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成中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山西 太原 030002)
推动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升级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对于冶金地质基层单位来说,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把握当前的宏观形势、行业形势以及产业形势,总结过往,弥补短板,坚定信心,坚守矿产地质这个根本,着力打造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和农业地质三个高质量平台,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积极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等领域延伸,打造新兴产业,推进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长江沿线时指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设立生态这个禁区,我们搞的开发建设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地质工作的基础要求,确保地质勘查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成为地质勘查工作最起码遵守的准则。冶金地质基层单位必须转变观念,全面践行绿色勘查,保护好青山绿水,“不给大地留伤疤”。
我国已经能够从国际市场获取必要的大宗矿产,而且近几年在全球矿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矿产品价格颓势凸显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资本对于常规矿产勘查投入骤减,自然资源部通报中指出: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自2012年以来连年下降。传统地质资源需求和传统地质市场逐步缩减的事实已清楚地摆在面前,地勘行业和矿业仍然处于底部空间。地质勘查资质行政审批取消、矿业权管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矿政管理的重大变革,对地勘单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质勘查行业正经历深度变化,传统地质工作将面临重大的转型升级考验。
地质矿产勘查正在迅速转向“三深一土”和低碳、绿色、环保为特征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保举措也为传统地勘业提供了广阔的转型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地质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特别是地表水环境问题,城市地质灾害、安全和地下空间开发等问题尤其值得深度关注。查明城市水资源状况、地壳稳定性、地质环境状况等,将成为冶金地质基层单位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以上分析表明,传统的地质行业地质工作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在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冶金地质基层单位实现转型发展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实现“一个坚持”“三个打造”和“一个延伸”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个坚持”就是坚持矿产地质这个根本。要主动作为,勇于创新,按照“精兵+现代化”的模式,实施“三个转向”:转向绿色勘查,针对绿色矿山要求,探索实施地质找矿全产业链绿色行动;转向紧缺矿种,转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石墨、三稀等矿产资源的勘查,转向地热和水资源的矿产勘查;转向境外勘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强境外矿产勘查。
“三个打造”就是按照公司制方式,打造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和农业地质三个高质量平台,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个延伸”就是从工程勘查产业向工程建设全产业链方向延伸。在做强做优岩土工程产业的同时,不断扩充资质和施工能力,积极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等领域延伸。
冶金地质基层单位的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以下简称“三局”)为例,该局成立于1950年,是山西省成立最早的地质勘查单位。先后发现峨口铁矿、尖山铁矿、孝义铝土矿、支家地铅锌银矿、堡子湾金矿、刁泉银铜矿、中条山铜矿、赵村铁矿、硐沟锰矿等一大批矿床,累计探明铁矿储量26亿吨,铝土矿4亿吨,粘土矿4.5亿吨,金矿35吨(金属量),银矿6000吨(金属量),铜矿40万吨(金属量),铅锌80万吨,锰矿2000万吨。先后向国家提交各类地质报告600余份,地质科研报告45份,其中,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8项,获省部级地质找矿成果奖6项,获国家级优秀报告奖3项。
20世纪90年代末,三局根据市场需要率先按“一统式”模式组建地勘院,将地质勘查人员、资料、技术、设备集中,成立了第三地质勘查院。不断更新找矿理念,转变找矿思路,创新找矿方法,获得探矿权60余处。2018年,第三地质勘查院按照地质找矿和延伸产业两个市场主体分体运行,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在机制上实施创新,以规模化经营拓展边际效益,以集约化经营提高管理效益,提升地矿业整体发展质量。从事环境地质和城市地质的中晋科技发展公司成立后,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已先后获得超亿元项目两个,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市场意识不强。事业体制的传统思维和行动理念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封闭、自大”的观念,仍然没有根除:一些干部观念落后,缺乏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思维;部分人员存在畏难观望情绪,甚至对企业化存在抵触情绪和回避心态。思想观念的不适应,导致一些单位转型发展思路不清,工作节奏不合拍,转型发展滞后[1]。
(2)体制改革不彻底。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随之,国有地勘单位下放属地管理[2];2011年,地勘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一起进行分类改革。隶属中国冶金地质管理的基层单位,依旧是“国家队”。他们一方面积极开展地质勘查和矿业权转让,一方面致力打造具有冶金地质特色的企业集团,虽然进行了小事业大企业的分体运行,但由于离退休人员多、资本金紧张等多种原因,体制改革不彻底,市场化运行能力较弱。用人经过层层审批,干部提拔论资排辈,一个大院一个家,“近亲联姻”导致人力资源难以有效配置,更谈不上有效激活。在收入分配方面,以“稳定”为由,“大锅饭”现象常见,薪酬激励失效;熬年头、盼退休,制约了职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缺少差异化且新兴产业能力不足。一是体现在结构趋同,冶金地质基层单位的组织、产业、技术和人员结构等普遍存在同质化。在产品或服务结构方面,依旧局限在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水工环、物化探、探矿工程、测试加工,以及测绘、勘察、沉降观测等范围。技术结构依旧停留在物探化探航遥方面,没有走出“大地质”范畴。在人员结构方面,从事传统地质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较多,能承担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工作的技术人员较少;普通技术人员较多,高水平人才偏少;“60”后人员多,“85”后人员多,中间年龄段人员偏少;下岗待岗、自谋职业现象较为普遍。二是体现在经营管理粗放,地质单位生产经营宽泛的定性思维有余,精准的定量思维不足,标准化、信息化、流程化管理薄弱。不少冶金地质基层单位不仅缺少差异化,而且新兴产业能力普遍不足,技术筹备不足,如地灾设计、数字矿山建设、市政工程设计、浅层地温能开发应用等;经营运作能力差,如地灾监理、地灾施工、矿山复绿等;资质、设备难以满足要求,如环境评价与检测、大气水污染评价与监理等。
