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字戏舞台表演艺术与创新

2019-01-27 11:47:59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516400
大众文艺 2019年12期
关键词:白字唱腔剧目

(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 516400)

白字戏的艺人表演艺术和舞台舞美都是在继承传统白字戏与老艺人口传的基础上,再从海陆丰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海陆丰人民的生活习惯中汲取其他艺术精华,以充实白字戏内容并结合当地渔歌等艺术文化综合来发展白字戏,白字戏特色唱腔以曲牌联缀体为主,曲调与正字戏的正音曲相近,有重六调、轻六调、活五调、反线调之分,辅以民歌小调,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腔调特点委婉细腻、甜软质朴,并有“一人唱,众人帮”的帮唱形式。表演艺术形式丰富、做工细致传神、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旧时白字戏班实行“童伶制”培养艺员,演员主要为未成年人。

一、白字戏舞台表演艺术

在白字戏剧种的表演中,以小生和小旦的表演更具特色。小生的表演,传统白字戏以反映家庭婚姻、伦理的文戏为主,生、旦行是最主要的两个行当。其中生行以文生最为重要。文生主要扮演饱读诗书、文质彬彬的青春少年,如《白罗衣》的苏云、《玉鸳鸯》的欧阳雪、《珍珠记》的高文举、《崔君瑞休妻》的崔君瑞、《山伯访友》的山伯、《五女拜寿》的邹应龙、《乞丐与状元》的丁文龙。文生表演是举止斯文优雅、落落大方,唱念清亮雅致,形象俊逸清秀,在台步、水袖、眼神、扇功等表演程式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台步:优雅大方、节奏有度,一前一后,一挪一移,均合节律。在表演中身板直立而稳固、双股夹紧、收腹提气。白字戏文生最有亮点与精神头,手拿一把折扇,就可以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来体显人物的情绪、心情变化等等。白字戏在唱念方面比较特殊,传统的唱腔都是男女同腔同调(一般相当于F调),对已过变声期的男演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白字戏文生在唱腔上要有一副好嗓子并且要有唱腔技巧。白字戏特别讲究咬字吐音、并且准确把握海陆丰方言的音韵,运用丹田来控制气息,以真、假声结合来完成唱腔,并且要唱出纯正的白字曲传统的韵味。

二、白字戏舞台表演艺术的创新

白字戏的演出,长时间保留着传统地舞台工具:一桌二椅,服装、头饰、背景、场景工具都是一成不变的状况。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白字戏的舞台布景在继承传统剧种文化的基础上,逐渐趋于现代化、科学化。也出现了LED显示屏、也有动态背景等等。白字戏即保留了自身传统表演特色,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白字戏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并多次倡导,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通过与各大剧种进行艺术文化交流与学习。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戏曲传统艺术文化的创新,并不是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使传统艺术文化与人民群众贴近、更与当地生活贴近。传统艺术文化创新的目标为了使艺术文化产品地感染力更上一层楼,更加能够吸引人民群众、更加能得到人民群众地喜爱。

(一)白字戏跟其他剧种一样,虽然是稀有剧种,也有其固有的形式,这也是其区别于潮剧、粤剧、正字戏、西秦戏等等戏种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明初或更早时期自闽南流入海陆丰后吸取当地民间艺术精华,用地方方言——“福佬话”演唱,逐步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白字戏,盛行于惠海陆、潮汕和港澳等闽南语系地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音乐唱腔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称“啊咿嗳”。表演艺术形式丰富、做工细致、富有生活气息;腔调特点委婉、甜软、细腻,并有帮腔。从白字戏老艺人口耳相授,再加上从艺者不断摸索、改进、取其精华,到如今,白字戏的剧目已经渐趋稳定和完善,但随着年代的前进与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某此剧目的确束缚了白字戏的进一步发展。单单从白字戏剧目方面看,可以从中找出弊端:

传统白字戏剧目冗繁,表演单一、唱腔节奏缓慢。年轻人看完后很不耐烦,“看半天了,那个‘“啊咿嗳”’还是嗳不完”,比如传统剧目《三元连》的教子,第一场中秦雪梅出场织纺线中的唱段:“机音机响、忙将这锦匹耕成、我想这样规线、乃是先人所置”。短短这四句就可以唱6、7分钟。现在是科技发展的时代、信息时代。白字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必须是在年轻人人群中站稳,才可以保持其生命力。

