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发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确保高校师生在新思想的武装中投身新时代,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近期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作了有益探索,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为这一思想“三进”有序推进夯实了学理基础。笔者不揣谫陋,亦加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论域中来,在深入剖析“三进”重大意义和实践路径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切实有效的“三进”保障支撑体系。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由之路。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纲领。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有序推进,引导师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深邃意涵、精神特质和实践要求,帮助高校师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发展大势和世界格局,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政党的思想凝练于全体党员高度认同的价值理念,因而能够激发全党为既定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进的政治激情。[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忘初心,始终把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诉求作为历史使命,而党的最新理论、施政纲领和战略决策又与当代中国人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全国人民,有助于凝聚思想共识、构筑中国精神、形成中国力量,推动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和历史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新时代又指导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要用新的科学理论凝心聚气统领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思想教育和引领高校师生,是新时代统一全党思想、夯实党的思想基础的根本保证,进而稳固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祈盼和奋斗目标。高校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作出更大贡献,就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培育思想上合格、政治上可靠的时代新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师生进头脑”,让青年大学生从新思想中汲取思想养分、激发奋进动力,是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迫切需要。并以此为重要推力,不断激励青年大学生投身新时代,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党和国家事业阔步前行的推动者。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我们党高度重视教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作用,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一系列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3]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价值。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是新时代高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各阶段,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大师生,引领高校师生勇于担当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充分激扬教育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奋力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境界。
加强教材建设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下简称“马工程”)进行全面修订,把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在教材中,2018年4月,“马工程”2018版正式出版发行。然而,对于一个动态发展中的科学理论体系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进而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和学生的思想体系,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首要任务。在此,我们就如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材”提出三点初步设想:
1.更新教学大纲。密切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根据“马工程”4门课程的逻辑结构、内容体例和教学方案,找准二者的接榫点,将新思想零时差、无缝隙、多角度地融入相关课程的具体章节乃至相应段落中,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4门课程的灵魂和主线。以此为重要基础,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任务、目标、内容、重难点及考核方法,及时更新4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2.编写教辅资料。教辅资料是教材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对于拓展理论视野、优化内容结构、把握知识要点等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为尽快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有必要组织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编写新思想教辅资料,如教师教学参考资料和学生学习资料,使高校师生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
3.开展理论研究。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第一,从整体性视阈开展理论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视阈剖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背景、理论价值和世界意义。第二,分领域开展理论研究。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哲学等学科领域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三,以专题方式开展理论研究。以“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专题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理论研究的有序推进,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材”夯实理论根基。
课堂是知识讲授、师生交流、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师生头脑”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4]课堂教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用,必须在“生动”二字上下足功夫,确保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以进一步增强理论宣讲的吸引力。[5]生动课堂的形成是各种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相互藕合的结果,就教育教学本身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生动课堂首先取决于教学吸引力,而吸引力主要依赖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小处入手;既要聚焦重大理论,也要重视实践问题;既要引导社会热点,也要关注日常生活。通过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内容设置,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彰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丰富性。
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丰富的教学内容为生动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结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展教学方法,提升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扎下根来。
