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生产链中编辑部主导作用的发挥
——以《玉溪日报》专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为例

2019-09-16 03:10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9期
关键词:玉溪策划稿件

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就要在新闻生产链中充分发挥编辑部的主导作用。近年来,玉溪日报社力推编辑主导制,要求编辑部门要练就发掘、提炼和讲好故事的过硬本领,有一双善于观察、分析、辨别的“火眼金睛”,策划并指导记者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宣传报道就是一次很好的编辑增强“四力”的业务实践。

吃透报道精神 准确把握主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华社、《人民日报》开设栏目《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一个个来自基层、平凡普遍人的奋斗故事,让千千万万读者见证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触摸到国家不断进步的强劲脉搏,感受着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与期盼。作为地方党报的《玉溪日报》,也策划出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玉溪版的报道方案。

发掘精彩故事,组织策划要先行,选题设置要精准,要坚持新闻价值导向。作为编辑部门的总编室在组织策划选题前,多次认真学习,吃透报道精神,力求准确把握报道主题。对这次报道,编辑部形成了四点基本共识:第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的重要栏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这次主题报道意义十分重大。第二,要出新出彩,要结合地方党报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报道特色。第三,《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作为一个全国媒体都开设的成就性报道栏目,要力求创新,力求与众不同。要坚持受众导向,切实增强“四力”,发掘、提炼、讲好故事,创作出受众真正想看、愿意看、记得住的新闻作品。第四,策划的角度决定了记者采访的深度,越是宏大的主题越是切口要小,让记者贴近、贴近、再贴近,真诚倾听、真实反映群体的心声;深入、深入、再深入,从细微处润物无声讲好奋斗故事。

组织策划先行 做好选题设置

2019年4月初,总编室初步确定了报道主题和重点报道领域:一是“动态报道”篇。策划了一系列蹲点式调研采访报道——除了采访报道云南省级媒体记者到玉溪县区蹲点调研的动态消息外,还要求记者要深入一线,采写一组新闻特稿。同时,开展行进式采访报道——分别采访报道全市及各县区重点行业取得的成就,揭示背后的经验启示。二是“专题报道”篇。主要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要求和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在玉溪调研提出的“六个走在全省前列”要求以及结合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9年重点工作进行采访报道。三是“个人奋斗”篇。采写有关个人、企业的奋斗经历,以小见大透视发展变化。四是“百姓视角”篇。从干部群众的衣食住行着手,以第一人称的讲述道变化说幸福。五是文艺副刊报道。在副刊版面以整版图片的形式进行纪实性的深度报道;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栏目下开设子栏目《我和我的祖国》,以诗歌、散文等形式礼赞祖国。此外,2019年也是玉溪日报社成立三十周年,总编室在策划报道方案时从副刊的角度找到了二者宣传的结合点,把社庆宣传放在国庆宣传这个宏大的背景之下,举办“我与玉溪日报三十年”征文,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小处着眼、个人着眼,把报社的改革发展和伟大祖国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结合起来。六是特刊报道。策划“10月1日特刊”:共计16个版面,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玉溪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深度报道(上、中、下三篇);第二部分是“数”说新中国成立70年成就。以数字为基础,用图表和漫画的形式展现;第三部分是全市各县区成就专刊,每个县区一个整版且图文并茂。七是新媒体报道。自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以来,玉溪日报社实行“采编一体化”运作,在策划重大主题报道方案时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一并纳入。就“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的报道,总编室结合玉溪网及新媒体的特点,充分利用视频的优势,以影像记录的方式,展现这一主题。主要策划了四个方面:“红色记忆看变化”——新媒体记者到各县区走基层,每个县区寻访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通过记者深入采访,展现当地在七十年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当地百姓勤劳致富、安居乐业的生活面貌;“我和共和国同成长”——寻找今年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的市民,通过他们与新中国特殊的缘分,写出个人及家庭的变化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奋斗者影像”——采访一批玉溪市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和我的家乡”主题摄影——约请玉溪市摄影家做主题拍摄,从小角度入手,通过图片看家乡变化。这些策划选题,在玉溪网、客户端、微信及微博上发布。

万余字的策划方案共计策划稿件百余篇,跨度长达半年,内容“硬”“软”结合——重大时政题材和民生新闻结合,形式“大”“小”结合——综述性的通讯和灵活生动的特写结合。题材多样,涉及通讯、消息、图片新闻、诗歌散文,有面的成就也有点的精彩,既隆重又生动。