白字戏传统剧目中的一些唱词,过于单一、过于平淡、而且重复无创意。比如传统剧目《王双福》中不管是哪一个人物或是哪种剧情,剧中人物一开腔的词必是:“某某你听说起,听我从头说因依”。传统剧目都是家庭类的戏,都是生旦对手戏居多,会出现冷场。并而在传统剧目中不管是《王双福》《三元记》《杨天梅》《崔鸣凤》等等,剧终通俗用“安排清炉答谢青天”。现在的戏迷朋友的文化水平不停地提高,对戏的理解、需求都有所变化,对戏剧的内容、情感的要求更加高,所以,白字戏的发展必须要从其他艺术舞台中吸取其精华来使白字戏的剧目形式更加丰富、充实、精彩,不管是何种艺术形式,其根本本质都是相通,不管低俗还是高雅,都在向人民群众传递一种生活美感与生活缩影。

(二)白字戏演员对舞台角色的塑造与创新

在白字戏稀有剧种里,舞台上的艺人对角色的创造就是塑造舞台上特色或是特有的艺术形象。白字戏艺人要塑造一个深入民心、有代表性的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白字戏从古至今有一批有代表性的人物:演旦角出名的“叶仔粒”叶本南先生,演生角出名的“妈柏生”卓孝智先生,还有“活山伯”“活况仲”的何循禧先生等等)白字戏的演员在台上表演以及人物的创造是根据艺人自己的文化水平、自身思维、理解能力、悟性以及自身气质,还有审美观、爱好、性格差异、生活经历与体验等等的不同原因,其塑造出来的效果也就不可一日而语。

白字戏艺人的艺术风格对人物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艺人的艺术风格来自于:艺人对艺术普遍的规律变化理解,对文化知识的把握,以及艺人自身的人品、道德、文化等等的修养水平。例如《凤冠梦》这一出戏中县太令- -吴乙九,这个人物在整场戏中,只有一场戏份,但是通过老艺人邱金约先生的精湛演技,赋予个性鲜明的县太令展现在舞台上,就是这场戏把台下观众给带“活”了。所以说一本好剧本是很重要,,更可以看出优秀艺人的精湛演技、对剧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背景的独特的理解与自身感悟更重要。

艺人塑造特色舞台人物需要不断从生活经验中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生活体验、人品修为等各方面的修养。用心研究、体会剧本精神,深刻体会感悟剧中人物的背景环境、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情绪变化、文化水平等等原素,将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舞台上。例如: 老艺人何循禧先生演绎“梁山伯”,也是在海陆丰中传闻的“相思”山伯。何循禧先生就把山伯这角色演“活”了。把梁山伯痴呆性格体现在舞台上。 这些都是来自于对人物的理解、对剧本的研究才能演绎各种经典的人物。

(三)如何创新白字戏剧表演形式呢?其作用就是要给白字戏塑立一个“新形象”,然而“穿新鞋走旧路”也并非是我们的所追求的,如何把一杯“鸡尾酒”调得更适合众人的味口呢,我们从艺者还需要做不断的努力、不停地尝试新形式。

传统剧目都是以剧团本身改编或是移植的,其导演也是限制在传统戏剧表演程式中,导致自我表现形式丧失,因此也限制了演员与群众间交流与沟通。因此,由于时代的革新,要培养编、导、演三方面人才,要把选拔和培养白字戏人才放在发展白字戏的首要位置。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各种途径,设计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培养一批青年戏剧人才。使得新时代中,戏剧表现形式也逐渐注重视、听、感等方面的综合艺术,因此也使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加强了。

传统文化艺术是需要有更多的观众来欣赏,我们即要传承又要创新。我们白字戏艺术需要赢得更多观众来热爱并助力其传承发展,所以我们不断努力,坚持创新。作为从艺者必须不断努力,大胆尝试,以培养更多白字戏票友为己任,用科学创新的方式去实践创新推动传统艺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白字唱腔剧目
舞台剧目
黄梅戏艺术(2022年1期)2022-05-07 02:00:48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黄梅戏艺术(2020年1期)2020-05-14 13:48:54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黄梅戏艺术(2019年4期)2019-12-30 06:11:06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艺术评论(2019年6期)2019-01-30 09:00:52
说白字(相声)
优秀剧目进校园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30
黑白分明字里藏字
白字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