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蕾,郑霞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2665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政府拨款进行资金的筹集,已经开始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得发展资金。通过高校金融贷款这种方式,已经解决了高校若干年后的资金规模筹措问题,进一步解决了高等教育事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就目前而言,高校必须要在进行金融贷款的同时,规避其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风险。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高等学校根据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在民事活动之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向银行借款的行为,属于商业放贷行为,是一种商业化的操作模式。高校必须依据自身的情实际情况进行贷款的申请,并且必须要承担起还本付息的责任。但是很多高校都认为自己是国家的学校,资产是国有资产,在向银行贷款的同时认为是在获取国家的财政支持资金,并不认为是在进行商业化的贷款,使得高校不考虑自身的本金偿还能力,还款责任意识非常模糊。
在实际的贷款过程之中,最容易产生的就是财务风险,按照现在的银行贷款利率进行计算,1 亿资金的本金将产生500多万元利息。如果高校贷款几亿的话,其中支付的利息就会占据贷款资金的半壁江山,因此,在实际的高校经费中,出现赤字预算是非常常见的,高校经常要靠着借款才能维持基本的资金运作,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危害高校的其他事业发展。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银行认为高校以国家为支持,不会倒闭,迫于同行业竞争压力,对高校实行特殊的工商企业客户政策,不设立担保手续,仅仅依靠高校的信誉信息进行资金贷款,更加是造成了高校贷款的随意性。
在实际的资金运作过程之中,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其事业单位的性质,在进行资金使用的过程之中,在很多情况下会因为从事一些非营利性的业务活动,导致出现内部资不抵债的现象。因为高校大多数无法像企业那样获得销售利润,加之现阶段的资金使用量不断扩大,工资和日常开支的缺口已经开始出现。除此之外,在高校贷款规模扩大的同时,由于资金的运作所产生的财务风险也随之上升[1]。
在实际的银行贷款过程中,很多高校对于贷款项目以及还债能力,都不会进行充分地认证和科学地规划,只是盲目地增加本银行的贷款数目,进一步提升了国家高校整体负债总额的增长速度,使得在教育领域中出现了很多的贷款漏洞,造成了高校流动资金短缺,也影响了高校的正常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际的资金运作过程之中,很多高校资金的利用都非常不规范。很多学校都会根据具体的资金金额进行实质性地整理,但是往往都会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通过自身的项目建设挂账减少整体的资金投入。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总体增幅不大,并不能够偿还高校的贷款。其次,随着社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相关教学设施的经费也不断上升。因此,对实际的高校会计制度这方面还是要进行一些完善和改革,加大对于高校实际情况的处理和制度体系改革力度。
对于学校来说,必须要在贷款之前衡量还贷的可能性,不可以无限制地贷款,因此,应该在贷款之前衡量整个学校偿还债务的能力。学校的各种设备和资产并不能变为现金,用来偿还贷款,并且学校的固定资产不断折旧,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巨大,均不能采用企业的那一套财务指标来进行衡量。不仅如此,学校的贷款不仅受到学校筹资能力的制约,还取决于学校获得收入和增加净资产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贷款进行合理地控制,缩短贷款的周期。
现阶段,高校资金分为银行贷款和财政拨款这两部分,这两部分在实际的高校应用中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根据高校的财务制度要求,高校在编制预算时不允许将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资金混淆,但是这又会与现阶段的教育经费发展发生严重的冲突。因此,在实际的高校预算中,必须要进一步结合高校的财务制度,运用一些市场的、公开性的公共采购机制,进一步满足高校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能够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高校金融贷款风险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地加强金融贷款风险的管理工作,不断地优化高校的资源配置,使得高校的整体资产管理更加的精准,推动财务管理创新化发展,提高高校设备的使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保证银行贷款能够有效地被偿还,整体的社会资源能够更好地被利用,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