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开秀,沈巍,李紫嫣
(武汉工程大学,武汉430000)
“大类招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在进行改革和创新中所实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是指高校对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通过院系的专业整合,形成一个大类专业进行招生,前期学生统一学习基础知识,后期进行专业分流。近年来,在100 多所“211 工程”院校中,有一大半的高校已经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其中,就工程管理专业而言,采用大类招生的学校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管理学和工学的基本知识、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管理和项目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一专业所涉及的就业领域较广,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较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高校更要注重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1]。
我国主要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其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许多毕业生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是由于他们在校期间虽然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进行实地操作,导致其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将知识传授与实地练习相结合,但是大多数高校并未建设与专业相匹配的实训基地,也没有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从而导致在校期间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中国有较多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但是由于不同学校的历史背景、教学质量、教师的认知程度及教学设备都存在差异,导致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出现差异。不同高校的入学门槛影响着学生的来源,进而也影响毕业生的输出质量。
工程管理以工程的建设过程为对象,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完成工程项目的目标。由于工程管理的过程及手段较为单一,从业人员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企业也需要一批高端型专业人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对工程的管理具有独到的眼光,提出创新举措优化工程管理[2]。
对于大多数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所报考的专业并没有很充分的了解,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这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造成了教学资源浪费。大类招生是指考生在报考前只需了解大类学科的方向,入学后先统一学习基础理论,在此期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了解大类学科里的各个专业,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样不仅增强了考生报考专业的针对性,而且更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不仅涉及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进度控制,还涉及合同及索赔管理等,因此,教学内容涵盖了工程项目建设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任务,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而大类招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便能很好地适应此需求。其教材的编写与选用更多地考虑到了不同专业方向的共用性,使学生既有技术方面的专长、又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从而具备更广泛、更全面的综合知识技能。因此,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掌握了工程管理的方法,还知晓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项目建设的政策法规、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等,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达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3]。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对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要,该专业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推动了课程体系及教材内容的改革,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大类招生下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打下了较为全面的知识理论基础,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高校应该从学科课程建设入手,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整体地研究。为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应对工程管理专业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地整合,使之与工程管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各方向的专业技术知识相联系。同时,高校可以增设土木工程、市政工程等方向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地操作演练等课程,通过建立专业课程的图片、视频资料库和网上仿真实验室,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此外,还应结合工程建设领域最新政策法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对课程、教材体系进行完善,力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就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而言,加强实践教学、增加专业人才的实践经验是本次改革的重点。应该注重“两个结合”,即校内理论知识和校外实地操作相结合,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为了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选题时能紧扣实践应用,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在建工程供学生选择和参考,在选题确定后,要求学生在工地进行生产实习,通过观察工程的施工过程、收集项目的相关资料,为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编制概预算书、招投标书等提供参考。教师团队可以收集较为典型、设计效果较好的工程形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库,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题[4]。
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这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建设单位、造价咨询公司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与实践的平台。
在结合工程管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应适应国家建设的大形势,即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以及国际工程竞争性招标方式的广泛采用,这些都迫切需要有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从事一线的经济建设工作。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只有追踪建设领域的最新发展要求,抓住历史机遇,独辟蹊径,找准定位,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显现优势。
大类招生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的重要手段。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选题资料库的建立、专业软件和各方向专业技术课程的增设在教学的综合运用中融为了一体,并且结合工程建设领域的最新政策法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创新模式。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和成果的应用,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实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规范化,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专业软件的应用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做出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