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才
(中共涟源市委党校 理研科,湖南 涟源 417100)
“准确地说,责任政府属于一种政治理想”,[1]有限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都是它的具体表现。如何理解责任政府,如何建设责任政府,是一个时代课题。共享发展理念是正义的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正义观。新时代,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的应当责任,也是对政府更富有意义的责任要求,更是责任政府的根本实践指向。
责任政府是个宏大概念,建设责任政府是个巨大工程,需要明晰政府责任的主要方面,找到责任政府建设的着力点。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解决了“先富”问题,现在更加致力于解决“后富”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解决“后富”问题,其本质就是要解决“共享”问题。“‘共享’已经上升为时代的主题”,[2]成为政府的关注点。“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3]因此,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当成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和责任政府建设的主要抓手。“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归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的事。……一是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4]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致力于共享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政府,是一个责任、服务、法治、节约、廉洁的政府。共享发展理念为责任政府建设提供的新思路就是:抓住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政府责任的主要方面;通过落实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正实现更负责任的政府;通过更负责任的政府实现一个更加共享,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
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中国正义观的创新表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伦理。它关注的主要方面是民众的获得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贫富差距,追求的关键目标是社会公平正义。它为发展定位,为发展注入价值性。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要始终把握住发展的意义是什么,要始终牢记为谁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5]“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6]奋力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这是对政府的更高要求,这种要求就是政府的责任所在。共享发展理念内在的要求政府,不仅要“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不仅要社会繁荣,还要社会公平;不仅要物质文明,还要精神文明;不仅要城市小康,还要农村小康;不仅要人民富裕,还要人民健康;不仅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青山。一句话概之,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和实践方向。
从我国传统文化看:实现共享是历朝历代的百姓对统治者的期盼和要求。从古至今,中国百姓都有大同社会、天下一家、盛世太平的美好愿景。统治者思考最多的是如何爱民、安民、顺民、利民、得民(心)。像“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可以说,中国是最有“共享”基因的。今天,关注共享发展是汲取了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智慧,也是固有的优秀文化基因的延续,更是政府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
根据社会契约论,政府的形成是人们让渡权利的结果。人们让渡权利的目的是希望政府可以保障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获得更多的自由。人们委托政府行使公共权力,但政府不是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公共权力不能用来谋取“政府”(主要指政府中的工作人员)的私利,只能用来帮助人们实现最基本的诉求——安全、自由、平等,这是政府的主要责任所在,也是政府的合法性来源。
根据人民主权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必须向人民负责,保证忠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7]政府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之上,其本质是人民的办事机构,不能够凌驾于人民之上,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并对人民负责,人民有权否定现在的政府并建立新的政府。因此,根据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以及政府的起源,实现共享是政府的应当职责。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共享”产品是公共产品,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意味着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促进。这些不能寄希望于私人组织来完成,政府作为最大的公共组织,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责任政府核心是为民负责,赢得民心,而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最能体现为民负责的积极态度,也最具有赢得民心的潜力和力量。
