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阴市委编办
江苏省江阴市优化机构设置,推进按责赋权,实现全市域“霞客范式”。一是以“扁平+统筹”规范机构设置。参照徐霞客镇的经验做法,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统筹党政机构设置,统筹人员使用。全市17个镇(街)和2个开发区职能机构由30多个精简为7-10个。二是以“授权+赋能”重构权责体系。承接无锡市级管理权限282项、江苏省赋权14项,赋予镇(街)经济社会管理权限861项。开发区统一承接市级经济管理权限187项。三是以“三定+五统”统筹标准建设。规范职能机构设置与实际运作,17个镇(街)和2个开发区全部重新制定“三定”规定,明确机构编制与人事管理操作办法。按照基本功能、标志标识、设施装备、运行流程、考核标准“五个统一”的要求,规范推进镇(街)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综合执法局和政务服务中心“三大平台”建设。
创新网格化管理手段,推动基层治理方式由点线到块面、由被动到主动、由单边到多元的有效转变。一是综合网格实现要素覆盖。将全市21类网格整合设置为1个综合网格,设定市镇村三级综合网格。全市划分为17个一级网格、271个二级网格、1558个三级网格,涉及25个部门145项信息采集类事项和24个部门148项日常巡查类事项,实现了政务服务、社会管理、巡查执法等任务的统一指挥。二是三级联动实现动态管理。组建市级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镇级管理服务指挥中心以及村级管理服务工作站,形成横向102个市级部门,纵向17个镇(街)、271个村(社区)的联动管理网络。99.26%的上报事件在镇(街)、村(社区)层面得到解决,0.74%的上报事件经市级指挥中心协调流转各相关部门处置,初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市”。三是双向互动实现闭环运行。创新纵向分级联动、横向流转联勤的双轨互动模式,实施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管理标准、定奖惩制度的“六定”管理模式,按照徐霞客镇首创的“天上有云、地上有格、格中有人、人能管事、管理有序、序后评估、评后考核、考核入档、归档入云”九步闭环工作流程,做到动态管理到人、静态管理到物、跟踪处置到事,形成“269”闭环管理模式。与2017年1- 7月比,全市环境信访投诉数量下降了26.2%。
以简政放权、提质增效为突破口,大力推动行政审批提速、行政服务便民、行政效能提升。一是构建多元审批模式。试点集中批,成立市行政审批局、开发区审批局和镇(街)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推进网上办,完善江苏政务服务网江阴综合服务旗舰店,上线政务服务手机APP和最江阴APP,95%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申报受理。实施联合审,拓展区域评,推广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推行代办制,完成市镇村三级代办服务体系建设,目前90余个建设项目、1.1万余项市场准入类项目和3万余项民生事项已完成全流程代办。二是开展精准审批服务。实现开办企业2个工作日内、不动产登记4个工作日内、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4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2440”目标。开办企业办理周期提速80%,不动产登记办证周期提速69.2%,小型工业项目的政府审批用时不超过13个工作日,其他工业项目不超过17个工作日,社会投资项目不超过26个工作日。三是创新智能审批方式。推动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项目审批、税收、海关、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多个服务营商环境新系统上线运行。建成企业设立网上平台,开发企业登记自助办照系统,开发不动产登记银行网上申请平台,建成投资项目联审平台,“税务管家”和县级政府采购电商平台正式运行,企业通关实现了全部单证无纸化和全流程线上办理。探索“物联网+政务服务”,编制完成30个涉及个人事务的套餐式政务服务产品。
以全能型为方向,变条块制约为多方融合,推动规范协同综合执法。一是明确综合执法权限。市级层面由综合执法部门集中行使分散在各部门的823项行政处罚权和其他权力事项。按照违法行为易于确定、执法程序简便易行、执法管理快速高效的原则,17个镇(街)集中行使14个赋权部门的792项行政处罚权(含行政强制措施)和其他职权。二是实现一支队伍执法。整合相同或相近的执法职能和资源,调整相应执法体制,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市级重点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规划国土、农林水利、安全生产、建设管理、卫生监督七大领域推进综合执法,镇(街)全部组建综合执法局,按网格划分进行综合行政执法。原市级相关部门的206名执法人员随赋权事项同步划转。有效厘清市镇(街)两级执法队伍权限,跨镇(街)、急难险重、特种技术执法事项由市级层面负责协调,其余均由属地负责。改革后,镇(街)执法案件平均处理时限为7天,从发现案情到处置结束最快实现1小时执法。三是建立执法规范标准。建立“一长五员”网格管理体系,网格工作人员统一配备手持执法终端、执法记录仪等执法装备,编制行政执法常用文书格式文本50 余种。根据下放行政权力事项特点,明确立案、调查取证、处罚决定、文书送达等岗位职责和时间节点,严格规范自由裁量权。对镇(街)综合执法局已持证的381名在编行政执法人员,统一换发综合执法证件。
打破信息孤岛,全维度数据整合汇聚,基本实现部门业务数据向政府数据资产转化。一是组建数据中心。建成市级大数据中心,出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共享交换体系和信息采集、维护、共享工作机制,建成统一事项、企业、人员、投资项目、电子证照等各类资源库。二是推进整合共享。将数据共享作为信息化项目评审和验收的前置条件,倒逼数据入库,累计梳理61个部门的数据目录、1100余个数据集、相关字段2.6万余条。明确部门数据管理权责,实现审批、服务、执法、监管政务信息互联共享。完成61个部门数据接入,总数据量达10.5亿条。三是强化融合应用。智慧江阴管理系统对接综合执法系统,治安交通远程监控,安全生产重点企业监控,环保监测管理,公用事业水、电、气、照明智能控制等监测系统发挥综合调度功能。推行阳光救助,将分散在20多个部门的43个救助项目归并整合,组建市级社会救助中心,联合大数据中心对全市7000多名社会救助对象数据进行自动比对。推行精准税务,将征纳互动与税收营商环境量化分析相结合,有效提升了税收服务和管理效能。
在做好“双随机一公开”、行业监管、日常监管等常规监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监管机制。一是构建协同监管机制。建立审批、监管、执法协调联动机制,出台《行政审批、监管、执法协调联动机制实施意见》,推动审批、监管、执法职能有效衔接。建立监管责任清单制度,对划转行政审批局的16个部门的69个事项,分别制定了监管办法和监管责任清单,对监管事项名称、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行业标准规范、监管方式、监管措施、职权依据、处理措施、责任追究等予以明确。二是构建立体监管体系。在社会关注、民生关切的重点领域,采取听证论证、民主评议、有奖举报等方式实现群督众管。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平台,积极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依托电子政务专网,整合全市30多个公共服务热线电话,2017年有效处理各类群众诉求17万余件。强化现代化监测设备与物联网、大数据的融合运用,在污水治理、大气防治、固废垃圾处理方面,实现监测、管理、治理“一体化”。三是构建信用监管体系。出台信用综合或监管文件68个,涉及21个领域。创新推出“一网(诚信江阴)、两库(自然人库、法人库)、一平台(江阴信用信息平台)”监管模式,归集企业、个体户、个人信用信息410万余条。诚信江阴网站开设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双公示”专栏,公示信用信息近14.2万条;新设并公示信用承诺2.3万余条,发布信用风险、信用警示、信用等级评定信息等服务信息5万余条。与行政审批局、税务局、人民银行、法院等部门联合惩戒失信被执行人及地方黑名单企业4280次,强化了社会性惩戒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