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0055)
21世纪初,世界范围内掀起克里姆特研究热潮,大多是对克里姆特生平、绘画特点及作品集介绍。本文对克里姆特艺术创作心理展开分析,超越了现有的纯形式层面的研究,揭示作品中所隐含的精神情感,阐明心理因素对其艺术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
克里姆特出生在维也纳,14岁进入奥地利艺术工艺博物馆附属工艺学校进行学习,接受传统主义学院绘画训练,追随历史画家汉斯·马卡特学习绘画。随着他的声誉渐著,维也纳的很多公共建筑都请他绘制装饰壁画。
克里姆特所处时代适逢西方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时期,封建统治的意识受到了严重冲击,社会矛盾日益明显,思想开始解放,新旧观念在各个领域发生对抗,艺术领域孕育出许多新的思潮。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克里姆特艺术创作突破传统绘画形式,赋予了绘画自由、解放的新寓意。
1897年,受欧洲十九世纪末叶盛行的新艺术运动影响,克里姆特加入了“维也纳分离派”,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领袖。维也纳分离派的理念是反对学院派的传统思想,提倡艺术创新,强调艺术的表现性能,以及艺术必备的独特个性,艺术创作要关注实用性合理性,特别是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在各类外来艺术的影响下,克里姆特对东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此时其绘画风格开始转变,呈现出一种线条多变、情感强烈、色彩绚丽、装饰意味独特、融合东方文化艺术精髓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要是寓意性绘画,以女性形象为主题。绘画初期为古典主义风格,凭借深厚的绘画功底创作出一批古典主义的作品如《寓言》和《田园风光》。
大学礼堂装饰性绘画中的《哲学》,预示着他走向象征主义绘画的开始。加之《医学》《法学》,共三幅作品,因画面表现出情色味道、没有如愿表现当权者要求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在政治、文化、教育各领域引起极大争议和批评。成为“维也纳分离派”领导人之后,提倡艺术创新,以吸收不同国家地域、民族艺术来推进个人艺术风格的发展。
艺术创作的“金色风格时期”,大胆采用金箔、宝石、羽毛等各种材料镶嵌至画面中,使画面具有华丽的装饰效果。吸收借鉴东方文化中日本浮世绘元素、中国传统元素、东方金色装饰色彩等艺术元素,作品构图平面化,线条流畅,色彩华丽,形成独树一帜的金色装饰性象征主义风格。作品《吻》《贝多芬饰带组画》《生命之树》《阿黛尔•布罗克•鲍尔像Ⅰ》等作品为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克里姆特借此享誉世界。
艺术创作的晚期,克里姆特绘画风格又有新的变化,特别受中国传统元素影响,摒弃了西方绘画对光影与结构的追求。画面色彩表现更加丰富明快,不再采用中期绘画时大面积的金色,转而采用色彩对比的表现手法,运用线条勾勒出不同的图形,加以对比色填充,表现主义色彩更加浓重。创作主题以女性肖像画为主,如《阿黛尔•布罗克•鲍尔像Ⅱ》《女朋友》《艾米丽•芙露吉肖像》等。
艺术创作首先受所处社会背景及时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其次画家自身的素养、人格、情感等也是其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再者,在生活范围内大众的情感指向与生活状况等因素也影响着画家绘画风格。来自法国的一位文艺理论家曾经说过:“如果想要真正认识作品和作家,前提是要了解这些作家、作品所处时代的精神与风俗。”要想真正了解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对他所处历史背景的研究是不容忽略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也纳各领域的革新思潮带给克里姆特极大的冲击与影响,这使他对生活、痛苦、疾病、生命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从潜意识层面分析克里姆特绘画,有助于我们发现其艺术与本能欲望之间的联系,揭示克里姆特艺术创作心理。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形式,表现出艺术家的精神情感。画面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投射出画家的人生哲学观——欲望与生死的往复轮回。