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区域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基础课程设置探讨

2019-01-28 10:24:58张晶
河北画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音乐舞蹈民间艺术基础

张晶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美术作品由于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其美术课程的设置十分重要,对儿童教育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美术课程这一特点,加强学前教育艺术方向的教学工作,同时我们要立足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上,进行课程的设置,为我国广大的幼儿机构培养出有效的教职人员。本文就目前我国高校内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类基础课程设置的弊端进行分析,并提出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不足的影响因素,然后就增加美术类基础课程学时的必要性进行具体阐述,最终提出美术类基础课程设置调整策略,仅供各位学前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美术类基础课程设置弊端分析

(一)课程内容没有区域特色

就目前来看,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部分都是共通的,课程的内容也是十分常见,缺少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特色,所以导致学校教育学生所学的内容相差不大,对于本土学生的教学来说,缺少了本地的区域特色,其课程设置不接地气,对今后的工作来说缺乏帮助。

(二)没有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类选修课程

在学前教育课程中,几乎都把美术课设置为必修课,同时在选修课中极少能看到与艺术相关的课程,这是十分不科学的,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对美术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有些学生天生对色彩不敏感,但是对手工制作等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课程设置中,没有此方面的课程,那么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就无法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及个性,无法做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上课模式单调,课程门类单一

就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上课模式来说,基本上所有的课程都是在教室内完成的,很少进行课外教学,在课程的课时设置上也和普通课程一样,一般会每周一节的频率进行设置,而就近几年来看,很多院校也开始设置幼儿美术,手工制作课程等特色课程设置,但是基本上都是试运行的状态,学分少,课时少,到时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收获具体的效果。

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不足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不重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我们的大部分高校中,一般都会有自己学校重点的特色专业,一般都会一理工类,文学类的专业为主,很少有学校会将幼儿师范类的专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所以很多学校的师范类的专业只是保留了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并不会对这一专业投入过多的师资力量及教学设备,其学校的招生数量也一般控制在100-200人之间,没有大批量的学生就意味着没有大量的师资力量的投入,同时在学校方面来看,对学前专业教师的师资建设也是出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很少有学校的学前专业教师会有博士学位或者是正高级职称,导致高效内学前专业教师的生存状态堪忧。

(二)美术方面师资不足,部分老师身兼多职

从上文我们得知,很多学校对于学前专业不够重视,导致学前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匮乏,所以其美术方面的专业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学校对美术课程设置不足,课时偏少,会出现部分老师身兼多职的现象发生,比如说美术老师兼职幼儿手工课、幼儿环境创设课老师,教师的教学精力分散,最终造成每项课程只能停留在专业皮毛上,无法深入研究。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老师在师资队伍不足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三)各个学院间合作意识不强

在一所综合类院校中,往往有多个院系组成,每个院系都有其独立的师资团队,所以说本院系的课程基本上都是由本院系教师担任。但是就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得知,这些教师不一定适合某些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而其他院系的教师可能更适合,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类基础课程由设计学院美术类专业教师兼任会更有专业水准。再比如设计学院的一些课程,工程预算课程由建土学院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来上则效果更理想,而由于各个学院间的合作意识不强,导致学院的部分课程教学效果不高,学生无法学到这些课程的精髓。

三、增加美术类基础课程学时的必要性

(一)助力地区民间美术文化宣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民间艺术传承,就美术来说,北方的剪纸文化,年画文化,南方地区的版画文化,刺绣文化等多个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增加美术类基础课程学时,可将本土民间艺术添加到课程教学中,通过高等教育课程将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学生中传承下去,并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儿童的心中,让儿童从小感受到我国民间艺术之美,这对于民间艺术的天然宣传,对于提升本土民间艺术的知名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亦为其进一步开发周边文创产品提供可能,从而助力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丰富学习选择,满足学生意愿

就目前高校的学前教育来说,期课程设置十分繁多,除美术类外,还有音乐类,舞蹈类等专业课程均为必修课,这些课程全部设置为必修课实际上来说是不科学的。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其个人的生理特点,很多学生五音不全,或者肢体协调能力差等,如果执意让其将都有课程都必修,那么势必会让他们在自己不擅长的专业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激发出学生的抗拒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最红影响到最终的学业成就。因此,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开设几个教学模块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模块,增设美术类课程模块,与原先的音乐舞蹈类模块一起供学生选择,照顾学生的个人特质,尽量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是践行以生为本办学理念的体现。

四、美术类基础课程设置调整策略

(一)增加美术类课程,削减音乐舞蹈类课程

增加美术类课程,削减音乐舞蹈类的课程设置,继续强调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知识广博性,而不太强调专深。其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为:增减课程门数相当,以三门为佳,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的课程以美术类基础课程为主,减少的课程为过于专业的音乐舞蹈类课程。为兼顾学校所在的区域特色,建议增加的三门美术类课程为当地民间美术(以鉴赏为主)、儿童绘画基础(含最基础的素描、色彩等内容及儿童画入门)、幼儿园实用美术,减少的三门音乐舞蹈类课程为乐理类一门、钢琴类两门。

(二)保持现有的音乐舞蹈类课程设置,增设美术类模块

音乐舞蹈以及美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两个方向之一,可以让学生从大二或大三开始每个学生任选其中一个模块,以利于那些不适合学习音乐舞蹈或者对音乐舞蹈不感兴趣但是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目前学分与学时设置看,大致需要增设六门美术类课程。兼顾学校区域特色,对现有课程略为优化后,此模块建议开设如下课程:南平民间美术(以鉴赏为主)、素描基础、色彩基础、构成基础、儿童画(主要讲授彩色铅笔、湿水彩、油画棒等绘画的技法以及欣赏和指导幼儿创作儿童画)、幼儿园实用美术(如幼儿园整体VI设计、幼儿园宣传版式设计、幼儿园POP艺术字体设计、幼儿园舞台美术等)。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学前专业中增加美术类教育课程设置,是着眼于区域特色下的选择,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期发展我国的美术类民间艺术是最好的宣传方式,这也是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来设定的,色彩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强烈的视觉刺激,喜爱涂鸦更是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共性,所以说将学前专业课程中增加美术类课程设置是高等院校着眼于学生未来的选择,不仅能够促进学校内学前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更是能够将我国美术类民间艺术形式在学生的学习初期便渗透到孩子们的心中,有利于我国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猜你喜欢
音乐舞蹈民间艺术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丝绸之路音乐舞蹈大系》出版
乐器(2020年9期)2020-09-30 06:15:14
当当鼓
戏剧之家(2020年17期)2020-06-22 12:01:24
基于音乐舞蹈融合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思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湛江文学(2017年11期)2017-11-30 08:31:09
黑人音乐舞蹈文化对桑巴舞的影响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53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五抓五促”夯基础
中国火炬(2013年9期)2013-07-24 14: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