由于共享发展理念与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有着紧密联系以及它本身具有的价值属性魅力,使得共享发展理念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较大反响。但是,在政府系统和老百姓中间并未得到足够的回应。共享发展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然而,整个政府系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这个使命与责任。
从政府官员角度看:共享发展是一种“隐性”政绩、感受性政绩、长期性政绩,不易做出。在政治过程中,尤其在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下,政府官员存在固有的“近视”,缺乏必要耐心和长远眼光,倾向于制定见效快的短期政策,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忽视生态保护、精神文化建设以及民生问题的解决。从普通民众角度看:对共享发展理念没多少认知,缺少对政府这方面的要求,更加弱化了政府的共享发展责任。
政府领导与普通公务员认为(至少在实际行动中是这样做的),自己的责任就是遵照上级命令,按照既定的规则、既定的程序、既定的方法做事,围绕如何保位、升职做事,只要外面环境不发生明显变化,一切就没有改变的必要。政府及其公共行政人员对民主、公共利益、社会公正、社区价值观负责的意识缺乏。从本质上讲,这是政府系统缺乏使命感的表现。创建一个有使命感的政府,就要“从根本上简化行政制度,要求各个机构及政府人员明确各自使命,让管理者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寻找完成使命的最好方式。”[8]也就是本文所强调的更富有责任心的政府。政策是对使命的追求,使命构成对政策的解释,缺少对使命的思考,就会缺乏行动的坚定性。政府应紧紧围绕使命进行制度、文化、机构、流程和方法变革。当前,政府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思考远超过共享;政府对效率与经济的关注远超过共享;政府对GDP的热衷远超过共享。共享发展仅仅是一种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政府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共享发展的政绩包括精准扶贫政绩、公共服务提供政绩、就业政绩、教育公平政绩、收入差距缩小政绩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分蛋糕政绩”。相对于“做蛋糕政绩”“分蛋糕政绩”更体现一个官员的能力和奉献精神。因为,“做蛋糕政绩”是显性政绩、视觉性政绩,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政绩,谋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分蛋糕政绩”,更像隐性政绩、感觉性政绩,是做给老百姓看的政绩,倡导的是久久为功的信条。现实情况是对“做蛋糕政绩”激励多,对共享发展政绩激励少,政府官员热衷于“做蛋糕”,对“分蛋糕”的精力投入、智力投入和行政投入不足。主要原因是共享发展政绩具有“隐性”特点,成果的鉴定以及量化评估较困难,从而使共享发展激励缺少基本的依据来源。建立什么样的共享发展责任激励体系以及如何保证共享发展责任激励体系的有效性是个难点。
共享发展评估是指通过一定的评估标准对共享理念落实状况,共享发展政绩取得情况进行评价,为激励和惩罚提供依据,为改进工作提供意见。评估的第一步是建立指标体系,对政府评估总是困难的,其原因之一,就是建立适当的评估指标的困难。
共享发展评估指标设置面临的困难包括:第一,共享发展责任内容究竟应该涵盖哪些方面并不确定。第二,功能相同的公共组织有地区性的差异,其规模、大小亦不一样,以同样的绩效指标来衡量它们之间的绩效,并不公平。[9]第三,指标难以摆脱主观判断的片面性。[10]第四,高层并未给予足够重视。第五,评估指标的细化与可操作性难题。第六,评估对象对评估指标涉及的内容、条目的认可度问题。第七,绩效评估悖论(绩效评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政府工作的同时,又在误导评估对象,为了评估而工作,围绕评估而工作,想方设法创造评估政绩,而忽略对其他职责的关注和投入)的存在,产生对能否设置科学评估指标的怀疑。第八,对评估指标进行评价的困难,即所设评估指标能否反映或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客观现实,会不会出现对现实的扭曲反映。
决策者不会否认对政策执行进行监督的必要性,但事实上包括决策者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喜欢做一个监督者。诚如奥斯特罗姆所言,“人们自己不会监督规则的执行,即使这些规则是他们自己设计的。”[11]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在实践中往往并不能发挥充分的作用。其原因包括:第一,监督本身需要成本,包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和精神消耗。第二,监督是得罪人的事情,被监督者往往对监督者害怕又抵触。第三,监督的成绩并不适合拿出来炫耀一番。第四,进行监督激励也会出现悖论(如果抓到违规者越多,奖励越多,监督者会不会“不择手段”抓违规者,这是不是和建立监督体系的初衷相违背。如果抓到违规者少,证明监督者工作成绩显著,监督者会不会更加“视而不见”)。第五,对被监督者错误行为的认证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保留证据往往也是困难的,监督者也要面对被监督者反驳的挑战。总之,监督并没那么简单。但是,监督又是不可缺少的。
目前,共享发展责任监督体系尚未建立,一方面,缺乏来自行政系统内的有效监督。另一方面,缺乏人大监督、社会监督等。事实上,政府的整个监督系统都不是很有效。内部监督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避重就轻、有意偏袒的不完全监督。外部监督存在信息不对称、集体行动的困境(监督的成本部分自担,有时候甚至需要全部自担,获取的收益却要广泛地分配给所有成员) 的不完全监督。因此,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纵向多级监督和横向多方参与监督的立体网络监督体系,解决不完全监督问题,从外部施压保证政府负责。