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精神自由与思想解放促使画家们开始从禁欲主义中解脱出来,内心对女性的神秘感和梦的潜意识在克里姆特的绘画中穿行。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一直到上个世纪,很多艺术家都曾经针对《旧约圣经》中贞忠复仇的女英雄“朱迪斯”的题材创作出经典之作。然而,克里姆特围绕克这一主题创作的《朱迪斯》却与前人所要表达的意义全然不同。他的作品《朱迪斯Ⅰ》主要表现了女性魅惑性感的一面。克里姆特改变了之前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更多地用装饰和象征来表现人类的欲望。画面中朱迪斯的胸部赤裸,手里捧着荷洛芬尼斯的头,一脸情迷意乱的表情。这幅画震惊了维也纳,人们无法接受眼前这个看起来春心荡漾的妖女。克里姆特把自己的情人阿德勒视为朱迪斯,他用神话故事的方式突破了禁忌,对沉陷于性欲中的阿德勒进行了描绘,利用朱迪斯这个主题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欲望和恐惧。
克里姆特在描述《达那厄》的女性欲望时,采取了自然主义手法,对女性肉体和欲望进行了深度的描述。画面中达那厄的肉体与宙斯化身的金雨融唯一体,用蜿蜒的装饰线条和轮廓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情欲色彩。透视效果的变形使达那厄更加性感,而代表宙斯的金雨用金色的圆点和短线来表示,显得更加耀眼夺目。画作中的黑色长方形代表男人,而右下角的金色和紫色椭圆形代表女性。克里姆特将对女性的欲望投射到达那厄的身体和象征性的符号金雨之间,使绘画超越了传统的禁忌,又在暗中隐喻画家自身对于女性的痴迷欲望。
克里姆特厌烦了腐朽的社会制度,在描述爱情强调对人心灵的深入探究,这也使其画作有一种消极避世的悲观,是他哲学人生观的体现。通过对人物的描绘投射出对时代、社会及生命的独特感受。甜蜜的爱情在克里姆特的绘画中显得神秘、忧郁、无法言表。
克里姆特描绘情侣的第一个作品就是《爱》,该作品中有着非常浪漫的神秘色彩,在创作方式上采用早期历史画的创作方法,画面中央是一对亲密相拥的男女,上方有一些恐怖的面孔,是贪婪、衰老、暴虐与死亡的象征,是与美好爱情相反的一面。这恐怖的面孔在很远的空中看着这一对爱侣,他们好像时刻准备着破坏这对男女之间的感情。画面中的象征着悲剧的冷色有一种空灵感,表现了画家在危难时刻对爱和生命的追寻,体现当时悲观的不理性的时代特点。
克里姆特终生都在追求爱情,《吻》这部作品就表现了巅峰时期画家对于爱情的独特感受。金色背景与绿色草地映射出爱情的伊甸园,男女完全沉迷在对彼此的爱之中。有人认为拥吻的男女主人公是画家自己与情人阿德勒的心理投射,表现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有人认为,这幅画通过抽象的色彩,糅合了一种泛化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尽情展现了爱的涵义并将其表现为永恒的爱的符号。
19世纪末,艺术家们将对生命的思考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弗洛伊德想要从人的心理视角去找到生命的本质,他认为生命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欲望和死亡的本能。这一时期,颓废、神秘与情色等气氛包裹着的女人仍然是克里姆特画面中的核心,但他突破了自己,将对女人情欲化的单一描绘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女人的三个阶段》中,克里姆特把女性摆在首要地位,将女性的幼年、青年和暮年三个阶段浓缩在一幅画中,表现生命的变化与衰老。没有通过三维空间来表现,而是通过平面内上下位置来暗示不同时空的错层。画面的左侧是一位低垂着头形同枯槁的老妪,手部青筋暴起皮肤松弛,预示着生命的尽头与死亡的来临。中间金发女子幸福满足的怀抱着孩子,腿部缠绕的色彩缤纷的丝带象征着她正值青春年华。孩童在母亲的保护中安然入睡,金色的的背景衬托出星光闪耀的感觉,预示着新生的希望。整个画面通过对三代人的描绘,揭示人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全过程,阐明人类代代延续的自然繁衍规律,将观者带入到对生命轮回的思考和感悟之中。
从心理角度分析克里姆特作品,可以深入探寻华丽绚烂的画面下艺术家的真实情感。克里姆特更多的将他对人生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以自身的思想情感投入到作品之中,用女性这个艺术形象作为潜意识的符号,来表现他对欲望、爱情、生命及死亡的认识,他认为人的生和死都是不可知的,但爱和欲望则是贯穿生命始终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