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华
(浙江广川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杭州310020)
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水位变化主要来自大自然的降雨,夏季雨量增多,河流水位就会上升,冬季降雨量减少,河流或者湖泊水位就会下降。一般情况下,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研究者忽视了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现代水利工程影响下河流或者湖泊水位变化与早期水位变化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随着我国水利工程修建范围的逐步扩大,修建量的逐级增多,下游水位会在水利枢纽的作用下而发生剧烈变化。
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会改变下游河道的泥沙关系。影响河流泥沙堆积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说有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中的下垫面因素,比如,土壤或者植被会在河流的侵蚀作用下产生流失作用,导致河流泥沙的大量堆积,不利于河流流量的变化。如何消除泥沙是水利工作的一大难题,河流泥沙会带来诸多危害,许多建设者表明通过修筑大坝来阻拦泥沙,这样会使得水利工程的上游水流条件发生巨大改变,在回流形成的影响区域内,流速会明显减慢,水流的输沙率也会随之降低,大量随水流进的泥沙也会被沉积在水库中,不利于下游河道的航行。拦截泥沙不能起到很好的通航作用,完全消除泥沙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因此,只有慢慢疏通河道,适当扩大河流的承载量才是减少水利枢纽对下游河道的正确解决策略之一[1]。
1954年夏天,发生在欧洲的一起水灾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发现在河流的下游处一座水力发电站起到了积极作用,帮助当地人民减少直接损失达到2000万元。事后人们总结经验,在洪水易发地大量的修筑水利枢纽帮助当地居民减少财产损失,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保护作用。水利工程不但会起到抗洪的作用,有时还会起到一定的防旱的作用,在水库的实际运行中,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水利枢纽工作人员会尽可能多蓄水,以此达到既能发电又能灌溉的双重作用;只要能够控制好水库的蓄水量,找到水库蓄水的边际点,以此来保证水库蓄水的安全性。当下游地区需要用水时,可以开闸放水,保证下游地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水利枢纽的蓄水和节流功能使得水利枢纽在控制当地河流对下游河道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水利工程建设对下游河道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最大的,其主要体现在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破坏水循环系统,破坏水资源的生物多样性。而且部分水利枢纽的建设使得河流形态趋向统一,从而削弱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跨流域的调水工程会使得下游河段水量和水质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且在超过发电流量时,利用泄水建筑物泄洪,会使得坝址对下游河段的水文、水温、水质等产生不利影响。大规模的修建水利枢纽会造成河流形态趋向同一化。
第一,建设者会把纯天然、弯曲的河流改变为直线型的河流形态;第二,建设者会把成千上万的河道改成平面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等具备一定形态的断面;第三,建设者在改造河流时会“舍弯取直”,从而会使得河流不连续现象发生。
总之,人为的取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是不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做法。
水利枢纽建设与河流水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大量水利工程的开发和建设,天然和河流水文受到人工的干扰和调节,水库的蓄水量也会由此发生巨大的改变;大坝的修建目的在于调节河流的蓄水量,在枯水期蓄水和在洪水期放水的作用,以此来调节河流的蓄水量。水利工程的修建对下游河道的水文影响作用表现在调节气候、影响河流的汛期和非汛期,河道修建大坝后下流非汛期径流变化量增大,径流年内分配量平坦,径流年极值与建坝前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流量极小值在枯期电站关闸时候造成短时间的流量减小。水利工程像其他工程一样,在造福人民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水利枢纽对下游河道的水文要素有较大的影响,我们要站在合适的立场上进行客观的评价[2]。
水利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我们在工程规划阶段必须重视水利生态的保护,实现既开发水力资源,又能够改善、协调人类发展与水环境间的和谐关系,维系河流、湖泊之间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