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541004)
彩调是广西的特色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以桂林、柳州方言演唱。于2006年正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发展至今,彩调已经有将近200余种唱腔。其唱腔由地域的语言、民歌、民乐为基础,在民间传唱中,民众艺术家们常常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歌舞,融入戏曲的表演形式,通过广西各个文化艺术团与民间艺术家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方发扬,在漫长的发展中不断地丰富与革新,从而演变出独有的彩调唱腔。
彩调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是一种发源于民间的劳作唱曲。桂林永福县被誉为“彩调之乡”,当地彩调文化氛围浓厚,普通民众皆能对彩调朗朗上口。彩调已经融入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成为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消遣方式,是一种平民化的消费文化。
纵观当下广西彩调文化氛围,地方政府为保护彩调文化做出了开发新曲目、经济扶持等一系列的措施,但彩调的发展却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问题:
新媒体的诞生使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新生文化依靠大众传媒占据着主流市场,世界文化通过新媒体交流融合呈文化趋同的现象。彩调文化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首先,普通群众对彩调的概念存在疑惑,对彩调的了解只停留在戏曲的定义上,鉴别不出剧种之间的区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次,随着国风浪潮的掀起,市场不乏对戏曲大类进行颇多宣传,却缺少对彩调小众文化的宣传,彩调被作为戏曲的大类,逐渐丧失自己的个性。
在娱乐形式不够丰富的时代,彩调在广西地区属于主流的娱乐项目。其表演常常是乡村舞台,传唱的内容多为封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普通青年男女的情爱。表演的形式与题材符合当下时代环境,能够引起观众共鸣。
现如今,社会娱乐方式呈多元化表现,人们对消遣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快时尚主导着当下大众的消费观念,人们更倾向去消费轻松简单的娱乐,以此缓解工作、劳动的压力。传统彩调的宣传手段与其表演曲目逐渐脱离现代社会,远离民众生活。传统的彩调文化已经满足不了观众日益增长的消费娱乐需求。
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人才,放眼当下文化市场,中青年龄层次的文化传承人都非常稀缺。彩调的关注群体多为老年人,表演者都是老一辈艺术家的兴趣爱好。地方培养戏曲专业院校较少,当下社会戏曲消费氛围差,戏曲专业就业不景气,其待遇不及其他工作,吸引不了年轻人从事彩调行业,当下彩调文化市场的气氛较为低迷。
数字媒体艺术在时代的洪流中崭露头角,依托当下数字发展形式,对彩调的发展途径做以下三个方向的考虑:
近年来,发展文化旅游产品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的重要渠道。将文化和创意结合起来的产品,可以提升其文化属性,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广西应该依靠其地域特征与文化差异突出其个性,放大彩调文化的商业价值以此打造IP进行IP孵化。将彩调设计元素提炼创新制作吉祥物,挖掘文化内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化。通过卡通的形象,引起人们了解彩调背后文化内涵的兴趣。推出系列文创产品从而形成自己的商业链,不断地开发创新,以彩调形象制作衍生品。运用亲切可爱的造型,拉近普通民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使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为进一步宣传彩调文化打下基础。
艺术只有贴近生活才更具生命力,鼓励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生活,寻求与当代生活的契合点,结合当下信息传播形式,创造与时俱进的剧目。科普动画正是顺应时代趋势的产物,《可可小爱》就是一项很成功的案例。其动画短片由卡通形象作为表演角色,对当下社会规范进行公益宣传,在当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彩调文化可以借鉴这一思路,以彩调卡通形象制作科普动画,运用彩调的卡通角色,改编表演曲目、制作宣传片,普及彩调的文化知识。选择基于现代的新媒体形式来宣传广西彩调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热爱彩调彩调,了解彩调内涵,传承彩调特色,发扬彩调精神,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传播形式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接班人,做好基础教育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体制:其一、通过彩调剧团联合教育机构开展教学基地,把握文化发展脉络,培养文化传承意志。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的表演学习联系起来,提升传承人本身的文化修养与素质。其二、针对普通高校开展彩调鉴赏等选修课程,拍摄彩调作品系列视频,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使彩调够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其三、针对艺术类高校增设彩调戏曲专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形成尊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风气。
本文通过对广西彩调的现状展开了思考,对彩调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探索。借助数字媒体渠道推广,是当下文化宣传的趋势。广西彩调文化在保留原来特有民族特色以外,要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新。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路线,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打造具有自身风格特色的文化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