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

2019-01-27 09:59廖元昌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芒市德宏州农村

廖元昌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 科研办,云南 芒市 6784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将“城乡融合发展”写入党的文献,并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为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

一、德宏州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城乡现代交通网络加快形成

1.现代公路网络基本形成。2017年,德宏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145.95公里,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分别为440公里、1122公里、2382公里、2745公里、145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0.8公里/平方千米。全州乡镇100%通沥青(水泥) 路,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乡镇、建制村班车通达率达100%。全州普通国道高等级化率达35%,环州高等级公路全面形成。

2.铁路建设稳步推进。大瑞铁路德宏段全线开工,高黎贡山隧道等重大控制性工程快速推进,预计2022年建成通行。芒市至腾冲猴桥铁路、芒市至临沧铁路建设的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梁河至瑞丽铁路列入云南省中长期及十三五铁路网规划。瑞丽铁路口岸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及口岸枢纽。

3.航空运输蓬勃发展。芒市机场航空口岸成为云南第四个实现开放的口岸,开通芒市至曼德勒国际航班;机场跑道延长、等长平滑、盲降设施的改造升级项目投入使用,可起降波音B737-800、空客320等主要机型,年旅客吞吐量可达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3万吨,飞机年起降40684架次。陇川通用机场开工建设,盈江通用机场完成选址。

(二)水利能源信息设施更加完善

1.水利设施更加夯实。截至2017年,德宏州已建成大(二)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6座(不含电站水库),小(一) 型水库22座,小(二) 型水库35座,总库容3.07亿立方米。在建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现全覆盖,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5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13%,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94.95%。

2.能源设施更加完善。2017年,德宏州建成投产水电站145座,总装机容量133.8万千瓦(不含境外电站)。在建电站9座,总装机容量24.84万千瓦。建成全州35千伏及以上主干供电网络,实现主网优化、配网加强、农网升级,供电可靠率达99.7%,建成500千伏电力外送通道并成为云电东送的首端。中缅油气管道建成投产,成为我国第4条国际能源大通道,芒市、瑞丽开通民用管道气天然。

3.信息设施更加强大。互联网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开通基站4085座,宽带端口超过32万个,城区、行政村宽带覆盖率100%,自然村覆盖率92%,全州行政村以上区域实现4G全覆盖,建成中缅国际光缆1583公里。依托基础通信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优势,“互联网+”融合推广持续发展。

(三)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1.特色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3至2017年,德宏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00亿元,年均增长6.3%;2018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6.8亿元,增长6.2%。遮放贡米评为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德宏小粒咖啡入选国家级优势农产品,后谷咖啡、迪思坚果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瑞丽柠檬、梁河回龙茶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芒市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梁河县荣登“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榜单。

2.工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18年,德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2亿元、增加值50.2亿元,分别增长4%和7%。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北汽瑞丽生产基地、银翔摩托车产业园、启升科技园,初步形成以“两车一机一电”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体系。芒市省级食品产业园、弄岛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陇川茧丝绸产业园及芒市业勤、雅戈尔瑞丽服装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国最大的丝绸服装生产企业浙江凯喜雅集团落户陇川。后谷公司2万吨级速溶咖啡生产线列入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成为亚洲最大咖啡生产企业。

3.现代物流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德宏州完成进出口总值315.28亿元,同比增长8.9%。一般贸易进出口完成150.6亿元,同比增长2.3%。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完成121.34亿元,同比增长5.3%。边民互市进出口完成41.61亿元,同比增长62.3%。姐告成为云南省最大免税商店聚集地,畹町成为沿边最大瓜果进口地,瑞丽市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建成中缅跨境电商产业园。

4.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局面可喜。2018年德宏州共接待游客2528.02万人次,同比增长20.32%,其中接待海外游客58.6万人次,同比增长22.65%,国内游客2469.42万人次,同比增长16.61%,实现旅游总收入476.25亿元,同比增长23.07%。瑞丽江——大盈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畹町镇分别荣获央视文化旅游年度“魅力生态景区”和“魅力小镇”称号,史迪威码头、大盈江湿地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盈江犀鸟谷、芒市孔雀谷等生态旅游景区持续升温,边境游、自驾游、乡村游、避寒游等新产品、新业态备受青睐。

(四)城镇化品质不断提升

1.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2至2017年,德宏州投资50亿元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全州县城以上城市供水规模12万吨/日,供水普及率达89.98%,建成城镇排水管道726公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0.2%、86.2%。

