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庆麟
对于大学出版社而言,做好主题出版是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一直坚持正确的宗旨和方向,坚持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传播先进的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社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学出版社以大学为依托,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批受到市场和读者青睐的精品主题出版物。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还需要慎思明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奋进。
2003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实施主题出版工程以来,每年都组织主题出版选题评选活动,共有1 693种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包括图书选题和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入选,其中属于大学出版社的有137种,占比仅为8.1%,低于大学出版社(114所)在全国出版社(581所)中的占比19.6%,两者相差较大。此外,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还存在选题较为严肃、重复性高,精品主题出版物所占比例少,走向国际市场的主题出版物的比例不高等问题。
因此,大学出版社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应该慎思明辨,看到其自身主题出版的不足,探寻新的发展路径,助力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首先,应不忘办社的初心,以坚守学术为魂作为基石,发挥优势,做好大学出版社的学术主题出版;其次,应该牢记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使命,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作为导向,引领正确的出版方向;再次,应该凝心聚力,以打造特色出版品牌作为关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升大学出版社自身的价值;最后,应该砥砺前行,以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抓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自信。
从成立之初,大学出版社就始终以大学为依托、面向社会,服务于大学教学和科研、服务于所依托学校的学科建设、服务于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以繁荣学术、促进社会进步为宗旨,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两个效益的统一。[1]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的要求下,应该进一步坚守学术为魂,出版与所依托大学学科优势相匹配的、学科齐全的、精品的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教材、学术著作和社会读物,强化大学出版社的主题出版,创新教材出版。
第一,结合所依托大学的学科背景,发挥大学学术高地优势,形成自身的出版特色。大学出版社要尊重学术、尊重科研,追求学术品质,服务于学术创新,服务于大学发展,做好学术成果的出版工作,为学术成果的传播提供服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具有中共党史研究方面的传统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依托此优势精准策划的选题,多次入选国家主题出版重点选题,如2015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2016年的《中共党史重大问题研究》、2017年的《时代大潮和中国共产党》、2018年的《中国人的理想和信仰》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属的一所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是中国军队高级任职教育的一所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国防大学出版社依托大学优势,组织策划的《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通俗读物》入选2015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这是一本军事通俗读物,能让读者读懂中国人民解放军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学习的革命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在交通科技的传统优势,从熟悉、擅长的角度切入选题,组织策划的《开往世界的中国高铁》入选2015年国家主题出版重点选题。
第二,抓住新时代“双一流”为大学出版社的主题出版带来的发展机遇。2017 年9 月,“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确认公布,标志着“双一流”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双一流”建设。[2]在此背景下,大学出版社要积极创新教材出版,运用先进理念,创新选题内容、表达形式、载体形式,努力做到紧跟形势,还要主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搭建学科和教学科研平台,提升学术出版整体效应。
主题出版工程以特定的“主题”作为出版的对象、内容和重点,是国家重点工作和重大会议、活动、事件、节庆日等集中开展的重大出版活动。主题出版的主题大致分以下几类:①关系到党和国家重大事件的主题,如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等。②关系到重要时间节点的主题,如纪念毛泽东、邓小平的诞辰,中国共产党成立、红军长征胜利的周年庆等。③关系到重大理论和重要题材的主题,如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经济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等。
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传递的是主旋律,唱响的是正能量,反映的是国家和民族的需求,感受的是时代的脉搏。因此,大学主题出版要坚持导向,做好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的主题出版。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大学出版社要高度重视主题出版的工作,不要做跟风式的主题出版,而是要考虑自身的实际要求和实际能力,考虑长远发展。大学出版社只有精准对接党和国家工作以及读者大众的需求、关注重要节点,准确把握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会议等,正确解读重要指示精神、重要理论方针政策等,在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基础上,才能策划出能满足群众需求、符合时代潮流的选题,才能实现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3]
大学出版社除了要服务于大学教学和科研,也要丰富其定位,增加服务社会的内容。大学出版社应着眼长远规划,慎重确定主题出版的主攻方向,追求新颖角度,表达方式通俗化,选择最佳团队,从本质上做好主题出版工作,这样才有可能打造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
首先,追求新颖角度。主题出版物的题材应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需要强化信息过滤和分析功能,选择创新的切入点,彰显独有特色。主题出版物若是学术著作,则力求对某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或者弥补某方面研究的学术空白;若是通俗读物,则力求通俗化表达,以增加亲和力、获得社会认同度。
其次,表达方式通俗化。由于大学出版社本身的特点,其主题出版具有学术性较强的特点,如果缺少通俗化表达,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物就会被束之高阁,难以实现其文化的传播、难以实现出版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做到表达方式通俗化,就是要做到让表达者用更通俗化的语言去解释学术,让普通人能通过日常化共同信息系统去理解。
最后,选择最佳团队。还要选择具有专业出版能力的编辑队伍,保证主题出版物在出版要求上紧跟时代步伐;选择相关领域的名家、专家、大家,精准定位,保证主题出版物在内容上具有原创性和权威性。力求主题出版物满足时代需求,获得读者认可。
在新时代背景下,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就是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树立大学出版社品牌形象的重要战略举措。需要在正确判断新形势的条件下,更新营销手段,把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物推向世界。
首先,正确判断新形势。主题出版物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出版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内容策划到表达方式、装帧设计都给予高度重视,全力打造主题出版的畅销书。大学出版社只有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精品意识、市场意识,推陈出新,才能在主题出版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更新营销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大数据或数字时代的到来为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也让主题出版物的推广发行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大学出版社在营销推广时,必须转变战略思维,对数字时代下的读者有一个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多方面、强有力地推广,尤其要重视对自媒体的运用。
最后,扩大影响力。大学出版社要做好主题出版:一方面,可以在主题出版中占得一席之地,提升自身的话语力、品牌力和传播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发展、读懂中国思想、触摸中国文化脉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出版进一步发展,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逐渐增强。在新时代和“双一流”建设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迎来了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这都为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出版社应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号召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全国出版工作精神,打造“双效”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出版更多读者认可的精品主题出版物,用最温暖的笔触诉说“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谱写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