3.教学话语的感染力。生动课堂还取决于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话语,因此,要提升话语感染力,进一步凝练和优化教学语言。第一,要注重学生话语方式,善用“网言网语”。青年学生伴随着互联网成长成才,网络是他们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把网络语言融入教学话语中,有助于增强话语亲和力。第二,要活用“习式”话语表达,优化课堂教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发言和会谈中,经常引用中国的成语典故、幽默诙谐的俚语俗语和接地气的生活语言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这些“习氏”语话表达,不仅把严肃的场合活跃化,还把深奥的理论生活化。[7]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习式”话语表达方式融入教学话语体系中,让青年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和勇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旨在教育和引领高校师生,确保广大师生在思想的武装中奋进新时代、铸就新辉煌。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能否真正落实落地的重要标识,“进头脑”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思想可否或多大程度上被高校师生认知、认同和接受,进而实现思想内化的宣传教育目标。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的方式而言,既要通过思想理论教育加强高校师生思想上的引导,又要通过社会实践增强高校师生行为上的认同,扎实推进这一思想“进师生头脑”。
1.通过思想理论教育,加强高校师生思想上的引导,以理论灌输为主要引导方式。列宁对理论灌输作过系统而深入的阐述,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8]革命导师的话启示我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同样需要由外而内的灌输。尤其是在新媒体和大数据时代,高校师生特别是青年师生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致使部分师生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偏失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就更需要系统而持久的灌输。以理论灌输的方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就要把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嵌入到教材、课堂和师生头脑中。
2.通过社会实践,增强高校师生行为上的认同,以实践活动为行为养成途径。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除了加强理论灌输,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加以印证、促进内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9]这是因为科学理论植根于社会实践,需要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认知、扩大认同。通过社会实践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就要把实践活动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让高校师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以及直观感受而产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认同和接受。与理论灌输不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进头脑”,是广大师生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植根于对科学理论的亲身体验和深刻感悟,往往能够转化为稳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进而将理论认知和思想认同拔高到信仰层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宏阔、意涵深邃,加之这一思想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这就决定了“三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在路上。鉴于此,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需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协作,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推进”机制。若要使“协同推进”工作更加高效、更有保障,必须做好协同管理、建立协同机制和完善协同体系。
1.探索多层级上下联动协同管理模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党委、党政宣教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共同维系、有效协作、联动推进。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党委负责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中发挥政治和领导职能;党政宣教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组织实施,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探索多层级的协同管理模式,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2.构筑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旨在打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课、素养课、专业课之间的边界和壁垒,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能力”[10]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有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主渠道,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师生头脑”;专业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素养课等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专业教学和技术培养中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了解、认知和认同。构筑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
3.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协同制度体系。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具有推进过程长、涉及部门多、参与主体众等特点,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课、素养课和专业课因课程属性、育人目标、育人方法、育人手段的迥异而存在一定的协调难度,那么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和配套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以协同制度体系为主要依托,通过政策制度的刚性约束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无疑使这一思想“三进”更为规范,也更加稳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平台载体的有效支撑,思想平台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师生头脑”的重要载体。其中,除了发挥高校党政宣教部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导作用外,还要搭建切合高校自身特征和师生成长需求的平台载体,例如,高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论坛、社团组织、社会实践、主题教育、专题网站等,为高校师生自我思想提升营造氛围、奠定基础。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宣传部门主管主办的校内报纸,不仅是师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师生发表学习研究这一思想心得体会的主要媒介。
校园广播作为高校阐释科学理论、传播科学知识、宣扬先进文化、丰富课余生活的重要媒体,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过程中扮演不可轻忽的角色。
校园论坛是高校师生交流互动、发布信息、展开讨论、解疑释惑的重要平台,通过议题设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嵌入论坛中,引发师生交流讨论、化解师生思想困惑、凝聚师生思想共识,能够深化师生对这一科学理论的认知认同。
社团组织是青年学生培养兴趣、展示才艺、拓展知识、提升思想、丰富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举办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的社团活动,引导社团成员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调研报告,能够使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
主题教育,即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如面向广大师生的专题征文、演讲比赛、制作微课、拍摄微视频等,组织师生收看《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国外交》系列、《辉煌中国》系列、《厉害了 我的国》《道路》《奋斗》等国情政论片。
专题网站,即开设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网站,通过数字化方式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系列讲话、重要指示、理论著作以及专家学者的精彩解读,以便高校师生系统学习、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这一科学理论。如新华社开设的“学‘习’进行时”网站,包括第一头条、讲习所、近平日历、近平图集、专家库等栏目,是高校师生学习、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平台。
总而言之,我们要积极整合校园媒介载体和网络平台信息,利用线上线下、显性隐性资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让高校师生徜徉于新思想的海洋中实现自我提升。
