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内容特色与价值取向评析

2019-01-28 07:15:53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221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民警案例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221000)

2018年在东方卫视播出的警务纪录片《巡逻现场实录2018》颇受关注。该片以上海200多位一线巡逻民警为记录对象,以他们出警处理与解决各种突发事件为主体内容,塑造了一批有血肉、有情怀、有担当的的一线巡逻民警群像。该片共分12集,每一集主题鲜明,故事生动,既让观众了解诸多巡逻民警的一线任务执行的各种状况,同时也能增长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巡逻现场故事的真实记录,展现了人民警察处理问题的技能、方法与操守,拉近了警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节目认真贯彻与落实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成功地构建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内容特色

(一)呈现日常执法,展现专业素养

笔者认为:《巡逻现场实录2018》之所以获得了高度认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该纪录片真实还原了一线巡逻民警的执法日常,让观众从巡逻民警看似琐碎甚至鸡毛蒜皮的工作中,深刻感触他们的敬业与爱岗、智慧与担当。在12期节目中,无论是黄浦江上的水面还是人流量密集的地铁沿线,无论是繁华闹区还是老式公房,一线巡逻民警出现在城市任何一个需要他们的角落,他们很少经历惊心动魄现场,更多为民事纠纷的调解与处理,但是精湛娴熟的专业素养令观众折服。

例如在人流庞大复杂的轨交空间——人民广场地铁站,张跃成和蔡青两位警官有目的性地抽查旅客身份信息,多年的工作经验造就了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他们的目光成为地铁安全的第二道防线。而作为专职打击巡逻民警,郭敏和徐安铭在一次夜晚的巡逻中敏锐地发现了街边一男子符合吸毒人员的行为与特质,尿检结果证明了两位警官的火眼金睛。

从执法遇阻到酒后闹事、从邻里纠纷到家庭矛盾爆发,从偶遇受伤老人到安置拾荒老人,各类事件全方位展示了巡逻民警们的判断水准、沟通技巧和共情能力。此外节目也呈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警情,但是巡逻民警们依然认真研判、争分夺秒、全力以赴。节目用纪实的画面、真实的故事、质朴的话语向观众传递出这样的讯息:乌龙警情丝毫不影响巡逻精神,正是日复一日有警必出的细致排查,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

(二)小事汇集大爱,真情溢满荧屏

面对各种接警任务,巡逻民警们迅速到场、认真处理,并且能够此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尽职尽责完成维护公共安全的职责,体现出了较强的专业素养。而在处理过程中,他们虽然铁面无私、奉公执法,但依然也会在不同的警情与任务中展现出爱心、耐心、细心的一面,硬汉形象多了一分柔情,也让观众对于巡逻警察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的感知。

例如曹家渡派出所的两位警官马晓亮和戴华解救不小心躲在车底的小猫,这既是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也是出于对驾驶员行车安全的考虑。小猫被成功解救后围观群众都鼓掌示意。又如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摔倒在地,鼻子受伤严重但却不愿意去医院救治。经过张茂林和印毅俊两位警官耐心的劝解老人才答应到医院。晚上11点下班,印警官终于和老人的家人联系上,并叮嘱其家人要好好照顾老人,暖心行为感动观众。

此外我们在《巡逻现场实录2018》里也看到:无论是酷暑难耐的盛夏,还是雷雨交加的台风天,巡逻民警都坚守在一线岗位上,各种暖心瞬间层出不穷。在处理家庭纠纷时,不管是离异父亲恳求见女儿、教育观念引发的两代人矛盾,还是倔强老人藏空调遥控器、啃老“巨婴”大闹居委,巡逻民警都能用智慧与技巧既依法合规处理,同时又化户干戈为玉帛,积极帮助矛盾家庭修补亲情,他们用切身行动让小事汇集大爱,用真情温暖百姓。