“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价值观,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许多人做官是因为“官本位”的现实,但长期执政的真理在于对“民本位”的捍卫与追求。在我国“官本位”与“民本位”之间的这种张力是长期存在的。正是由于“官本位”思想文化的作祟,政府公务人员容易产生一种高于、优于普通群众的错误思想,在平时工作中撸不起袖子、扑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出现不同程度的享乐奢靡、形式主义、权力寻租等脱离群众的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责任缺失,对民不负责的行为。
官僚制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是毁誉参半。官僚制具有严密性、合理性、普适性、稳定性的优点,但官僚制“也犹如一个巨大的铁笼,将人固定在其中,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的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12]官僚制无法调和这种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冲突,其弊病愈加凸显,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官僚制越来越成为过时、僵化的代名词。在官僚体制下,政府变得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行政人员在追求合理化中,丧失了自我,专注于规章制度、照章办事、上级指示,管理变成了目的本身;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在政府机构中被生动体现。在这种官僚制下,要求政府、公共行政人员超越狭隘的责任,不仅关心“如何做事”,而且能够积极的思考“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追求更深层意义上的责任是困难的。这种深层意义上的责任,不仅仅是按照上级的指示做事,坚持和遵守早已设定的标准、规则和程序,追求行政效率,也不是仅仅从对投入的关注转向对结果的关切,满足群众对政府服务的偏好,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而是要对公共利益、民主、社会公正、社区价值观负责。
公务员与普通公民的区别在于公务员有“公共”的一面。公务员在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正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部分公务员存在“信奉的理论”与“使用的理论”背离,前者指“当事人自己宣称在行动中将遵循的理论”,后者指“当事人在行动中真正遵循的理论”。[13]在现实政治生态中,确实存在部分公务员宣称以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己任,但在实践中,却陷入享特权、谋私利、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迎合上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中。公务员“信奉的理论”与“使用的理论”的不一致性,是政府责任缺失以及政府责任落实困难的重要原因。
公民精神是指公民具有互助、合作、利他的品质,能够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公共讨论、公共对话,自主治理公共事务,实现共同利益。公民精神是实现基层群众自治的基础,也是公民社会形成的条件。我国一直处于强政府、弱社会,大政府、小社会的状况之中,缺乏公民精神培育的土壤和公民社会形成的空间,导致我国公民精神较为缺失。公民精神缺失具体表现在民主参与能力、利益表达能力、合理维权能力、协商合作能力不足,进而使得政府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公共权力得不到有效制衡,降低了政府的负责性。在公民精神缺失的背景下,政府管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政府无处不在,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反而又造成了政府不负责任的形象。
如何保证政府是负责的以及如何提高公务员的责任心,是一个重要课题。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即履行共享发展责任(更多的重视民生问题、关注社会公正,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过程,有助于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如果公务员能够在共享发展责任这一更具深远意义以及更高层面上来理解自己的工作与责任,政府将变得更有责任心、更有能力、更有竞争力。
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的中枢,政府的落后就意味着国家的落后、经济的落后,各种社会问题往往可以从政府那里寻得根源。政府往往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又是制造问题的主体。与此同时,技术的更新、知识的更新、社会经济的变化速度已不同以往,政府面临的环境多变且不可预测。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自我革新机制,不断进行观念、能力和制度方面的革新,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1.观念革新。深入学习责任政府与共享发展理念,实现观念变革,强化共享发展责任意识,提高对共享发展的重视度,是保障共享发展责任落实的关键一步。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公职人员能够从“公共性”角度理解自己负有的广泛而深层的责任,提高领导干部的重视度,意识到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责任,认识到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政府需要致力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促进。
第一,以党校(行政学院)为主体,充分发挥其实践培训优势,以高校为辅助,充分发挥其理论教育优势,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学习探讨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意义、困难、办法,责任政府建设的必要性、条件和路径。第二,加大对共享发展以及责任政府建设相关研究的科研基金支持,促进理论知识的产生和深化。第三,大力宣传共享发展与责任政府建设,主要领导干部要富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做好表率,在政府内外形成一种文化气氛。
