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非山水游记的文化精神

2019-01-28 07:11龚慧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324000
名作欣赏 2019年29期
关键词:游记山水散文

⊙龚慧兰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林非是当代散文大家,其散文著述丰富,自1981 年以来,先后出版《西游记和东游记》《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云游随笔》等。林非散文立意深远,创作追求独特个性,在思想和文化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无论是祖国大地,还是异国他乡,林非笔下的山川湖泊、历史建筑因其丰富的话语形式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林非的山水游记并不局限于摹写山水、讴歌名胜,还映照着历史的烛照、对封建专制的无情批判、对卑劣奴性的犀利鞭挞,更增添了其山水游记的厚重色彩。

林非早期从事鲁迅研究,但严谨的学术考据工作并未妨碍其对自然的热爱。《九寨沟纪行》《三峡放歌》《仙女湖游记》《武夷山九曲溪小记》等山水游记记录下了他的步履所到之处:迂回曲折的山中小溪、吐鲁番郊外已成废墟的高昌故城、洁净美丽的江南小城……作者常敞开心胸,以炽热的情感描绘祖国的山水名胜,无论是描写孤烟直上的塞上大漠,还是小桥流水的江南,林非的文字总能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奇幻迷人的世界。如《三峡放歌》,无疑就是一首三峡的赞歌,三峡的壮丽景色伴随着游轮行驶的轨迹依次展开,先是“我多次站在舱外的甲板上,俯视着浑浊的波涛。它永远在轻轻起伏着,往遥远的东方,往看不见尽头的水天相接之处淌去”,全文首段作者即将感情灌注其中,起笔气势恢宏。林非的山水游记往往拒绝平淡摹写游踪行程,开篇即奠定全文激昂向上的基调,“这宏大的气魄,这深沉的色彩,这永恒的旋律,这蕴含着多少情感的声响,怎么能不使我关怀自己民族的命运?怎么能不使我这颗热烈的心,几乎要在满腔的思绪中揉碎和迸裂呢?”文章首段在修辞上,排比、比喻的运用仿佛是一连串咏叹式的音乐歌剧,让读者的情绪也随之迸发。反问句式的运用令林非的山水游记的语言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在作者的笔下,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其吟咏的对象,他让读者在流畅的文字中领略自然之诗意,又如《仙女湖游记》中首段作者即直抒胸臆,“这澄净的湖水,这蜿蜒的冈峦,这空旷的天地,真让我的心里觉得分外舒畅”,林非的国内山水游记,在抒情方式上显得坦坦荡荡真真切切,笔端流淌出的是一位学者对故土的诚挚热爱。林非山水游记的这种特征,正是其人格主体的映射。“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情感的真挚,往往也是作家真性情的体现。

不过,林非的海外山水游记在情感表达上则更为含蓄。如《登埃菲尔铁塔记》中关于巴黎城景色的描写,少用气势强烈排比,用的更多的是比喻、拟人修辞,如“抬起头来眺望这乌黑油亮的埃菲尔铁塔,竟像是一枝镂空的长箭”“渐渐西斜的阳光,凭借着微风的吹拂,透过头顶上一层又一层绵密的梧桐树叶,从那颤抖的缝隙里,晶亮地抚摸着我的脸庞”,作者站在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上,眺望巴黎城,对自然景色描写的笔墨较少。与国内山水游记绵密而又细腻的情感不同,林非在抒写异域他乡在情感上显得较为粗犷,更多的是他对异域文化的思考。如《登埃菲尔铁塔记》一文,作者重点介绍了巴黎城的代表性建筑: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卢浮宫、凯旋门。

在作者笔下,世界各地巧夺天工、气势恢宏的历史名胜无不凝结着本国人民的智慧,同时对城市的历史名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意义进行了深刻思考。

