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主导大学语文之探

2019-01-27 11:47武汉大学43007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450046
大众文艺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国学语文

(武汉大学 43007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450046)

一、国学经典主导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上升,党和政府敏锐意识到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开展国学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已经准备将国学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然而,传统文化的断代已经有百年历史了,就连许多大学教师也未必能读懂传统文化经典。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国学教育的重任,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国学是摆在我们所有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从目前全国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存在很多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师的队伍并不固定,很多中文专业的教师都可以教授大学语文但不专属于大学语文课程,加上课时有限,教师授课内容各不相同,且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学生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语文教育,对大学阶段还要开设语文课存有质疑。工业化的思维模式采用符号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应试教育,这就毁坏了语文学科特有的千变万化的魅力和它的特殊性。据调查,笔者所任教的院校每年新录取的学生中有80%以上的人不喜欢语文,学生认为对找工作没用的课也不愿意学习。

(三)教学方式单一,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大学语文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还是满堂灌的模式,把大学语文课变成了“高四语文”,有的老师甚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大学语文课变成了娱乐和消遣。这就不能满足大学阶段学生的精神诉求,诸如人生的终极追求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问题,爱情婚姻问题等等。

(四)课本的编写大而全,基本还是停留在选篇的水平上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很多经典只是截取片段,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探索。

值得庆幸的是,“国学热”的出现是改革和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良好契机,它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接轨,适当采取国学教育的思维、设计和方法,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不仅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二、国学经典主导大学语文的理念和方法

针对上述大学语文教学的散乱现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的现状,在总结已有的初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将国学经典纳入主要教学内容,强调引入国学教育的思维、设计和方法,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大胆尝试,力争实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全面突围与创新。

首先是教学理念的变革。大学语文这门课没有统一的考试要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涵盖面又广,这对于老师来说自由度比较大,但另一方面容易失之茫然,弄不好会走向“娱乐学生”,或者成为“高四语文”。加上长期以来的标准化考核不利于发挥语文这个学科的特殊性,学生思维变懒惰了,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因为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可能和标准答案有出入。本来阅读过程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大学语文就是应该与中学语文不同,尊重读者接受的多样性,我们要还给他们“活的”语文,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自由思考探讨,鼓励他们敏锐捕捉自己的思想感受,引导他们把思考“拉长”“拉深”,使他们喜欢语文课,喜欢读书和思考。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设置。突破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的选篇模式,鼓励学生直接深入阅读研究原典,汲取经典的智慧和精华。精读精讲中国根文化,打通古今中外,纵横于历史和现实,重建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造就国人建设和谐世界的大国胸襟、大国风范。

再次是教学方法的革新。除了引进国学教育的思维、设计和方法外,在课堂教学方面主要借鉴了翻转课堂。学期一始,就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兴趣共同商讨,确定了具体的要研究探讨的对象。学生是学习研究的主体,他们自主阅读、查资料,独立思考,撰写相关的有自己独立见解的文章,准备课堂讨论,使他们将所学所思所得用于交流,从而以互动的方式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是这场研讨会的组织者,以与学生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用平时成绩作为调控手段有力促进学生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并以在这个领域的积累和研究对课堂讨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评。

但这里也有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庞杂和教学时间短少之间的矛盾。二是学生眼高手低、语文基本素质低和要求美育、人文教育之间矛盾。三是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矛盾。对于不到30课时的教学时间来说大学语文的担子太重。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科的特点,笔者尝试选择了一个切入点深入——用文化的发展与变迁这一主线贯穿不同时代有代表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

以文化为线,要有深度。有人担心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不容易理解。时代不断发展变换,我们已经到了一个信息时代,学生的接触面以及知识面是我们无法预料和估计的。一个人文学科,如果单单停留在过去的知识层面,教学内容单一而浅薄,缺少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和透视力度,就很难有效引领学生。实践证明学生不会不理解,而是渴望有更深层更透彻的理解。教师要有能力点亮学生的心灯。文化的视角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对宇宙、世界、人生以及历史变换的把握,能够在学习“碎片化”的网络时代能够发挥“综合化”“深度化”的优势,能够引领学生透过众说纷纭的迷雾去观察、思考、感悟,能够培养出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学习者,也因为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从而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博学多识,有宏观的视野,有深刻的体悟,有智慧的点拨。

