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永超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0)
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个人或团体,以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为基本目的,将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教育经济活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理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勤工助学工作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不断发展,发挥了以下作用:一是缓解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二是培养了大学生自强自立、艰苦朴素的精神;三是鼓励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了解社会、锻炼提升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四是帮助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起到巩固自身专业知识和优化知识结构的作用。此外,勤工助学还能培养大学生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理财、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新时期,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 年12 月,教育部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对于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来说,明确要求高校应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的“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1]。同时,如何有效发挥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是摆在高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延展和深耕,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主攻方向。高校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是高等教育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载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勤工助学工作的目的都是育人,旨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两者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新形势下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也要通过开拓思路、创新途径,以满足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来探讨优化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更好地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着重要的意义[2]。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在探索创新创业型的勤工助学模式,依托学校资源,结合师生、社会的需求,以学校投入为主或者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勤工助学经济实体,主要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经营或参与管理,构建了一种学生通过创造性劳动获取一定报酬的勤工助学运作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工作主要停留在“扶困”的层面,“扶智”和“扶志”的育人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的育人机制亟需完善[3]。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持久的动力。其次,结合“双创”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信心。华南农业大学多年来广泛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强能工程——“竹铭计划”,通过开展系统课程和实践,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过往的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平台,大部分首要解决的是“扶困”问题,为师生提供学习生活服务,如打印、餐饮、日用品销售等,层次较低,大学生群体的优势未能有效发挥。高校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的智力优势,指导学生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个人特长,充分利用校内的人才、技术等重要资源,搭建专业型、技术型的勤工助学平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