2.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1952、1978、2000、2010、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7.16%、9.92%、22.79%、34.18%、45.23%。2017年全州城市建成区面积64.35平方公里,城市绿地面积2021公顷,绿地率31.2%。成功创建芒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瑞丽省级园林城市,瑞丽市、芒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8年,德宏州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荣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称号,畹町镇获批国家级特色小镇。

3.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06至2017年,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53118套,其中经济适用房928套、城镇棚户区改造16929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773户、公共租赁住房27147套、廉租住房7341套,建筑面积430.49万平方米。2017年末已建成49182套,建筑面积383.26万平方米。在建3936套,建筑面积47.23万平方米。

4.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德宏州相继新建芒市广场、瑞丽江广场、弄莫湖公园、陇川森林公园、云南景颇园、大盈江广场、盈湖公园、龙潭公园等18个广场公园。全面推行四级河湖长制,全力开展清河、清“四乱”和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大气环境不断改善,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3.9%。2018年,新增城区临时停车位2.9万个、临时机动车停车位929个,拆除城市两违建筑面积101.5万平方米。

(五)农村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1.脱贫攻坚取得实效。2017年以来,德宏州394支工作队、561个单位、2.4万名挂钩帮扶干部、145家民企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教育、健康等15个行业扶贫行动,狠抓基础设施、民房建设、群众收入、素质提升等四大工程,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国家教育部、上海青浦区、云南烟草、三峡集团等实施对口帮扶,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信心和能力不断增强。芒市顺利脱贫摘帽,全州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4.9%下降至2018年的1.65%。

2.美丽乡村建设深度推进。全面推进新一轮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打造了陇川温泉村、盈江龙门寨、梁河关璋村、芒市坝托、瑞丽姐勒等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全州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95.56%,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71.68%,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40%。完成全州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1127件,巩固提升41.5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3.农村改革取得突破。德宏州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稳妥,得到有序有效的开展。2018年,全面完成了全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工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50个乡镇、340个村、3687个村民小组,占应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村民小组数的96.69%。完善土地承包合同20.96万份,确认家庭承包耕地面积240.76万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有序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土地流转21.7万亩。

二、德宏州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发展动力不足

1.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弱。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3432元的70.5%,农村居民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十分有限,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老幼妇孺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制约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2.财力支持能力有限。2017年德宏州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47%,比“十二五”10.95%低1.4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4个百分点。全州财政自给率为22.4%,属典型的吃饭财政,2016、2017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仅为2.8%。财政刚性支出压力持续加大,进一步加剧了州县财政困难,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农业农村发展缺乏稳定财力支撑。

3.农业粗放经营方式仍未实现根本转变。土地经营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德宏州规模经营在50亩以上连片经营面积不到土地总承包面积的15%。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总体偏小、带动能力弱,全州农业带头企业虽近百家,但只有国家级1家、省级16家,产值亿元以上的仅8家,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33家,除贡米、蔗糖等产业具有相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外,龙头企业整体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弱。

4.农村特殊群体丧失发展能力。德宏州既是沿边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也是禁毒防艾的一线阵地,州内部分村寨毒品、艾滋病等问题突出,全州吸毒人员有29217人,农村因毒致贫家庭有1304户,4345人。由于涉毒涉艾贫困家庭劳动力不足、发展生产受限,扶贫难度加剧。

(二)边境民族山区发展制约大

1.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难度大。2017年德宏州总人口130.90万人,汉族占 52.2%,少数民族47.8%,傣、景颇、阿昌、傈僳、德昂等5种世居少数民族占45.6%;景颇、傈僳、德昂是直过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5%;景颇、阿昌、德昂是人口较少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4.5%。这些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严重。

2.抵边常住居民守边任务重。德宏州有503.8公里边境线,有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4个县市22个乡镇57个村(居) 委会,198个村寨208个村民小组直接与缅甸接壤,抵边常住自然村人口14万多人。2017年,边境地区贫困发生率为7.93%,高于全州综合贫困发生率3.27个百分点。固边守防必须鼓励边境地区常住居民抵边居住生产,做到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

