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学院 323000)
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中国第一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正式成立,也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景宁畲族编织有竹编、棕编、草编,尤其是彩带,经新闻媒体的宣传,素负盛名,然而畲族民间刺绣却鲜为人知。彩带是畲族传统的手工艺织品,既是美化衣着的装饰物,以及用作腰带、背带等的生活实用品,还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定亲回礼和驱邪祝福的吉祥。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姑娘回礼必需有自己织的彩带。畲族彩带编织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历史久远,独具特色,具有粗犷的健美韵致,高度的实用价值,强烈的生活气息,因而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畲族银饰是依附于畲族的服饰和民族习惯而存在的。畲族银饰的诞生是因为搭配服饰,以及凸显地位和风俗的一种象征。不同的银饰,银饰的大小是不同节日或者人生不同阶段的象征。畲族的银饰大致分为配饰和除配饰以外的银饰。其中佩戴的银饰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比如凤冠,发簪,手镯,项圈等等。而除配饰以外的则包括酒杯,银筷,酒壶,装饰等等。
通过到畲族博物馆、晓琴畲族民间陈列馆、蓝延兰个人展示馆参观调查和人物访谈之后,发现彩带与整个畲族纺织都息息相关。畲族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只有一层,对畲族的介绍比较全,从分布、历史、饮食、工艺、风俗习惯、体育活动都有涉及。有几个女性现场进行编织彩带的展演,观众都喜欢围着看,电子屏幕有放影片,主要是卡通式的说故事,没什么人注意。出口有畲族纪念品的地方,主要有彩带,包、鞋子,彩带就是彩带,不是成品,一条一条的,买回去还要自己再加工,其它就是布包、服饰之类。畲族博物馆很多到景宁的游客都会去,那里是个景宁与外界的文化交流窗口。畲族人是原本在山上生活,梯田,编织彩带、竹编,祭神,自己有自己的生活系统,人也是比较蛮横的,性格果敢,跟他们生长环境相关。
织彩带是传统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妈妈学织带。彩带织得粗细,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传统畲族女性小时候出去玩的时候彩带挂在那里,她们就会很好奇都会在大人边上学,到了十几岁自己就已经会织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每个畲族女孩必须自己亲手织一条送给情郎。而畲族民间艺人蓝延兰,出生于彩带世家,六岁跟外祖母学织彩带,在祖传8厘米宽幅的基础上,创制了10.6cm至12cm的宽幅彩带。还创制了具有时代感的汉字织纹彩带。蓝延兰师傅不仅精通彩带还精通畲族麻布编织。关于彩带的种类,有以下三大类:图案带、符号带和字带。彩带在畲族是个不可缺少的东西,每条彩带都有自己的寓意,它的用途有很多。以前织彩带都是生活用品,现在可以用来商品买卖,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如今她们手工编织的彩带大多用作展览。继承与发展畲族彩带这一传统手工艺还需一段很长的道路。
通过参观工作室、博物馆以及访问彩带传承人,了解到畲族彩带的前景并不乐观,虽然有很多感兴趣的人,但都只是看看而已,并没有人愿意花功夫去学习传承。而且彩带的生活价值随着时代发展变得越来越低,人们也越来越不重视。畲族彩带是流传悠久的传统手工艺织品,既是美化衣着的装饰物,也是作腰带、背带等物的生活实用品,还是畲族男女青年定情信物,定亲礼物和驱邪祝福的吉祥物。畲族彩带承载着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讯号,一成不变地用彩带形式保留了数千年原始的“意符文字”,成为一种“活”着的文物。
织彩带以手工为主,需要耗费心思和时间,织一米长比较短的也要一个星期,像织简单点的一条普通彩带需要十来天,复杂点更要个把月。图案的寓意都不同,每一条彩带都有自己的寓意,像诚心、敬业等。现在我们知道的也就是六十几种甲骨文文字,有的因为已经没有人去挖掘了也不知道了。根据蓝师傅的访谈得知,彩带编织非常简单就是需要耐心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年轻人难以静下心来欣赏这门手艺的。一些手工艺之所以变成历史是因为年轻人怕麻烦不愿意传承,所以故意遗忘,然而等到变成永恒的历史之后,又开始惋惜中国又少了一门手艺了。
浙江景宁的雄冠式,纯银高冠式头饰深含着一个源于凤凰崇拜的传说,相传畲家人嫁女必戴头饰,头饰中凤凰的图案象征着平安、吉祥,是三公主的嘱托。
每当族里重要的庆典畲乡妇女总是坐于镜前细心的装扮一番,戴上美丽的头饰出现在众人面前,别样的风采和别样的浪漫便在畲族妇女头上展示开来。
陈家银饰的第十一代传人,在小时候开始和父亲学习就是在扎基本功,所以才为现在的手艺奠定基础。在传承父辈的技艺上,对一些银饰款式和图案进行改造,顺应时代的潮流。让银饰不落后,在现在还能成为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景宁的象征。现在即使银器机器造的工艺比较好,而且生产的数量多,但是手工打造的银器还不会落伍。现在店里卖的银饰都是以首饰为主。少数比较好或者应景的银饰品是拿来当作装饰品的。例如金陵十二钗也被当作国家物质遗产。现在畲族姑娘们的首饰就是以凤凰冠,耳坠,手镯,戒指,脚镯为主。这些都是在姑娘们婚嫁时必不可少的。按以前的眼光来说,手镯的花样也不过是基本圆形半环扣的基础上做一些图案改变。结婚时需要刻有“喜”字,或者“龙凤”寓意龙凤呈祥。现在,手镯上的图案有平面和立体,更加生动。
通过对畲族彩带和银饰的调查发现,现代的博物馆制度是继承传统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只存在于橱窗里的工艺品是很难往前发展的。保护传统手工艺也是近几年才开始重视。虽然到畲族博物馆参观学习彩带的人有很多,但都止步于兴趣而已,没有人会用心专研。而会这门手工艺的人绝大多都是偶尔闲暇时做做,没人会将它作为职业。编织一条普通彩带需要一周左右,复杂点更要个把月,而它的售价也往往不高。收入与付出无法平衡也是这门手艺逐渐被放下的原因。再者,市场上有工厂机器大规模生产,购买也方便便宜,消费者也没有独特的追求,往往会更乐意购买这类途径的彩带。另一方面,彩带与畲族文化息息相关,文化的衰淡也间接影响到彩带手艺的传承。所以,继承与发展畲族彩带这一传统手工艺需要结合畲族文化,立足经济发展现状开创属于这一独特艺术的道路。
畲族银饰每一个成品都是精细的纹样,它既包括传统的中国纹样,又融入了一些独特的现代设计。凤冠是畲族女孩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尽管一层一层的银饰镀上去会加重它的重量。现在的姑娘出嫁会受到西方婚礼的影响,较少按照传统婚俗习惯。畲族的衣服和首饰都是以前的样子,大多人都不爱穿戴。机器打造的工艺更加精湛不粗糙,而且价格也会低。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现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由于传统工艺以纯手工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低,劳动条件差,技艺人员待遇无法提高,走进了“青年人不愿学,招工招不进”的怪圈。再加上一批具有独特技艺的骨干年事已高,有的已不在人世,后继无人的现象日益严重。并且传统手工艺的市场面积比较狭小,有些手工艺者甚至不能以此维持自己的生活,只能被迫改投他业,这是传统手工艺的悲哀,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哀。所以为了不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消失,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力度,给民间艺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多给民间艺人一些施展空间。同时,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宣传力度,多开展一些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活动,增加国人对传统手工艺的了解,鼓励青少年学习传统手工艺,拓展手工艺者们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