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030006)
建国初期的唱片封套的排版结构清晰明了,可以大致分为上下图文式、左右图文式、文在图中式等几种排版类型。排版中的图文关系主次分明,较好的传达了唱片的内容与主题。山东民歌选辑《微山湖荡起采莲船》的封面排版为文在图中式,图文相融,以国画的表现形式表现,靠右下方的近似黑体的唱片名恰恰平衡了偏左的图像。红色唱片《洁白的哈达献给毛主席》的封套排版为左右图文式,文字竖向排列在封套左边的八分之以处,图像在右,二者没有交叉。排成排的藏族人民一致向右双手托着哈达的绘画作品,以及图像右上方的毛主席的雕像作品与唱片名“洁白的哈达献给毛主席”结合较为紧密。唱片名的英文名置于图像的左上角,唱片演唱信息则位于图像的右下角。封套中的各元素排列疏密有致,色彩搭配也比较统一和谐。再如图音乐作品《歌唱祖国》的封套排版为上下图文式,上文下图,封套构图平衡,唱片名信息居中,与图像没有交叉,这样使唱片信息的传递没有受到图像的影响。图像是郭沫若先生的国画花鸟作品《和平颂》,色彩丰富,呈现出大自然一派祥和之气,唱片名同样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歌唱祖国”,与先生的绘画作品相互照应,文字与图像联系紧密。
唱片封套设计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封套设计所选用的元素题材大都是大众通俗的文化形象与内容,比如写实的人物形象、具象的绘画作品、优美的建筑风景等各式各样的内容。使用元素多为国画、油画、版画、摄影、图案纹样。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受到印刷技术的限制与成本的考虑,国画、油画在唱片封套上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很多,以线条和纯色块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线描、版画、剪纸、石刻等艺术形式则经常被唱片封套所使用。随着国家一步步的发展,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画、油画等表现方式在唱片封套设计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唱片封套设计中,版画图像的使用是最能够展现这一时期我国民族性风格的表现形式。由于建国初期的印刷技术影响,唱片封套上的色彩的精准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于善于用大色块表现的版画来说,其艺术表现形式受到的影响较小,版画能够成为这一时期唱片封套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因其对当时印制条件的适应性,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简单、强烈的视觉效果。
写实的人物形象题材在建国初期的唱片封套设计中使用比较广泛,一般多应用于歌曲类、器乐类唱片,例如独唱歌曲唱片、独奏唱片,也有应用于经典人物电影选取的唱片中。
具象的绘画作品题材大多应用于民歌、民谣等歌曲类唱片,也有少数其他类型唱片使用,这种具象的绘画作品大多描绘的是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与唱片名、唱片内容相互呼应。
建筑风景题材绝大部分应用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类型唱片中。用优美的风景、建筑图片传达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及主体思想。
从1949至1965年的唱片封套设计作品看,随着建国初期经济的复苏,印刷技术、材料的逐步进步,建国初期的唱片封套设计整体呈现出“直观化”“民族化”“时代化”等设计风格。
唱片封套设计必须通过印刷技术才能呈现出实物效果,因此印刷的技术条件对唱片封套设计有一定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唱片封套上的印刷工艺有两种,一种是套色印刷,一种四色印刷,套色印刷多应用于软性纸质材料,印刷出的品质也不是很稳定,使整张唱片封套看起来不够精美别致。四色印刷多应用与纸质较好的硬纸纸材包装,整体相较于前者制作更为精良。
从收集到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唱片中可以发现,该时期的唱片封套较多使用纸质来进行对唱片的包装与保护。纸质材料的选择一般有两种,一种为软纸,一种为硬纸。软纸纸材较薄,多选用牛皮纸,品质较不稳定,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容易磨损,不够精美。软纸纸材包装的唱片因其成本较为低廉,在当时多为一般唱片采用。
唱片封套还多采用硬纸纸材包装,整体画面相较于软纸材料包装更为精美,硬纸纸材的包装在建国初期还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包装品,所以在当时所使用硬纸包装的唱片多为主旋律作品以及一些传唱度高的、具有商业性且市场反响不错的唱片。有些硬纸纸材的包装还会在纸质包装上覆一层胶膜,使整张唱片看上去更为鲜亮夺目。
唱片封套作为一种音乐的包装,它是一种从视觉上对音乐形象进行表达的形式,它是对音乐作品的思想观念以及艺术价值的一种体现。唱片封套所具有的独特鲜明的特征能够为不同音乐风格、不同音乐作品展现出不同的封面。唱片封套设计拥有着多变的时代特性,不同时代的唱片它的封套设计便展示着不同时代的风格特征,它表现着一个历史阶段大众文化的典型风貌,集中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视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