(4)创新能力较弱。一是技术创新成果少。因为科技创新成本较高、产出较慢,冶金地质基层单位创新积极性不高,衡量创新能力重要指标的专利技术少,对大数据、全球定位技术、定向钻探技术、复杂地层钻探技术等新技术掌握不够。二是高端人才缺乏。老技术人员“退而返聘”,目前虽已鬓发斑白,动得了嘴,动不了手,却没有合适的人替代;行业的艰苦、外业的流动,导致愿意扎根基层的科技人员不足,有些好苗子,不是被挖走移栽,就是自动辞职,另谋职业。三是缺乏有市场潜力的非常规能源勘查技术、海洋地质技术,对数字矿山、绿色矿山等为代表的矿山服务业务参与不足。创新能力弱已经成为制约冶金地质基层单位发展的瓶颈。
(5)资本实力不强。鉴于冶金地质基层单位身负较重的发展包袱,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种地方补贴等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形成“不稳定”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不足底子薄、发展缓慢实力弱,在市场中没有其他企业发展灵活,难以做强、做大形成规模产业经济[3]。同时融资渠道缺乏,融资能力较弱,管理制度落后等制约了转型发展。
实现冶金地质基层单位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理念。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节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和永恒的主题。2005年6月《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15〕21号)[4]明确指出,要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6年原国土资源部推出了《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意见》(国土资发〔2016〕187号)。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实现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要求冶金地质基层单位必须牢固树立节约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组织结构重塑,按照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提出的“打造行业一流竞争力”的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要求,冶金地质基层单位要积极推进重塑性改革,打破现有的管理架构条块束缚,打造全新的组织结构体系。通过组织结构体系重建,一方面,实现内部资源的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发展动能转换;另一方面,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高效的集团管控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5]。打造新兴产业,要按照强化地质工作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特殊功能的要求,充分发挥冶金地质基层单位自身优势,打造面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逐步从地质勘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转变为资源、环境、城市、农业等多业并举的“大地质”绿色产业格局。要积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培育市场;要完善管控模式,不断提高冶金地质品牌影响力。加快走出去步伐[6],借助“一带一路”这一平台,用足用好人力资本,发挥冶金地质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以互联网大数据+地质工作改造、提升、创新传统产业,实现冶金地质基层单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运作好现有矿业权,运用好参股矿山资金,对助力转型发展十分重要。一要懂法守规。为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权益,推进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现实行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7-10]。其中,在矿业权出让环节,将采矿权价款调整为采矿权出让收益。采矿权出让收益按照评估价,类似条件的市场基准价就高确定[11]。二要服从国家发展大局,按照有关规定退出各类保护区内的矿业权。三要做好矿业权转让。通过多方论证评估,采取宜卖则卖、宜参股则参股等多种方式实施转让,确保国家权益不受损失,为地勘单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各级政府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冶金地质基层单位应积极探索借力资本市场,通过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来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本结构,提升管理水平。积极探索通过发行中短期企业债券和发展混合经济等方式,筹资融资,走资本证券化道路,将已有实业基本证券化[12],为冶金地质基层单位转型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打造冶金地质品牌吸引人才,利用薪酬激励留住人才,推动事业发展凝聚人才,做好职业规划培育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高端智库,依托系统内外科研或工程项目、重点实验室,培养高端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人才培养;提升基层人员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13]。
冶金地质基层单位转型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领导者高瞻远瞩、把握规律,积极主动融入地方及国家发展战略。面向城市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积极谋划,在做好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依靠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积极谋划新的符合国际、国家和地方近期及长远需要的“大地质”项目,在参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冶金地质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