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叶 丽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全市97.8%的区域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全省地质灾害最为发育并造成严重损失的地区之一,主要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类,地质灾害呈现点多、分布面广、危害程度大、隐蔽性强等特点。近几年来,受极端天气频发、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地质灾害呈现易发多发态势。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该市共发生地质灾害险情484起,较“十一五”期间增长58%,特别是2015年和2016年,里东、苏村两次重大灾害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2017年,鉴于遂昌县和莲都区两起山体滑坡事件血的教训,丽水市按照省委省政府“除险安居”决策部署,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大搬快治”行动;2018年,丽水市按照“解危清零、四个不少”工作要求,全面打响了大搬快治“清零战”,以达到“全面除险”目标。两年来,丽水市共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896处,解危群众53509人。其中,避让搬迁435处,解危群众29040人,完成治理工程建设331处,解危群众13587人;累计安置搬迁群众24769人,安居率达85.3%;成功避让地质灾害5起,避免人员伤亡38人,连续两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大搬快治”实施以来,先后荣获2017年度中国十大民生决策奖、2018年度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优秀奖和2018年度浙江省民生获得感示范工程。先后12次获省委车俊书记,省政府袁家军省长、冯飞常务副省长和孙景淼原副省长批示肯定。
“大搬快治”三年行动以来,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真正凝聚起大干快上、发力赶超的强大力量,5000余名乡镇干部时刻心系地灾隐患点群众安危,投身一线、冲在一线,卯足劲与时间赛跑,撸起袖子真抓实干。
丽水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将“大搬快治”工作列为全市十大民生实事。2017年,丽水市、县两级调整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或指挥部,并抽调110人进行集中办公。市级建立了“日排名、周报告、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的工作机制,县级落实了“县领导联系督办、乡镇领导具体负责、工作人员具体落实”的“三个一”推进机制。两年来,全市上下通过层层召开部署会、动员会、推进会,签订“大搬快治”责任书,建立网格化责任清单,绘制完善作战图,压实市、县、乡、村四级“大搬快治”工作职责,进一步强化工作推动和难题破解。
将“大搬快治”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乡镇(街道)的年度综合考核,市、县两级建立健全了人大、政协、纪委、防治办、两代表一委员、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等广泛参与的督查体系,县级建立了乡镇(街道)“互督互学”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不断创新督查形式,景宁畲族自治县实行“督战令”制度,县委书记、县长亲自督导“大搬快治”工作;莲都区建立“后进约谈”机制,对工作不力的乡镇(街道)实行约谈问责。两年以来,市人大、政协开展专项督查5次,并下发督查问题清单,已全部整改到位;市防治办完成了对9县(市、区)的7轮督查,并出台年度考核办法,有力推动工作落实。
利用传统和新兴媒体,全方位开展了工作进度、典型经验、好人好故事等方面的宣传,营造“大搬快治”浓厚氛围。市级,在丽水日报、丽水电视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开设了“大搬快治”专栏,市防治办制作了“大搬快治”宣传片,在丽水电视台循环播放,设立了“大搬快治”经验谈栏目,加强工作经验交流。县级,通过简报、微信、钉钉群等形式,每日晒进度、比排名、传经验,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两年来,全市在《中国自然资源报》《浙江日报》《丽水日报》等各类媒体刊发相关报道1200余篇,其中市级媒体专题宣传96篇,市防治办编发工作简报109期。
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直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早研判、早检查、早落实,通过大搬迁、大治理、大防范,“避灾”“减灾”水平进一步提升;连续两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按照“以搬为主、应搬必搬”的工作要求,通过党建引领配齐力量“帮着搬”,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搬”,明确时间节点“彻底搬”的工作思路,集中力量对危险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隐患点危险区群众实施避让搬迁。各县(市、区)“一把手”亲自挂帅督导各乡镇(街道)搬迁,各级乡镇(街道)干部深入隐患点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宣讲政策引导搬迁。同时,在主汛期前,全市集中力量对隐患点的群众实行了汛期撤离。通过设立警示牌、实施房屋上锁、开展定期巡查等措施,加强临时撤离隐患区避险防范,并要求各县(市、区)尽快启动宅基地复垦工作,做好撤离人员临时安置,防止搬迁人员“返住”。