2.能力革新。要求政府积极进行服务流程再造,学习并运用新的技术、工具,全面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在国内外环境比较复杂的今天,对政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要有处理国内问题的能力,也要有应对国际问题的能力;要有“做大蛋糕”的能力,也要有“分好蛋糕”的能力;要有发展经济的能力,也要有促进社会公正的能力;要有掌舵能力,也要有服务能力。保持政府能力符合时代要求、人民期待,需要政府勇于进行能力革新。
3.制度革新。“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14]制度革新要求政府完善各领域共享发展制度,通过更加合理的制度设计实现共享发展。制度革新往往意味着旧有的利益格局的打破,原有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已有的利益分配的改变,必然面临种种阻碍。诚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15]这就更加需要政府秉承高度的为民负责的理念,真正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出发,挑战既得利益集团和格局。从共享发展的角度,政府要继续革新,完善民主参与制度、分配与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就业制度、扶贫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等。
1.完善正向激励的顶层设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顶层设计中增加对共享政绩的重视,政府要从对经济的热衷转向更多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政策实施的逻辑,一般是在完成顶层设计之后,从上向下、层层推进。没有顶层设计,就无法实现全国一盘棋。为增强干部队伍共享发展责任感、激发干部创造共享政绩的激情,建议出台全国性的共享发展激励指导性意见,主要包括共享政绩考核评价、激励手段、督促检查、结果运用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分别制定本地的具体实施办法。
2.完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能够任用真正的人才,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正向激励。相反,如果用人不当,让庸才上位,恶人得道,恐怕真正怀才之士便会拂袖而去,形成恶性循环。为此:
第一,在选拔任用标准上,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行德不过关“一票否决制”。第二,在选拔任用方法上,创新考核考察方式,完善竞争性选拔机制,全面客观评估领导干部的知识和能力。第三,在选拔任用信息上,做到招聘职位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第四,在选拔任用监督上,加强系统内监督和系统外监督,坚决杜绝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第五,在干部晋升方面,要识别并重视“老实”干部,他们也许不是有能力的GDP干部,但他们却在默默地做利长远、惠民生的事情,创造共享政绩。
3.完善允许试错、保护干部的制度。公正对待一百个干部带来的正面效果,都无法抵消不公正对待一个干部造成的负面影响。负责并不容易,负责存在风险。要鼓励负责的行为,就要建立允许试错、保护干部的制度。第一,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崇尚担当、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第二,从法律上保护勇于担当的干部。对按照中央有关精神来决策、实施,且经调查了解尽忠职守的领导干部,即使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免除有关责任。第三,完善干部申诉制度。干部申诉制度是对干部遇到不公正对待时的一种补救性措施。干部对处理意见、决定有异议时,可以通过向纪委、上级相关组织或行政复议机构进行申辩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绩效评估(管理)是重要的政府工具。在我国,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应该以促进社会公正为宗旨,以突出共享发展政绩为重点,以实现责任政府为使命,以增加人民获得感为目标,以注重全面共享为指导,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清楚“为何评”的问题。进行绩效评估是保证共享发展落实和政府负责的有效手段。研究建立共享发展绩效评估机制,可以为领导干部指明工作方向,明确工作重点,避免用力错误。可以形成必要的外部压力机制,促使相关部门和领导积极负责。可以客观评价政府的履职情况,为改进工作提供意见。
2.完善共享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什么”的问题。一级指标是地方政府共享发展实绩。二级指标分别是经济共享、政治共享、社会共享、文化共享以及生态共享。三级指标具体是:
第一,经济方面的三级指标。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保标准与人均消费支出比、最低工资标准年提高率、年慈善捐款数、年贫困率(贫困人口占地方总人口比率)、年脱贫率(年贫困人口减少数与地方总贫困人口的比率)、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和居民幸福感。
第二,政治方面的三级指标。农民人大代表比率、女性人大代表比率、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直选率、社区居民参选率、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直选率、农村村民参选率、重大决策听证率、居民对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居民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居民对政府的总体满意度和居民公平感。