(三)“智慧公安”开眼界,教育示范显功效

在《巡逻现场实录2018》中,“智慧公安”的系列成果让观众大饱眼福。例如在第一期节目开篇,执行早班巡逻任务的直升飞机映入观众眼帘,让观众一饱空中警航的真面目。在第三期节目中,面对人潮汹涌的御园景区,大数据监测系统保证节假日期间大客流下游客的人身安全,让在熙攘人潮中走失的孩子被迅速找到。在第十期节目中,动态分配路权的智能信号灯、智能安防小区建设、一体化运作的反电信诈骗中心、视频巡逻等先进技术都露出了它们神秘的面目,配合着巡逻民警的工作日常,让观众感受到了高科技在维护社会平稳运行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然节目除了展示高科技在巡逻民警日常工作中的应用外,也通过一个个接警任务的处理向观众传递和普及法律知识。例如“在民警亮明身份后,公民应该配合盘查,服从执法”“ 阻碍人民警察调查取证属于妨碍执法行为,会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醉酒后触犯刑法同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等。总之鲜活生动的现实案例直入人心,既可以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也可以发挥教育示范的功能。

配合着各种案件,巡逻民警们现身说法,希望法律知识与观念能够深植于观众内心,这样的内容设计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毕竟真实的案例、涉事人员悔恨的泪水、无奈的表情都能够让观众引以为戒、防微杜渐,“增长观众的法律知识、提升观众的法律意识”的节目效果也就能够顺利实现。

此外在《巡逻现场实录2018》中,很多一起共事的巡逻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不仅展现了自己过硬的业务素养,也表现出了多年并肩作战形成的深厚的情感,硬汉柔情的话语表达也是让观众非常动容。

二、《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价值取向构建

《巡逻现场实录2018》通过对上海一线巡逻民警的工作日常进行真实记录,描绘出了烟火气十足的市井故事,呈现了鲜活生动的巡警群像,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巡警的职业认同。虽然巡逻日常波澜不惊,但是巡逻民警暖心、耐心、细心的品质让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一座城市高度发展过程中无所不在的温暖与正能量,让警民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除了案例的精挑细选外,案例所包含的法律知识能否得到普及、观众的法律意识能否得到提升也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之一。可以说,节目构建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温暖人心,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也让观众产生了极大的认同心理。

首先,烟火气息十足的故事构建了真实鲜活的巡警群像,激发了巡逻民警的职业认同。可以说《巡逻现场实录2018》是一档非常接地气的纪录片,纪实的影像为观众娓娓道来充满烟火气的市井故事。节目深度聚焦一线巡逻民警,真实记录工作日常,只要人民群众有困难,他们就会第一时间到达。节目中少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时的惊心动魄,更多的是琐碎平凡事务的处理:调解各种家庭矛盾与邻里纠纷、寻找离家出走的孩子、劝解上当受骗但执迷不悟的女白领、帮助拾荒老人等,但恰恰从这些小事中巡逻民警真实鲜活的群像被成功构建。他们的果敢、率真、坚毅、睿智、风趣、暖心、真诚、帅气、善良被观众热议。他们的细心、耐心、踏实、谨慎让观众了解到了特大型城市的管理容不得一丝马虎,必须要像绣花一样精细。

很多出现在《巡逻现场实录2018》中的基层巡警在互联网中拥有无数粉丝,网友的留言也是对他们称赞有加。深耕基层的巡逻民警走近了大众的视野,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对象,这对于激发巡警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最后一集“我的选择”中出现了数位典型人物,有着二十多年从警生涯的申城英雄颜申午深藏功名,始终奋战在第一线;放弃高薪白领工作转为巡逻民警的宗晨,只为薪火相传完成警察父亲遗愿;舍己为人至今仍在重症监护室的周桂祥还需要妻子与儿子的照顾,家人的不离不弃让人动容。节目倾听这些典型巡逻民警及其家属的内心世界,观众也在他们质朴的语言中了解到了他们职业选择的动机,感受到了他们对从事职业的热爱与认同,明白到了他们职业坚守的理由。