当代学者钱理群在《“用痛苦换来欢乐”——读林非的〈世事微言〉》一文中谈论了自己对林非散文的阅读感受:“林非先生虽然年长于我,但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读他的‘心的唱歌’自是能够产生心灵的感应,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进而产生阅读的愉悦。但细细读下去,却又发现了差异:如果说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观照,在我的心灵上引起的是不堪承受的沉重,几欲爆发的愤激,按捺不住的骚动、不安与焦灼;而林非先生则是既严肃、认真地面对,却又豁达、潇洒与从容。”在这段话中,钱理群先生概括了读者在阅读林非散文的阅读体会,就是真挚感情背后蕴含着对历史的回望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这两种表达并不矛盾,并且在林非的山水游记中相互彰显,尤为突出,他并不一味地单纯写景状物,也不像中国古代许多游记以凄怆山水遥寄情怀。林非每到一处,既写眼前的自然风光,又写所到之处的历史名胜。或许和林非早期参加革命的人生经历有关,林非对历史的关怀、对专制主义的理性批判,显示出一位知识分子对世界历史的认真思考。

他游历过西方许多国家,诸如法国、德国、希腊等,并写下了对这些国家的所见所闻,冷静审视该国历史。“这草菅人命和穷奢极欲的帝王,以为无论多么凶残地蹂躏着众人,他的王朝都会永保平安,像这样将自己的脾性堕落到极端恶劣的深渊,灾祸就迟早会爆发出来”。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路易十四被推翻的根本原因——专制暴政,并且回顾了有关法兰西王朝中另外几位君王的事件,路易十五挥霍无度、路易十六勾结叛军;在文中作者断言这些违背了自由与平等真谛的君王,终归有一天要走上历史的绞刑架。同样在《从内卡河畔开始的遐想》一文中,林非歌颂了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德国纳粹时期对精神自由的坚守,“她诉说的那些震撼灵魂的话语,在人类整部辉煌的思想史上,将会永远闪烁出自己璀璨的光芒”。对希特勒在“二战”时期的罪行,林非进行了彻底否认,并剖析了希特勒在当时崛起的原因:利用了德国民众“一战”战败后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纵观林非的山水游记,往往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林非在散文游记中探索并指出许多专制君王、独裁者为什么不能在历史中长久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背弃、践踏了社会最基本的生存秩序。《从乾陵到茂陵》一文中林非谈论了长眠于乾陵茂陵地下的李氏王朝子孙,列举了武则天孙子李贤、李贤侄女永泰公主李仙蕙在政权斗争中无辜失去生命的惨剧,“武则天对待自己的子孙,竟也如此残忍,实在令人惊讶”,作者对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唐代帝王在争权夺利时泯灭自己良知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抨击,并分析了武氏暴行的原因,“正是专制统治的权力腐蚀了武则天,如果她不是独裁的君王,当然就不太可能杀害自己亲生的骨肉了”,所以相对武氏个人的原因,作者认为专制主义才是唐代中期宫廷斗争悲剧的根源。正是专制主义的腐蚀,才使得身居权力顶峰的武氏丧失人伦亲情。同样在《仙女湖游记》里作者在谈及仙女湖当地的历史人物严嵩时,林非认为严嵩及其儿子的下场“归根结底是斫丧人性的专制制度,造成了这样的结果。离开了这一点,说来说去,也许都抓不住关键和实质之所在”。林非对历史人物的审视,往往注意人性的复杂性,比起单纯地将之归结于某一因素,林非显然要全面而深刻许多。他提出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永远都要警惕专制主义的残暴统治,他在西欧国家游历之时,常常思索着怎样警惕和防止纳粹体制的残暴统治,他坚定地相信绝对不能再让纳粹体制破坏和毁灭人类正常与自由的生活秩序。对当前西方国家社会不时涌现的纳粹思潮,诸如模仿希特勒、种族歧视等行为,他在文中都予以否定。

作为一名学者,林非在山水游记中既有对山水的礼赞,亦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他常常思索生命的存在意义。《武夷山九曲溪小记》一文中武夷山的美景随着作者步履所到之处依次展开,但作者的思索始终与之相伴,“对话自然”让林非的山水游记显得意义深远。