按照“分类实施、质量优先”的工作要求,优质高效推进331个治理工程项目建设。在工程质量监管方面,丽水市出台了《丽水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开展治理工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各县(市、区)也结合各地实际,创新“选优评优”机制,提效治理工程建设。青田县建立在线监管机制,开展了全省综合治理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创新试点,探索治理工程在线监管新模式;庆元县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并联审批机制,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抢险救灾项目开启“绿色通道”,同步推进招标和送审程序,优质高效推进治理工程建设;松阳县建立评优监管机制,邀请浙江大学、省地环院等专家,“把脉问诊”治理工程项目勘察设计等。各县(市、区)纷纷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加强治理工程质量监管,成功创建优秀治理工程8处。
汛期前后组织开展“拉网式”巡排查。两年来丽水市共出动4533组次13271人次深入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全方位开展隐患巡查。对新发现的隐患点,全面落实防治责任和防范措施;结合“互联网+”理念,提高了监测预警科学化水平。全市已建成自动化专业监测点73处。升级预警预报软件,引进视频监控、无人机航拍等设备,建立了30个重大隐患点数据库;强化应急处置和临灾避险。全市多种形式共开展应急演练950次,建成地质灾害应急中心10个,新建改扩建成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451个,规范化率达24.6%,高于省民政厅15%的要求;在地灾知识普及方面,市政府专门组织制作地质灾害警示教育片,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村(居)110万干部群众收看,做到“村村播放、人人收看”,提升群众防灾减灾主体意识。两年来,由于搬迁、巡排查到位,汛前撤离、预警预报及时等有效防范,全市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5起,避免人员伤亡38人。
“大搬快治”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在保护生态、保障安全方面发挥了作用,还为促进集聚、推动致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群众合理向中心城区转移,提高了城镇化率;集中建设的安置小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生活便捷,改善了人居环境;精准的搬迁安置,拓宽了创业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实行“省、市、县”三级补助。在省补助15000元/人基础上,市级再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000元/人,各县(市、区)在省、市两级搬迁补助政策基础上,制定最优补助政策,力度前所未有。青田县选择在县城购买商品房的搬迁群众,最高补助达86000元/人。实行安置户贴息政策。庆元县新批自建房安置户可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申请贴息贷款,最高贴息额度达20万元。实行专项资金保障安置小区建设。各县(市、区)设立“大搬快治”专项补助资金账户,并有效整合农办、发改、财政、水利等多部门相关经费,通过社会融资等途径多渠道保障安置小区建设资金。
在安置小区建设上,各地积极探索委托代建、改造盘活、回迁安置、PPP等模式,既加快了工作进度,又保障了工程质量。如遂昌县下马村地质灾害安置小区荣获了2017年度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奖(优质工程)。该小区采取委托代建模式,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基础设施配套、质量监管,都由政府全程代办服务,6个月实现“拎包入住”。缙云县实施“ppp项目”模式,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灾安置项目建设运营,加快安置项目落地。壶镇镇安置小区总投资28200万元,可安置群众536户1608人,周边配套医疗、就学、商业等基础设施,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目前,丽水市选址的93处安置地块,已完成建设54处,按照“地质环境安全、土地节约集约、农村环境美化、生活条件改善”的要求,创建了14处避让搬迁特色示范小区。
各地以安置点为单元,精准分析劳动力结构和就业需求,因地制宜做好与农、工、旅结合文章,鼓励扶持搬迁群众创业就业。与“农”结合,发挥搬迁群众种植、养殖技术优势,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和家庭农场。遂昌县苏村安置点建成生态果蔬基地280亩,中蜂养殖基地3个,并建立农业合作社和果蔬冷链电商发货中心,拓宽线上销售渠道;与“工”结合,将安置小区选址于工业园区附近,综合考虑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就业意愿,组织开展订单式、针对性培训,提高群众就业技能。青田县高湖安置小区因靠近阀门产业园区,可促进搬迁群众每月增收3000元/人;与“旅”结合,鼓励搬迁群众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强化创业培训、税费减免等扶持,有力激发群众创业热情。缙云县在仙都风景区内建设半岙安置小区,配套住宿、餐饮、商业、休闲等一体功能,将有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丽水市“大搬快治”行动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民除险、助民安居,通过避让搬迁、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举措,最大程度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威胁,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力打造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丽水样板”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空间“四位一体”良性循环,在取得令人瞩目的综合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地质灾害受威胁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