第三,社会方面的三级指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社会救助比率、失业率、年新增就业岗位数、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城乡公共服务支出比、人均医院床位数、居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和居民对社会保障水平的满意度。
第四,文化方面的三级指标。公共文化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人均文化产品消费、教育经费占地方GDP比、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大学生比率、人均公共图书数量、人均公共体育设施数量、文娱活动开展数量和居民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第五,生态方面的三级指标。环保投资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共绿化面积、人均造林面积、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和居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3.制定共享发展政策法规,规范“如何评”的问题。为使政府绩效评估走上规范化、经常化道路,可以制定出台《地方政府共享发展绩效评估意见》,建立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增强绩效评估的刚性约束,提高共享发展绩效评估法治化程度,依法明确共享发展绩效评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程序、组织实施、结果应用等问题。
4.健全共享发展多元评价机制,解决“谁来评”的问题。为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准确,需要构建包括政府、中介机构和公众在内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政府部门内部评价具有了解情况、开展工作迅速的优势,但容易报喜不报忧,为了局部利益、袒护有关部门,且缺少专门的评估人才;中介机构和评估对象不存在利益关联,可以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评价结果更准确,也更有说服力;公众在共享发展评估中是不可缺少的。公众是共享发展的真实接受者和切身感受者,对政府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情况最有发言权。
5.搭建绩效评估信息系统,注重“怎么用”的问题。从信息论的角度,可以把绩效评估活动看作是一个信息筛选、加工、输出、反馈的过程。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获取质量和信息处理效率,为政府各方面的评估工作提供信息支持,以节省评估成本,提高评估效率、保证评估质量。为此,第一,县(市)级以上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绩效评估信息部门,组织专门力量收集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评估工作提供方便。第二,培养评估人才。绩效评估信息系统能否有效运转,发挥最大作用,关键在人才。制定中长期评估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比较灵活的评估人才培养机制,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聘任评估理论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分阶段、分层次开展评估人员培训,广泛提高评估人员技能素质。
第三,畅通评估信息反馈机制,注重对共享发展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调查发现,在评估实践中,为了评估而评估,忽视对评估结果运用的现象突出,评估效益大打折扣。对共享发展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关键是要突出绩效评估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将评估结果与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奖罚升降联系起来。“通过考核明确评价尺度,让表现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让能力平庸的干部看到差距,让工作滞后于人的干部得到鞭策,让工作出现差错的干部受到处罚”,[16]从而促进共享发展、创建一个更加负责任的政府。
1.做到三个方面。第一,建立监督问责体系。为了保证监督问责客观公正、及时有效,要建立横纵交织、内外结合的监督问责体系。横纵交织指既有新闻媒体、民众、人大、政协的横向监督问责,又有上级部门的纵向监督问责。内外结合指要同时具有政府系统内和政府系统外的监督问责。第二,促进全民监督。公民意识的觉醒、民主能力的提升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实现全民监督提供了可能。移动网络的发展,不断增强信息的全民性、即时性和共享性,网络渠道成为民众实施监督权的重要方式。政府工作人员、政府部门因不当言行,被“上网”,而被追责的新闻屡上报端。第三,出台《关于共享发展的监督问责条例》,实现监督问责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条例》中要明确监督问责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办法、实施部门、组织程序、依据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问责措施等。
2.注意三个问题。第一,灵活监督与原则问责相结合。监督要保持灵活性,采取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两种方式。问责要坚持原则性,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问责。第二,广泛监督与适度问责相结合。共享发展涉及的各个方面(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环保、医疗)都应监督,不留死角。发现问题,进行问责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到适度,太重太轻都有失公允,不利于整个组织的团结。第三,时时监督与及时问责相结合。通过时时监督,最大可能地消除领导干部的侥幸心理;通过及时问责,保证问责的有效性。如奖励一样,随着时间的延长,问责的有效性也会慢慢下降;只有及时问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