(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那么钟灵毓秀的人们,也应该坚持不懈地去创造美,去建树新颖和神奇的人生历程,而决不要跌落在平庸与琐屑中间,浪掷自己的青春与生命,这就是武夷山九曲溪给予我的深切启示”,面对武夷山的美景,作者发出了如此感叹。开拓进取的人生目标是林非一贯的追求,在林非的散文中绝少见到消极、颓废的情绪,即使对生命会有疑惑,即使是在年华消逝之时,在任何时候他对人生都会充满坚定的信念,在《登埃菲尔铁塔》一文中作者谈到了宋代词人周邦彦,他不赞成悲悲切切的人生态度,“人生在世总得激昂慷慨地活着,尽量去跋涉和探索一番,窝窝囊囊地打发着委琐与禁锢的日子,实在是一桩毫无意义的事情”。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从这番话中得到印证,他对人生充满了热情,她认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内尽可能“慷慨激昂地活着”,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区别于当下一些散文创作无病呻吟的病态写作。当前一些散文创作缺乏真诚,或沦为流水账似的空洞书写,或矫揉造作进行文体试验,或说着虚无缥缈的浮夸之词,这些类型的散文失去了散文最可贵的品质。而读林非的散文我们往往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丰沛情感,这种真挚的写作态度对当前的散文病态写作无疑是一种矫正,这也侧面反映出作者严肃的创作态度。中国的山水游记自有其书写传统,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自然美学思想,强调君子比德,在领略自然山水之美时常思考社会人生,并将自身的感情包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依附于自然山水,以此来弘扬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在这点上,林非散文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游记之惯例。

(二)对自然的向往

王充闾在《思想者的澎湃心声》一文中将林非的散文概括为“思想者的澎湃心声”,但他较少在山水游记中叙述自身的人生历程,较多地将目光转向对生命、对自然的体悟。林非在山水游记中对自然的赞美与陶醉,其实正是他对“现代都市文明对人的异化”这一主题的思考。他仍习惯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游人们都要回到大城市里去的,不过我深信他们必定会将这山壑和湖泊的美,深藏在自己的心里,并且唤醒和鼓舞自己去医治现代大都市的病症:污染、噪声、人口拥挤、缺乏阳光和树木。怎么能够在现代的大城市里,也听到清脆的鸟声,也看到明亮的湖泊,也在密密的大森林里徘徊?”林非在山水游记中经常表达自己对现代生活的看法,在他看来,现代都市人在追逐理想的历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大都市的病症”。林非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在他的另一篇散文《车声隆隆》一文中则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林非认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但也像一把双刃剑,将人类置于尴尬之中,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精神焦虑,让现代人在都市中难得有一方净土。“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是当代哲学家与思想家思考的哲学命题,诸如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都在自己的著作当中阐释了对“异化”的理解。林非作为一名学者和作家,并不在哲学的层面对此作高深的剖析,而仅是从人的感触这一最真切的角度出发,在其山水游记中探讨自然、都市、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现代的都市生活的种种弊端,林非认为可以在自然的陶冶中得到治愈。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审视显示了林非散文的高雅格调,所以,读林非的山水游记就像是在接受自然的洗礼,生动的文字、栩栩如生的意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对久居钢筋水泥林立的现代都市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林非在创作山水游记时,常将山水与自我感情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带给读者美的体验,但同时,他亦以博大的心胸、独特的视角对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进行深度思考,其文闪烁着思想之光。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⑩⑪⑫⑭ 林非:《询问司马迁》,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8月第2版,第92页,第92页,第98页,第133页,第136页,第147页,第79页,第79页,第102页,第69页,第134页,第85页。

⑤钱理群:《“用痛苦换来欢乐”——读林非的〈世事微言〉》,《北京晚报》1999年9月13日。

⑬王充闾:《思想者的澎湃心声》,《文艺报》2002年3月19日。

猜你喜欢
游记山水散文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山水朋友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