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净
(新乡市地震局,河南 新乡453000)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逐渐开始在防震减灾事业中应用,对我国传统的地震预测等一系列工作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互联网快速播报地震信息已经十分常见,能够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对地震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在灾情发生之后,可以做到快速响应。汶川、雅安、宜宾等地震发生后,通过地震速报、地震预警等相关软件程序,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地震信息,最终为地震灾区的人民群众赢得宝贵的抢险时间[1]。
互联网的最显著特点就是能够将信息进行快速地传递,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对于地震数据来说,最有意义的就是将实时地震数据及时向群众通报。我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启动,据了解在项目建成后,2023 年将在全国形成地震预警能力。现阶段,许多地区的地震台能够做到一旦监测到地震信息,利用互联网做到信息的自动触发和实时处理,第一时间将数据推送给信息接收终端。四川宜宾地震发生前,成都市民提前61s 收到地震预警信息,为部分群众应急避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群测群防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些地震活跃地区来说,仅仅依靠有限的地震台是很难做到全面预测的,互联网的出现为群测群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建立“三网一员”工作体系,让群测群防工作更加数字化和信息化,从而让防震减灾工作变得更加准确和快速。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及时性、碎片化、形象化等特点。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突破地域限制,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电话、信息家电、移动通信等多种新旧平台,第一时间将宣传信息向社会公众传播。一方面增添了科普宣传工作的活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了公众的应急避险知识水平和能力,防震减灾宣传效果得到大大提升[2]。
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公众对于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就了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量,成为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电子化的重要驱动力。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若想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对加强防震减灾事业的顶层设计与规范化管理,坚持系统、适应和可及原则。一方面,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必须要注重上下的协调联动,注重调动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上下有效地互动;另一方面,对于基层的地震台,要制定相应的服务指标和参照依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预报地震信息。
政府部门科学合理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努力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重视相应网站的管理和维护,加强防震减灾网站服务能力建设,真正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电子桥梁”。不仅可以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拉近了政府与公众的距离,便于听取公众的意见和愿望,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迅速做出有效反应,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使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进来。同时,协调组织多家单位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地震应急桌面演练、地震观测设施及环境的保护工作,从而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信息孤岛问题有了新的解决途径,政府部门可以运用这一理念,将“云服务”的运作模式应用到防震减灾事业中,将相关的数据信息上传到云端,使得各个相对独立的政府部门间实现共享信息。同时,作为端口的管理部门也可以从云端下载相关的信息,更好地提升防震减灾部门的服务能力。“云服务”作为防震减灾各部门信息交流的手段,能够促进各部门间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同时提升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除此之外,还要开展相关应用功能的宣传工作,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让群众了解相关应用功能的使用方法,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真正落地见效。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一种新技术的诞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网络的互联性、快速性和高效性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总之,必须要将互联网技术不断应用到防震减灾事业中,从而有效地提升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