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荣 易晓园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民宿一词源于日语“Minshuku”,在日本和台湾地区广泛发展,是居民利用自用房屋,以当地农业、人文及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经营住宿和餐饮服务的家庭副业,为旅客提供乡野旅行住宿之所。民宿不同于酒店、旅馆之处在于其精致化、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其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性:“一是住客能感受来自民宿主人的热情接待;二是提供个性化住宿的服务;三是能让住客充分体验当地风情与文化;四是非标准化设计”。目前国内民宿大多依托风景名胜区、特色乡村、历史街区等旅游区发展,尤其在国内知名的、有影响力的旅游地周边。现阶段,在国家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乡村的政策导向下,越来越多的城市精英向乡村投资,加之中国人骨子里的乡愁,周末节假选择城市周边轻松的乡村民宿度假已成为趋势和潮流。
因为民宿本身与旅游背景资源有着紧密的依附关系,其地域特色的体现、自身与周边环境特有关系比酒店或旅馆更为紧密,所以对民宿设计和营建运用“在地性”理念、使民宿富有特色性非常必要。经调研总结,“在地性”理念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尽量保留当地历史建筑,改造过程中遵从“修旧如旧”原则,最大限度体现其外观的地域性和岁月感;
(二)尊重民宿所在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的肌理和秩序或自然风景区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遵循有机生长原则,与所处环境和谐统一;
(三)民宿中承载当地美食、生活方式、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乡愁要素、历史记忆等物质显现的必要性。
(一)彭州小鱼洞资源背景
本案位于彭州市小鱼洞镇的太子村,湔江河上游的腹心地带,紧邻九峰山风景名胜区,距小鱼洞镇区约3公里,距离彭州市区约35公里。周边资源丰富,有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回龙沟生态风景旅游区、龙门山风景名胜区、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风景资源和小鱼洞大桥遗址、阳平观、葛仙观等历史文化资源较好的自然环境等,为民宿开发打下了景观资源和客源基础。
(二)乡村产业的“绿色发展”背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绿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乡村民宿度假是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乡村民宿以“慢生活”、“家服务”、“趣体验”为特色,让农村特有的一切自然和文化属性最大限度接轨市场和商品属性,乡村民宿度假把城市市场稀缺的商品和乡村绿水青山相对接,让乡村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经济优势,是乡村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 行业发展背景
2017年10月1日,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意味着国家旅游权威部门对民宿发展的肯定与支持。标准规定了民宿客栈的房间数量限制、证照规定,还设置了有别于传统酒店星级标准的“金宿级”和“银宿级”两个新的民宿级别。 民宿产业正式迈入了规范化的发展,也将会吸引更多城市资本进入乡村,进而成为乡村复兴新的激发点。
(一)民宿设计与改造的“在地性”策略
在民宿建筑设计中,保留当地历史建筑,内部讲究现代美感与舒适;新建民宿建议就地取材,尊重当地建筑形式和建造技艺,吸取川西民居传统建筑设计生态策略和现代被动式房屋设计技术,在满足室内温度舒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房屋能耗;
(二)与周边环境融合的“在地性”策略
民宿依附于其所处的自然和环境资源,在尊重周边环境的基础上有机共生、和谐统一才是其“在地性”的体现。具体包括:
1、低干涉的营造技艺:尽量在民宿新建或改造过程中使用当地材料、当地营造技艺、当地匠人;在保护建筑结构或与空间营造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采取使用玻璃和轻钢材料用于结构支撑或历史建筑构配件保护;
2、在地文化策略:彭州小鱼洞民宿所在地为山间乡村,设计中既要求见山望水,又接近田野农耕,融于乡村邻里环境和乡风民俗,尽量接近当地真实生活,与在地文化相协调的基础上在民宿中体现得更加鲜明、易于感知。
(三)民宿内涵的“在地性”策略
民宿的内涵应该包含民宿建筑所不能表达的一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如当地美食、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生活方式、当地历史记忆、邻里关系、文化地域差异等,会通过民宿经营的进行表达。民宿主人及员工的“在地性”折射出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及根植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并通过设计、行为、言谈、亲和力、装饰等以民宿的在地情怀和特色展现出来并被住客感知,让其感受到自己不只是民宿的一个过客,而是真切清晰的意象自己在跟平时不一样的地域空间过另外一种人生和生活。
(四)民宿情怀的“在地性”策略
彭州小鱼洞民宿是兼有乡村型民宿和景观型民宿的综合体,结合农耕、民俗和自然景观营造具有情怀的“在地性”环境——一个阳台就可以看到田野和山川,一个院子就可以发呆半日,一个小菜园就可以瓜田李下,一个村子就可以自在游玩,一个小河沟就可以抓鱼摸虾,一座小山就可以徒步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