”视角。大家都能从市委、市政府要求的高度立意,却少有人做到从普通市民关心的角度入手,仅仅就会议活动的本身报道,简单且千篇一律,重视报道的宣传价值而轻视新闻价值,一味追求所谓的社会舆论导向而忽略受众话语权,不能很好地实现二者的高度统一,而最终的宣传效果和舆论引导效果也很一般。如若记者心怀读者,采访会议新闻时,在把握住会议主题后首先自问一下:“如果我是读者,这篇新闻怎么写我才可能有兴趣看下去?”然后再透过会议本身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上,以“平视”的新闻视角将新闻点展现出来,做好标题和导语,从可读性与亲和力上讲,这篇文章起码已经成功了一半,结果往往会有出乎预料的效果。
善于从领导活动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2017年汕尾市城区取缔载客三轮车期间,市长到该区调研相关工作,有两家不同媒体的记者各自写了一篇报道。其中一篇是常规“俯视”视角,写的是“市长×××调研城区取缔载客三轮车工作”,活动主题抓住了,表述也没有问题,但是显得很平淡,在读者看来,这就是领导的一次调研而已,与其他任何一次调研活动无异,提不起阅读兴趣。另一篇写的是“城区拟取缔载客三轮车 市长街头约见三轮车从业者获赞”。显然,后面这篇文章的记者在写作之前至少有两个词跳进了脑海,一个是“读者心理”,另一个是“创新”,并且这位记者将三轮车主与市长放到一起,既拉近了三轮车主与市长的距离,也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从读者的角度看,无疑是后一篇文章更能提起阅读兴趣:市长约见三轮车主干什么?取缔三轮车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三轮车主的短期利益,为什么还能获赞?是不是有什么令人满意的安抚措施已经公布?这些疑问读者怎么消除?自然而然会去文章中找答案了。
也就是说,时政新闻要有温度,要“活”起来,读者才有兴趣看。会议要“跳”出会议写亮点;领导到基层调研等活动要再现现场,描述领导与群众互动的细节,现场感要强,要富有人情味,体现领导的亲民形象和务实作风等等。
无论是对党和政府的宏观政策的学习贯彻还是各级各部门各种具体措施的颁布实施,最终都要走向群众,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通过实践得以落实。所以,时政类新闻报道并不仅仅停留在浅尝辄止地报道开会学习和其间的部门督查、领导检查上,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点可能在基层、在群众身边;所以,时政新闻的亲政与亲民并不矛盾,时政新闻的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也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群众是新闻的源泉、主体和王道。心怀读者的时政新闻记者会明白,时政类新闻记者同样只有沉到基层,才能捕捉到好新闻;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有自己的认知,才能写出让读者乐于阅读的新闻作品。修改工作总结得出的基层先进人物通讯,与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出来的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不可能一样。
笔者发现,有些时政新闻记者在会议上或者是通讯员处捕捉到了新闻线索,为贪图方便,抄抄材料或者拿通讯员稿件改改,交一篇干巴巴的工作总结完事,既浪费了好素材,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任,更说明自己对新闻事业缺乏敬畏之心。写出的作品自己都不想多看一眼,还怎么指望有读者会阅读呢?如若记者捕捉到好的新闻素材后,带着责任和感情深入基层一线,聆听基层群众的声音,用纸笔和镜头记录群众的生活,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独特视角反映基层呼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又何愁新闻作品没有可读性和亲和力呢?范长江深入中国大西北,历时两年实地采访,写就不朽名篇《中国的西北角》;20世纪60年代,穆青奔波在兰考大地,写出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了几代人,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尽管许多时政类新闻显得“高高在上”、枯燥乏味,难以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读者就不关心时事政治,因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措施的施行,对每一位民众的切身利益、生活轨迹,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都有重大的影响,没有谁会对此不闻不问,问题在于时政新闻怎样报道,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能否适应读者的需求。
党报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纽带以及人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及动向的窗口。党报的时政新闻采编人员有责任和义务想方设法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条文,通过通俗的语言和尽可能生动活泼的形式传达给读者。
有时候,面对来自不同渠道的重要信息,尤其是对地方社会经济起重大作用的信息,人民群众不仅仅想了解其动态,更想知道其鲜为人知的背景信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办”。这个时候,党报的时政新闻采编人员应承担起这一责任,及时地回应读者问题,甚至带着读者的问题展开深入采访,将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举措和重要法律法规加强解读,对有关文件和法规的要点、亮点及其对群众生活有影响的进行深度剖析,起好贴近读者、解疑释惑的作用。
2016年,笔者参加汕尾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会议,获悉汕尾市当年7月起开办“商转公”贷款业务。笔者据此写了一篇消息后,接到很多读者来电和信息,询问一些具体问题。笔者将问题逐一汇总,并且换位自问:“如果我是读者或者是需要办理相关业务的群众,我可能还想了解哪些信息?”带着采访提要,笔者深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再一次对该中心负责人做了系统采访,并在该中心业务办理窗口采访了一些群众,回来后随即发了一篇后续跟踪报道,为读者解疑释惑,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政策,进而顺利办理业务。该篇文章也创当月月度要闻新闻点击和转发量新高。
总之,若时政类新闻采编人员做到了心怀读者,把“一切为了受众”作为出发点,做到了转换视角、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又创新报道形式、追求报道深度,采编的时政新闻既能展现地方的中心工作,又能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既有利于地方发展又有利于群众利益,才有可能实现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相统一,受众话语权与社会舆论相统一,成为集可读性与亲和力为一体的时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