因此,课堂上讲授古文,常要把文学知识与历史、哲学打通,与外国文学文化相比照,加深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注意与新闻事件和流行文化思潮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作出自己的正确判断和选择。这种做法让学生感到大学语文不是在死学语文知识,而是自身的一种迫切需要。努力做到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巨大魅力的同时,引领他们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育和滋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文关怀意识。概括地说采取“铺开一个面,串成一条线”的方法,形成课堂和课外结合的“开放型、立体型”教学模式,具体措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经典原著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应该以体现了“教育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教学内容,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价值观念。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原典。中国古代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并流,其中儒家和道家又被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的两翼,因此在介绍中国古代经典佳作的基础上又要突出重点,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重点讲解了儒家和道家的经典之首《论语》和《道德经》。

(二)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和研究资料,使大学语文教学带有一定的学术性、研究性和实用性。教师要推荐权威译注版本,以及相关的研究资料。在针对篇章或某个问题的讨论中,既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理解,鼓励他们结合现实、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经典做出自己的理解,又要结合文本背景把握好经典的本义解读,使学生的解读不至于随意偏颇远离经典本义。课堂讲授时,将所讲内容结合现实提出一些有争议、能激发学生思考辩论热情的话题,作为课后思考题。学生在茶余饭后不自觉就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或者查资料进行研究。而这些问题是每次课前五分钟演讲的主要话题之一,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有时还会进行激烈地争论。这些发言无疑会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网络资源。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推荐进一步扩展学习的慕课、微课以及精选过的视频、音频等网络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自行学习,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联系和指导以及学生之间的谈论和交流。比如,笔者曾给学生推荐曾仕强的160集的视频讲座《易经的智慧》,学生学习后请《易经》专家和学生座谈,针对学生的问题解疑答惑,教他们领会做人处事的智慧。

(四)建立精读一本古典书籍的课余学习兴趣小组。教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有序不断深入经典。部分学生已养成每天早上起床后晨读国学经典的习惯,并且能长期坚持。对大学生来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显然不够,但是这是一个必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经典的智慧,并且能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运用。这不是听几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长期熏染,深入研修,用心体悟。

(五)和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通过参与国学社等学生社团的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做到知行结合。能坚持读国学经典的学生更愿意为社会奉献,身体力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可以组织学生游学文化景点感受人文魅力,参加志愿者服务等。

三、国学经典主导大学语文的效果与瞻望

俗话说教学相长,国学经典主导大学语文一方面带来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带来学生精神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育说到底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爱的传递。不管学习什么知识,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爱地球、爱他人,也爱自己,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道德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甚至影响其终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因此,要做一个好老师首先要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当一个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身,使思想达到一定境界时,一切都变成了自然的行为,学生也会自然地从中受到了教育,并会自觉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2国学经典的教学也使教师自身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因为国学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讲究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打通和融合,挑战这个教学领域会给教师本人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

一般的大学语文只停留在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授上,偏重语言和文学,主要指向在于培养文学修养,语言知识,以及文化知识,内容相对单一,未必能够满足当今学生的多元化、多层次化的需求。而国学是大综合的概念,至少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史哲方面的内涵,而我国古代文史哲是不分家的。我们不求也不可能把握全部这方面的知识,只是需要国学这样一个大综合的角度一斑窥豹,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国学能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经典补课、文化修养、文学的深度认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信仰。立德乃立业之本。通过古代经典的学习,对照古人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明白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个好工作将来多挣点钱,而在于放大自己的人生格局,胸怀家国天下,形成一种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怀。明白道德不是外在于社会的一种要求,而是基于美好生命的一种需求。在他们体悟道践行道的过程中,更注重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争取在各个行业领域成为杰出人才。

注释:

1.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R].2017年1月25日.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134.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国学语文
“垂”改成“掉”,好不好?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