理论灌输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通过由外而内的灌输推动党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落地生根。但是,理论灌输的策略和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对象的特征有所调适。进一步言,在理论灌输过程中,要充分彰显党组织的关怀和激励,充分激发广大师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生动力。那么,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过程中,既要不断加强这一思想的宣传教育,也要融入“利益导向”的关怀机制,以进一步发挥理论灌输的效用。而要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成为高校师生的内心自觉,而不是一种精神负担,必须确保“利益导向”的激励机制能够契合高校师生的利益诉求。为了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激励机制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要从利益激励的载体、目标、动力等方面入手。
1.以网络为载体,增强“三进”利益激励的时效性。时效性是利益激励的基本要求,缺乏时效性必将严重削弱激励的效果,那么,在激励过程中,就必须把握时效性。以网络为载体,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广泛集聚百度、360等搜索引擎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中的思想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找准高校师生成长发展中的第一需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利益激励的时效性。
2.以目标为导向,增强“三进”利益激励的系统性。明确目标是利益激励的根本前提,它不仅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激励师生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奋进。以目标为导向,就是要高度重视目标在利益激励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通过设置目标内容、厘定内容层级、完善目标体系,构成增强“三进”利益激励的系统性。
3.以奖励为动力,增强“三进”激励机制的持续性。利益激励要发挥更大效用,必须使其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例如,建立典型选树和推广机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进行表彰,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设立专项课题和交流机制,通过经费资助,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开展理论研究和研讨交流,为“三进”有序推进夯实学理根基。回溯党史,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中组织上的关怀和利益上的激励,[11]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理论灌输而忽视利益驱动,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不利于“三进”的稳步推进。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包括教育行政机关组织领导、高校党委和党政宣教部门落实责任、各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实施等。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强化主体责任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至关重要。但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入脑入心,仅仅依靠这一“关键少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挥高校师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效应,着力开创“全员动员”的“三进”格局。
1.高校师生的参与,有助于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中的问题。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战略工程和铸魂工程,“三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易察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发现,离不开高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如果缺少高校师生的关注和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中的问题,就很难被及时察觉,也难以将问题消除于初生状态,势必影响“三进”的进展和成效。
2.高校师生的参与,有助于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中的问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路径,作为“三进”对象的高校师生,无疑最了解,也最有体会和见解。而且,高校师生与党政宣教部门没有直接的利益纠葛,因而对解决“三进”中的问题有着无限的激情和动力。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博采众长,是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中问题的根本路径。
3.高校师生的参与,有助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最新进展。定期或不定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进行考核评估,把握“三进”最新进展,是做好“三进”的必然要求。除了党政宣教人员,高校师生也是“三进”工作的重要评判者。这是因为,高校师生与“三进”工作者有着“亲密接触”,对“三进”的载体、手段、内容、方式、策略等有着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因而对“三进”状况的评价往往是零距离的、全方位的,也是客观的。加强主体责任落实与发挥高校师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为推进新思想“三进”提供双重进路。
内化于师生之心而外化于师生之行,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最终目的。然而,有些部门花了很大力气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宣传和普及,却远未达到“内化于心”的预期目标,这无疑表明新思想宣传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灌输,也不单是中央精神的机械传达和部署,而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帮助高校师生掌握科学理论,进而指导社会实践。因此,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既要抓日常化制度化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其现实针对性,还要占领思想制高点。
1.必须常态化和制度化。当前部分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有的师生根本没有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党的文献史料。在这种情境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师生头脑,就显得尤为迫切且必要。特别是在移动网络技术时代,高校师生理论学习自由选择的空间更大、方式更多,但面临的风险也更高,党政宣传教育部门如果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宣讲规划和策略,有的师生就会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常态化、制度化,有助于师生夯实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
2.要有现实针对性。高校师生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文化环境、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其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宣传教育,就要精确制导、分类实施。党政宣教部门要及时把握社会思潮的动向和高校师生的思想动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教育和武装广大师生,把高校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
3.要占领思想制高点。当今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各种诉求相互碰撞,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师生极易受到错误思潮的滋扰而偏离正确的人生航向。若要涤荡高校师生心中的杂念,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其心中的信仰,党政宣教部门就必须主动占据思想制高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引领力。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深邃的思想、深刻的观点、新颖的话语来揭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真谛,帮助高校师生精准把握“新时代”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指向,不断推进这一科学理论内化于师生之心。
综上所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必须审时度势,其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的构建,既要切合高校师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又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情势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确保高校师生与新时代同向而行、同频共振,为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兴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