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余庆模式”研究

2019-01-27 04:49解增友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年33期
关键词:余庆余庆县镇村

解增友

(中共余庆县委党校,贵州 遵义564499)

1 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余庆模式”的缘由

1.1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造成“看病难”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2012年,余庆县真正启动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当年全县千人拥有床位3.4 张、执业医师0.9 人、注册护士1.6 人。

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偏低,且分布结构不合理。2012年,全县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017 人,大专学历379 人,其中镇村134人、县级245 人;本科学历192 人,其中镇村34 人、县级158人;中级职称154 人,其中镇村37 人、县级117 人;高级职称27 人,其中镇村5 人、县级22 人。

1.2 医疗服务公益性不充分造成“看病贵”

20世纪5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药品价格全面管制,按照三级批发药品流通层级分别核定药品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医院按批发价采购药品,按零售价销售,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价作为医院收入的一部分,纳入医院预算管理,实现收支平衡,历史地形成以药补医制度。该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阻碍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去除以药补医势在必行。

实行以药补医,相应地淡化了医疗技术服务,加上技术服务定价长期远低于实际成本,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滞后,医疗技术服务定价背离了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导致医疗服务价格扭曲。2012年,余庆县人民医院普通诊疗费2.5元、专家诊疗费10 元、护理费偏低,价格严重扭曲。

2 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余庆模式”的做法

2.1 坚持规划先行,实施龙头引领

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制定了《余庆县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余庆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等文件,明确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划、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了“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余庆县城区设立县级公立医院2 家、公共卫生机构5家、民营医院3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家,构建起“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每个乡镇和行政村设置一个标准化的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对距离行政村卫生室3km 以外的自然村设立卫生室延伸点,构建起“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

2.2 坚持公益性质,实施财政兜底

第一,实施人员工资兜底。2011年来,县政府先后出台《余庆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办法》《余庆县公立医院经费保障的通知》《余庆县医疗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保障办法》等文件,在全省率先推行由财政全额承担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资,明确公立医院编制内所有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承担,编制备案制人员享受与在编人员同等财政保障政策。第二,实施历史债务兜底。县级公立医院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形成了一些历史债务,随着实施药品、耗材零差率销售和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等改革的深入推进,债务问题也逐渐显现并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实施发展投入兜底。建立长效财政保障机制,把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政策性亏损、公共卫生服务等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保障。改革以来,财政累计投入16.78 亿元,其中人员工资5.6亿元、化解历史债务7000 余万元、医院发展投入10 亿元、村级投入4800 万元,财政卫生投入占比从9.44%提升到16.6%。

2.3 坚持激发活力,实施制度保障

第一,推行编制备案制。率先在全省推行编制备案制,在原审批编制不变的基础上,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重新核定县域卫生人员总数,对超出编制人员数,在县级公立医院实施备案制管理,县级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卫技人员不足的问题[1]。第二,建立行业特色薪酬制度。在保障医务人员全额工资的基础上,2011年明确将余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收入收支节余的30%用于医务人员绩效再分配,并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2016年又将这一比例提高到50%,进一步保障了医务人员的待遇。

2.4 坚持自主经营,实施精细管理

第一,完善管理体制。着重从管放上下功夫,成立了余庆县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并设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医管中心,编制5 人,主要管好几件事:管规划,管发展方向,根据功能定位和群众健康需求做到规模适度;管投入,突出体现政府办医的主体责任,体现公益性;管制度建设,加大对医疗行为、费用控制等方面的监管;管效果运行,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在管好医院的同时,放权给医院,增强了医院的活力,实现了医院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主用人。第二,实施精细管理。精细医院管理机制,院长对医院运行成本、药占比等38个绩效指标负责,管委会对医院运行情况进行严密监管、严格考核,县政府将财政补助与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精细便民服务机制,建立预约门诊、假日门诊、“先诊疗后结算”等三十项便民惠民措施,提升优质护理内涵,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三长一短”问题。

2.5 坚持统筹发展,实施城乡联动

以余庆县人民医院、余庆县中医院为牵头单位,上与三甲医院达成合作共建协议,下与乡镇卫生院组建2个医共体,从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入手,赋予牵头单位对乡镇卫生院班子人选建议提名权、绩效考核审定权、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监督考核权。为发挥医保杠杆作用,按“总额预算、总量控制、风险共担”原则,科学核定诊疗量及次均费用到各医疗卫生机构,将补偿资金预拨到两大医共体,实行结余留用、超支共担。

3 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余庆模式”的实践成效

3.1 医改的公益性得以彰显

余庆实行医改以来,财政累积投入16.78 亿元用于解决人员工资、历史债务、发展投入等,其中累计化解历史债务7000余万元,为余庆医改的推进提供了坚强的财力支撑,为县域内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改的公益性得以彰显。2017年,余庆县财政对乡镇公共卫生医疗机构投入7056.8 万元,比2012年的3433 万元增加3623.8 万元,增幅105.55%;对村卫生室投入822.3 万元,比2012年的542万元增加280.3 万元,增幅51.71%。

改革以来,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民营医院为补充,合理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构建起“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区域卫生布局明显优化。

3.2 医改的自主性得以彰显

余庆医改通过推行编制备案制、建立行业特设薪酬制、建立人才津贴制、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体制等改革途径,为公立医院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管放结合、自主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改的自主性得以彰显。改革以来,突破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实施编制备案制、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人员编制不足问题,建立岗位责任制,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职称评定比例限制,人才队伍结构明显优化,2017年,全县千人拥有执行医生2.11 人,比2012年0.9人增长134.44%。

3.3 医改的联动性得以彰显

余庆医改坚持“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整体工作思路,通过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牵头单位,上与三甲医院达成合作共建协议,下与乡镇卫生院组建医共体,充分放权给牵头单位,使牵头单位既有责任,又有利益,更有权力,实行“人才互动、多点执业、双向转诊”等运作措施,全面推开县、乡、村一体化管理,促进了医改的城乡联动和资源下沉,形成了有效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形成“小病在村居、一般病在乡镇、大病在县级、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格局,医改的联动性得以彰显。基本实现90%的患者不出县,基本实现70%的小病和一般病在镇村就近就医,基本实现50%上下的大病在县住院。2017年,县域内就诊率达90.26%,镇村门诊量占县域总量的73.33%、乡镇卫生院住院量占45.09%。

猜你喜欢
余庆余庆县镇村
镇村两级扶贫资金管理与核算问题及相关措施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My Pen Pal
My winter holiday plan
My weekend plan
护身符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殊护身符
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