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乐 温州空港新区管理中心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2.合理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3.合理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4.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5.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事业单位预算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综合的预算管理,包括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包括所有财政性资金在内的全部收入和支出,统一形式,统一编报内容,反映在一本预算中,统筹安排,综合平衡。也就是说,做预算工作相当于预测和掌握事业单位接下来一整年的所有经济活动,做好预算工作,可以良好实现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目标。运用预算会计把单位的运行状况以数量和金额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在预先设定的目标范围中控制各业务活动,合理保证单位进行合法合规的经济活动;合理计划和统筹安排预算期内资金,将资金的支出范围限制在预算安排内,避免盲目的扩大范围支出,增强资金管理的约束力,合理保证单位有效安全地使用资产;预算控制可以调节各部门之间的矛盾,使之相互协调、相互监督,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科学规范预算管理。同时,实现预算和决算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在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考核,防范舞弊,增加效率,提高效果。
预算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分为编制、执行、考核三个阶段,预算编制主要是预算目标的确定,根据预算目标编制、汇总与审批预算;预算执行主要是预算分解、分析、控制等内容;通过定期或动态的预算考核,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纠偏措施。这些业务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不断地循环,从而实现对单位所有经济活动的监控。
1.落实全员参与的预算编制责任。预算管理是所有部门的事情,不能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应全员参与,上至最高负责人,下至各部门负责人、各岗位员工都要参与预算编制和实施。建立包括预算编制、审核、执行、调整,资产管理,基建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制度。2.强化相关部门的审核责任。归口的管理部门和单位的财会部门分别审核预算建议数及基础申报数据。归口的管理部门根据业务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合理性审核,审核工作安排和资金用度。财会部门进行合规性复核,即审核预算安排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业务部门的预算建议数是否符合标准等。3.采取立项评审方式。对于建造工程、大型修缮、大额物资采购等重大预算项目,按照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综合该预算项目的目标、效果和金额进行评审。立项评审可以有三种方式选择:指定专业机构评审;成立评审小组自行组织评审;委托外聘专家或中介机构等进行外部评审。
1.分解内部预算指标。财会部门收到财政部门(或上级部门)的年度批复后,及时将本年度的内部预算指标在年度预算总额控制范围内细化,按照各部门(及下属单位)的业务工作计划,限定各项支出的标准、用途和金额,对预算资金进行分配。2.严格控制内部预算追加。明确相关制度和审批流程,实行定期集中办理预算追加工作,拒绝不合理的预算追加调整。除突发性重大事项外,超过规定时限原则上拒绝办理。
1.控制预算执行申请。业务部门(及下属单位)根据指标批复时的业务范围和经费支出管理办法细则,不可超过可用指标。申请使用时,一一对应指标额度、支出事项和执行申请。2.控制预算执行分析。在单位内部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一个季度召开一次预算执行分析会议进行预算分析。在预算分析会中通报各部门(及下属单位)本季度的预算执行情况,提出本季度预算执行所碰见的障碍和问题,尽可能找出改进措施,提高执行的时效性。
1.决算控制。每年年初做好单位年度决算报告,总结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并为下年度预算编制提供数据基础。同时进行决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政府工作的管理中,完善公共资金管理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2.绩效评价控制。在事业单位中建设绩效管理,在绩效管理中真实反映预算管理工作,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到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预算资金,从项目支出层拓展到整体支出,推动“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部门年终目标考核的内容, 作为第二年单位安排项目和分配经费的重要考量因素,灵活运用资金管理,对无效目标或绩效目标偏低的,不予安排或相应削减; 及时反馈绩效评价, 把成功的经验推广, 把当年无法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 PDCA 循环中解决;同时公开绩效评价结果,增加透明度,从而“倒逼”各事业单位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结束语:如果国家是机器,那么事业单位就是零部件,而良好的内部控制则是维护零部件的工具。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处的环境,从建立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预算管理理念起,构建完善的预算控制体系,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使预算控制覆盖到编制、批复、执行、调整、考核等各个方面,从而实现预算目标控制,以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