3.山区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德宏州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为10248平方公里,占89%,坝区仅占11%。全州耕地面积217.61万亩,其中山区117.78万亩,占54%。山区普遍存在山多地少、生态脆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推广力度不足、产业结构不协调、可支配财力少、投资结构矛盾突出等多种问题。部分山区群众居住在生态功能区,属于禁止或限制开发区,稳定增收的产业支撑不足,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较大。2017年,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26户146795人,深度贫困村53个,贫困发生率为4.66%,这些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山区。

(三)农村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1.农村人居环境急需改善。乡村脏乱差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农民群众的期盼有较大差距。河流污染、乱采乱建、植被破坏较严重;农村垃圾处理服务设施不完善,处理办法陈旧老套;村民环卫意识不强,环境整治资金缺乏,部分村寨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村庄里杂物乱堆乱放,随意露天焚烧秸秆、枯枝、落叶、杂草及生活垃圾等;污染也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2.农村乡风文明面临挑战。农村文体活动少、精神生活贫乏,少数农民农闲季节沉迷于宗教信仰、玩麻将、赌博等。农村封建迷信、腐朽思想、陈规陋习等不良现象仍然存在,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盛行,对老人重葬轻养。有的村寨优秀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现象增多,吸毒、赌博问题仍然严重;有的村民好逸恶劳、骗取项目扶持、不履行法定义务。

3.乡城发展差异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十二五”末的2.91∶1缩小到2017年的2.47∶1,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4元,只是全国平均水平13432元的70.45%。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7平方米,是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2.4平方米的70%。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集中办学与居住分散的矛盾突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看病难、看病贵、买药难、报销难等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文化事业落后,县市文化馆、图书馆不达标,博物馆缺失,乡镇村文化活动场所简陋、设施匮乏,专业文化服务人员及活动经费短缺。

(四)城市带动乡村发展能力有限

1.工业化程度低。德宏州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传统产业、资源型工业、高耗能企业多,新兴产业、加工型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少,总体上属资源依赖型和初级产品加工型,资源消耗大、环境承载压力大。工业经济增长基础极不牢固,工业如何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已成为制约德宏州城乡融合发展的瓶颈。

2.城镇化水平低。2017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5%,云南省为50%,德宏州为43.5%,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5个、6.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7.45%,比全国低14.9个百分点。城镇承载能力不足,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芒市为例,城区道路狭窄、通行不畅、停车场欠缺,公共绿地、休闲设施、文化娱乐场所少,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集镇垃圾处理、排污、卫生等设施配套功能不全,人口承载压力大。

3.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差。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差,城市工商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村少,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不足,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用地难、人才缺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缺乏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

4.城市环境问题突出。随着汽车数量增加,尾气排放增大,夜间露天烧烤、建筑工地扬尘等,使得德宏州城市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城区雨污分流不到位,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部分污水直排河道,形成城市黑臭水体,芒市大河风平段氨氮因子超标水质严重恶化,瑞丽市城区团结大沟上流排污导致水体颜色“一日三变”。全州城市老旧居民区、棚户区、城中村、外籍人居住区环境问题突出,存在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蚊虫飞舞等脏乱差现象,未能发挥城市生态文明对农村生态文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德宏州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城镇化对乡村的辐射能力

1.加快沿边国际口岸城市群建设。以瑞丽试验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龙头,突出人口、消费、产业、开放聚集,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采取“重点空间引导”“全域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健全城乡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制度,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市政设施建设与配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生态城市、旅游城市等,推进县域中心城镇规模升级、功能提升,形成以“芒瑞陇一体化”拉动、瑞(丽)芒(市) 盈(江) 三足支撑、联动陇(川) 梁(河)、小城镇群带状发展的边境特色现代城镇体系,构建沿边国际口岸城市群。

2.大力发展中心小城镇。立足德宏州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辐射面广、聚集力强的中心乡镇,坚持沟通城乡、服务农民、彰显特色,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培育、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着力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探索实施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以遮放、勐戛、弄岛、陇把、户撒、盏西、旧城、勐养等条件较好乡镇为基础,培育提升一批边境旅游文化型、边民互市贸易型、资源加工型、亚热带农业型等中心镇,吸引周边农村地区人口聚集,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形成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边境特色小城镇集群。

3.培育壮大特色小镇。突出规划引领,引进先进设计团队和设计大师,高起点、高标准以国际先进规划理念编制特色小镇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招商优惠奖励政策,全力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投资。研究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土地政策,合理有效规划利用土地,切实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规模。重点推进畹町国家级小镇和省级芒市咖啡小镇、芒市航空小镇、大盈江万塔小镇、姐告跨境电商小镇、陇川民族风情小镇、梁河南甸傣族水镇等7个特色小镇建设,积极规划建设大瑞铁路芒市站、瑞丽站站前小镇建设。