其次,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让观众感触到社会变革中城市的温暖,拉近了警方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在节目中巡逻民警们的责任与担当让人拍手称赞,例如在处理拖欠农民公薪资问题时,金警官的一句“谁再敢说农民工工资不准发放就依法处理”就掷地有声。此外,制服下的温情一面也被节目放大。例如曹家渡派出所的青年民警马晓亮,在节目中因为解救被困车底小猫的行为而走红互联网。他不仅有过硬的业务,也有着风趣幽默的一面,会将自己的妻子称为“女皇帝”,也会因为工作时间忙没有办法照顾孩子而内疚。当然还有苦口婆心说服老人去医院看病的印俊毅、努力走进离家出走少女内心的周世奇等,他们处事的态度透过电视荧屏带给了观众无限的暖意。

另外,警服中包含的悲伤有时也让故事显得比较沉重。例如与歹徒搏斗而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三年的周桂祥被妻儿一直精心照顾,英雄的悲情故事让人心疼,但也更让观众相信:正是有了这些人民警察,百姓幸福美好、安定祥和的生活才有所保障。

《巡逻现场实录2018》讲述的是有情感、有温度的烟火故事。细腻的情感,真实的画面,朴实的语言让观众感触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基层巡逻民警的作用与意义,而这些巡逻民警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同时,也用暖心行为增加了城市的温暖,拉近了警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节目深入生活,用真实打动人心,用纪实解读社会百态,展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带给了观众温暖的收视体验。同时节目也记录了上海乃至中国的法治进程与取得的丰硕成果,有效地增加观众的社会认同与价值认同。

第三,真实记录的案例不仅仅是打动人心的时代记录,也是实现潜移默化的普法教育的创新表达。据报道《巡逻现场实录2018》共收集了748个巡逻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仅依靠真实性、现场感带动了节目的收视,增强了观众对于巡逻民警的了解,同时也因为案例的典型性、鲜活性、生动性让节目顺理成章成为了普法课堂,在满足观众好奇心与窥视心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求知欲。在诸多案例中,外卖人员违规骑行且慌忙逃逸的案例令人记忆犹新。原本只是接受罚款的惩罚,但最终因妨碍公务而被拘役四个月,观众在颇为惋惜的同时也增加了相关法律知识。其实在《巡逻现场实录2018》节目中,很多涉事人员并非是罪大恶极之人,他们的行为有时候也并非蓄意为之,但是在冲动、情急之下一些行为的性质瞬间发展变化,因此节目在普法方面的作用与意义就凸显出来。

在《巡逻现场实录2018》中,法律知识的介绍与普及是和案例的讲述融合在一起,并且通过“法治小课堂”的版块强化输出,这种做法避免了单纯案例讲述带来的猎奇性,也因生动的普法创新表达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因此节目在推动普法工作、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透过对一个行业的认知,让社会热点、市井百态浮出水面,也让遵纪守法的观念深入人心。

《巡逻现场实录2018》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公布2018年第四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的通知》中榜上有名。节目用真实说服、用故事感触,将警民生活、法治建设与主流价值传播巧妙融合,丰富着现实主义纪录片的创作。节目用原创性的内容发挥现实关照的作用,让观众感知到一线巡逻民警是如何守护城市的安定。节目透过警察的视角,让观众看到真实的今日中国,了解社会百态。节目通过电视荧屏输出正能量,这既是时代赋予主流媒体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满足观众对于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又一次积极作为。

猜你喜欢
民警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派出所工作(2020年8期)2020-10-29 07:33:21
民警轩哥说案
派出所工作(2020年9期)2020-10-15 02:35:07
民警轩哥说案
派出所工作(2020年7期)2020-08-04 10:19:01
民警轩哥说案
派出所工作(2020年6期)2020-07-14 16:10:40
民警轩哥说案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