4月22日,策划的第一篇稿件——聚焦玉溪湖泊保护工作的通讯《河长治河的“第三只眼睛”》见报;5月10日,整版图片纪实报道《一个山地农耕民族的转身》,生动展现了哈尼族从山地农耕文明到现代文明的巨大进步;新媒体记者走访各县区红色遗迹,“在玉溪”微信公众号刊发了《红色记忆看变化:寻访中共峨山县工委诞生地》《寻访玉溪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自此,玉溪日报社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活动以全媒体上阵的方式展开了。

精编细耕稿件 讲述奋斗故事

记者紧锣密鼓下基层、跑一线,编辑坚守幕后统筹协调,精编稿件。编辑部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对记者进行截稿日期的提醒,并根据一段时期的报道情况及时与记者进行采访前的沟通,作出发稿时间、写稿角度或体裁的临时调整。编辑知道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十分辛苦,从尊重记者劳动的角度对待来稿,坚持两个处理方向:一是坚持受众导向,坚持多出精品佳作的原则,选取真正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的稿件;二是对需要较大改进的稿件,马上与记者沟通,挖掘新的报道角度和内容。

让故事更精彩,关键在于精编细耕稿件。讲好故事,考验的是编辑的政策理论水平、新闻原则和科学分析能力及业务素养。作为把关人,编辑对待每一篇稿件,都必须用心,要沉下心来,逐字、逐句、逐段地精雕细琢,力求把每一篇稿件都做成精品。对好的题材和有分量的新闻,要能抓住和传播新闻报道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作出有分量的版面处理。这不但需要编辑有一双善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火眼金睛”,还要有一颗清醒、清晰的新闻头脑,更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在这次报道中,通讯《湖泊保护没有旁观者——我市创新体制机制保护抚仙湖纪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玉溪市“三湖”保护治理工作纪实》,记者传稿时只有文字稿,编辑一看稿件很有新闻分量,觉得应重点处理,于是立马联系记者,配发短评、图片,既突出了对重点栏目的报道,又使版面的新闻体裁更为丰富、视觉效果更为直观。

讲好精彩故事,要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能与人民群众产生情感共振的表达方式。编辑要发挥自己的脑力、笔力,精心打磨稿件,在标题制作、段落行文、语言表达、防堵差错等方面下功夫,提升稿件质量和可读性,把握好报道的时度效。小通讯《移民新村建设让宜居梦想照进现实》虽只有900多字,却是一篇花费很多功夫修改的稿件。原稿语言不顺畅、层次不清晰,新闻点被湮没在冗余的文字中,编辑反复提炼修改,最终使得稿件内容紧扣主题,新闻点得以突出。

讲好精彩故事,标题是关键。标题是“新闻眼”,既要平实、精练、精准,更要第一时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比如,通讯《消失的水井——从喝井水到用自来水的时代变迁》,原标题是“水井成为文物是一种幸福”,表达不明易产生歧义,修改后的标题更能直接呈现群众饮水方式的改变,从而反映了70年来时代发展的巨变。通讯《玉溪花卉产业发展“快马加鞭”》中对小标题的修改编辑也花了不少心思。原来四个小标题分别为“把好品质关是做美花卉产业的根本”“积极拓展玉溪花卉产业发展空间”“玉溪花卉产业要大发展还需扶一把”“玉溪花卉产业亟待破茧成蝶”,修改后分别为:“提升品质,做美玉溪花卉产业”“拓展空间,提升花卉产业竞争力”“加大扶持,推动花卉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助推花卉产业破茧成蝶”,修改后的小标题既“提了神”,也呈现出形式表达之美。

碎片化阅读时代,要多做短新闻,稿件结构要紧凑,内容要集中,逻辑要合理,表达要顺畅、清新、有情。《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稿件,记者采访很辛苦,编辑在处理稿件时,既要珍惜记者的付出,也要帮助记者删繁就简、提炼新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要舍得删,做好“减法”。通讯《澄江:筑牢抚仙湖保护绿色屏障》原稿1500多字,部分内容严重“注水”,编辑保留了新闻的主干内容删减为1000字,并对原文结构进行了调整,同时,原稿还带有一篇1000多字的《记者手记》,冗长沉闷,语言重复啰嗦,修改后约500字,言简意赅,较好地表达了记者的观点。

猜你喜欢
玉溪策划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