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第三批专项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成果显示,严肃查处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骗取医疗保障基金问题是此次行动的重点之一。最终查处欺诈骗保定点药店6.39 万家,追回医保基金及违约金2.14 亿元,处行政罚款0.05 亿元。
在持续加大打出力度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欺诈骗保行为之所以大范围地普遍在,是因为我们在医保体制及监管机制方面还存在某些缺陷和漏洞。
目前在医保欺诈骗保中,主要有两大问题破解起来非常困难。
一是如何从根本上对“共谋”式骗保进行治理。在医保费用使用中,存在患者(参保人)、定点药店、定点医疗机构、基本医保政府主管部门4 个相关利益主体。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方式的单项改革,一揽子医改举措的综合推进基本消除了某一方面独立骗保的可能。从现实发生的案例看,大量案例都是在患者(参保人)受利益诱惑,与定点药店、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合谋”,而复合主体骗保的链条更长,手段更为隐蔽,监管的难度更大。
二是追回被骗医保资金难。大量的骗保行为都是分散地发生,除了少数大案要案外,大量的骗保行为涉及的资金数额并不大,难以用刑法标准对进行制裁,加之很多骗保对象又是老年患者,更使得追回被骗医保资金难上加难。
面对这样的难题,打好维护“救命钱”安全的保卫战,就需要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提升智能监控水平。而信用监管,可以说是最有效果的良药之一。近年来,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开展在信用监管上进行“试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势所趋。
今年2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19年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工作的通知》提出,对于骗保行为,医保局将加大打击力度,巩固高压态势。医保部门将建立飞行检查工作机制,并通过智能监控等手段,实现医疗费用100%初审;建立定点医药机构、医保医师和参保人员“黑名单”制度,推动骗保行为纳入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在开展推动医疗领域统一的信息平台建设。大家知道,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运行20 多年,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体系,难以适应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要求。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即将提出了建设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和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虽然主要目标并不是治理欺诈骗保,但互通互联的信息将为治理欺诈骗保提供必要的基础。
在地方信用监管的探索中,“黑名单”制度与大数据的结合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亮点。如湖北省启动医保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未来该省定点医疗机构、药店、参保人都将有一份诚信大数据报告,不诚信行为将被记录在案并受到惩戒。被纳入“黑名单”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或被取消定点资格;“不诚信”参保人可能遭到拒赔。安徽省提出要加快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与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提升医保实时监控和智能审核效能。
医疗欺诈系全球治理难题,解决这一难题可能还要破解诸如公立医院如何回归公益;民营医院如何提高生存能力;如何均衡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适度降低跨区就医比率;如何提高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减轻家境不济患者大病负担等问题,但无论如何,有了“信用监管”的保驾护航,医保基金就不再是谁都想吃的“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