4.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定实施德宏州非户籍人口在城市的落户方案,深入落实居住证制度,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的政策。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完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改革。

(二)大力推进产业发展

1.打造绿色品牌化农产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育农业新主体、新业态、新功能,促进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强州。瞄准世界一流目标,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提升品质,做大规模。加紧建立完善绿色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2.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围绕德宏州自然资源优势,重点打造蔗糖、粮油、茶叶、咖啡、坚果、柠檬、核桃、肉牛、果蔬等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省级芒市食品工业园、芒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开展中缅跨境农业合作,加快推进中缅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弄岛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境外畜牧资源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区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德宏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云南名品”,打造云南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3.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总结盈江下勐劈村等乡村旅游经验,积极探索和实践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新路子,坚持高端化、品牌化、生态化,创建一批特色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优势,做强做大乡村生态旅游招牌。

(三)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1.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推动形成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探索以工代赈方式推行农村生态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切实保护好农村的山水林田湖。积极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及水果、蔬菜、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开展养殖场进果园、进茶园、进林地“三进”行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2.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推进村庄“七改三清”、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为重点,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在坚持村民为主、因地分类施策、有序示范推进等原则的基础上,让村民参与进来,对垃圾污水、乱采滥伐、农村旱厕等进行改造和整治。对村庄建设实行规划管理,控制乱修乱建行为。

3.坚持规划引领。以科学理念指导村庄合理布局,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创新民房建设理念,搞好民房设计,农民建房要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推行政府组织领导、村委会发挥主体作用、技术单位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

4.坚持典型示范。在交通沿线、景区周边、城镇周边,连片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融合的美丽宜居乡村重点片区,坚持农村原有的秀美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大拆大建,杜绝盲目追求洋气、破坏原有山水格局。打造山坝相依、阡陌有序、错落有致、生态宜居、邻里和睦的美丽乡村。

(四)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

1.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扎实做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实施好国家教育部、上海青浦、云南烟草、三峡集团对口帮扶,服务好中央和省级单位定点帮扶。集中力量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交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争取金融机构、国家中长期贷款支持扩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完成贫困群众安居住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2.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路”要求,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探索由村民自行管理通村公路管护机制。以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快补齐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3.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按照人口动态监测情况布局教育资源,财政拨款、设备添置和教师配置等向农村学校倾斜,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积极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供给,加强对适龄幼儿全过程监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城乡基本均衡。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进12年义务教育,发展网络教育,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4.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供给。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深入落实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下乡,实现城乡优质卫生资源共享。

5.加快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总体目标,巩固和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成果,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力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

(五)繁荣兴盛农村优秀文化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激发乡村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2.传承保护发展乡村优秀农耕文明。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德宏州丰富的民族文化、山区文化、边地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资源,传承发展和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乡村文化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品牌,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使城市和乡村文化共存共荣。

3.扎实开展好移风易俗。积极探索法治观念、诚实守信、自力更生、革除陋习的要求与村规民约的融合,大力开展农村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宣传活动,严格区分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坚决纠正骗取扶持、好逸恶劳、不履行法定义务等不良行为,培育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倡导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引导树立勤俭节约、诚信重礼的文明新风,形成“风清气正”的乡村文明。

(六)加大农村人才培引力度

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依托各级各类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加大对农民的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探索将职业农民教育纳入现行教育体系当中,在办学用地场所、创业基地建设、办学设备购置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职业农民教育发展。

2.鼓励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研究制定政策和管理办法,吸引支持州内外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农业农村发展,鼓励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其带头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培训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扶持力度,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开发乡贤资源,积极争取他们盘活乡村资源、经营乡村,共同建设家乡、美化家乡。

3.创新乡村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畅通技术、智力、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吸引更多外来人才。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推动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制定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的政策。

猜你喜欢
芒市德宏州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德宏州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对策
德宏州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芒市总工会:为60名在档困难职工免费体检
帕布巴升座庆典在芒市举行
甘蔗新品种在芒市旱地引种试验的表现
让边疆青少年远离“毒”害——德宏州关工委年持之以恒帮助青少年禁毒防毒纪实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