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域理论视角看《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

2019-01-27 12:11姜典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
名作欣赏 2019年33期
关键词:莫斯科符号俄罗斯

⊙姜典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

一、引言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是俄罗斯作家维涅季科特·叶罗菲耶夫的代表作,被称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Богданова,2004:37)。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名酗酒成性的知识分子维涅奇卡,一个星期五的早晨,宿醉后的维涅奇卡醒来,准备乘坐火车去佩图什基看望他心爱的情人和他的儿子。一路上韦涅奇卡和同行的旅客一起喝酒交谈,火车经过一站又一站,他以为自己渐渐远离了莫斯科,最后,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到达佩图什基,他又回到了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前被四个家伙残忍杀害。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叶罗费耶夫运用丰富的语言,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描绘出了多元的主题,塑造了典型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形象,营造出一种戏谑讽刺的效果。这部作品看似杂乱无章,是一个醉鬼的呓语,实则在文本的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可以看作俄国文化符号域的缩影,反映了当时文化的整体面貌,探讨了严肃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阐释,本文将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域理论着手,从多元化的主题、多相的文化语言、多层级的对话机制和人物形象的符号意义四个角度,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宏观的解读。

二、多元化的主题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这部作品引发了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其中包含着多元化的主题,比如酒文化的主题、宗教的主题、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主题、自由的主题、俄罗斯命运的主题等等,这些主题的阐释均受到俄罗斯民族文化符号域的影响,反映出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和核心的价值观。

(一)酒的主题

叶罗费耶夫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醉鬼形象,主人公维涅奇卡酒不离身,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嗜酒如命的民族,独特的酒文化也造就了俄罗斯人豪放勇猛、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在这部作品中酒的主题贯穿其中,在戈尔巴乔夫反酗酒运动的背景下,1988年莫斯科《戒酒与文化》杂志刊登了删减版的《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将其当作是一本戒酒读物(余一中,2004)。此外,我们还应看到作者借助酒这一隐喻意义来展现自嘲戏谑的效果,表达深刻的民族精神内涵,维涅奇卡称俄国所有正直的人之所以喝酒是因为绝望,因为无力减轻快被愚昧和贫穷压垮的人民身上的负担,只不过酒对每个人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人借助酒精麻痹了自己的灵魂,最后屈从于现实,依然能够笑对世界,可对于有的人来说,酒精只能使他们变得更加清醒。

(二)宗教的主题

叶罗费耶夫把《圣经》作为《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源泉,在其中大量引用了《圣经》的原文及原文“变体”,涉及许多圣经故事,使得史诗充满了厚重的宗教感(任光宣,2008)。

比如在《33公里—煤电城》一节的结尾处提到“所以你们要像你们天上的父一样完满”(叶罗费耶夫,2014:75),这句话引自《圣经》的《马太福音》第5章第48节:“所以,你们必须达于完满,一如你们的天父完满。”又如《帕夫洛沃镇—那托里耶沃》这一章节中引用了“但不要试探你的神”(叶罗费耶夫,2014:121)这句话,这句话源自《圣经》的《马太福音》第4章第7节:耶稣对他说,经上又记着:“不可试探主你的神。”从这些引文中均可以看出维涅奇卡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与崇拜,他称自己是不带一点反抗念头的信徒,我信我主就是善,所以我也是善。

在描写维涅奇卡的旅程时,作者也多次提及“13”这一具有宗教含义的数字,在《尼科利斯科耶—萨尔蒂科夫斯卡亚》提到:“这十三口给你带来不了欢乐。我一边想着,一边喝了第十三口。”(叶罗费耶夫,2014:48)在《铁道车站—乔尔诺耶》一节的结尾称:“但是今天不同,今天有件事一定得定下来,因为今天是第十三个周五了。”(叶罗费耶夫,2014:64)还有《乌萨德—105 公里》一节中写道:“正因为如此,我就不得不等到天终于见亮的那一刻。等到我那第十三个星期五的曙光到来的那一刻。”(叶罗费耶夫,2014:168)“这已经是我们一连第十三次见着矢车菊了。”(叶罗费耶夫,2014:170)作者安排主人公维涅奇卡在第十三个星期五到佩图什基去见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正好与耶稣的蒙难日是相吻合的,把主人公的受难与基督的受难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暗示维涅奇卡的一生经历了种种的磨难,最后根本无法到达幸福的国度,无法避免被四个家伙杀害的悲剧命运。

(三)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主题

主人公维涅奇卡从莫斯科出发,想要去那个无论冬夏茉莉花开永不败的城市——佩图什基,寻找拯救和幸福。但现实是不久前主人公维涅奇卡因绘制队员们喝酒情况的曲线图被撤职,只能处在社会的底层,向社会的中产阶级吐口水,虚构的旅程和幻想的城市使得主人公注定没有办法到达终点。在《弗里亚泽沃—61公里》一节中提到:“如果你今天晚上对理想仍抱有念想,那么你明天早上醒来之后,便会对所谓理想痛心疾首。”(叶罗费耶夫,2014:106)思想意志不断被曲解的人生是一场噩梦,作者用荒诞的方式描绘了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冲突,使小说充满张力。

(四)自由的主题

小说的开头维涅奇卡提到自己从来没有在莫斯科见到过克里姆林宫,在作品中与维涅奇卡对话的天使不断给他加增更多的束缚,担心他喝得太多了,担心他走不到佩图什基,吃不到坚果,当维涅奇卡一谈到佩图什基月台的欢乐和之后的事情,那些天使们就会变得有些不安。维涅奇卡感受到内心的自由意志被一个不知名的力量玩弄于股掌之中,无法挣脱,无能为力。他不断地发出对自由的呼唤:“啊!自由与平等!啊!博爱与坐享其成!啊!不必向其说明的无比欢乐啊!啊,我的人民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呀——也就是商店从开门到关门的时刻!”(叶罗费耶夫2014:37)他讲述着自己在国外的经历,在那里他苦苦追寻的自由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他看到了一个比俄罗斯更自由、开放的世界。还有他心中理想的城市佩图什基,在那里没有人会觉得有心理负担,同样可以找到纯粹的自由。

(五)俄罗斯命运的主题

主人公维涅奇卡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旅行充满了对俄罗斯民族命运的沉重探索,思考俄罗斯到底要走向何方这一严肃问题。

叶罗费耶夫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表达着对现实社会的失望,比如他用戏谑性的语言称:“不要什么积极分子,也不要任何功勋业绩,更不要什么奋不顾身、英勇献身——就让全民普遍意志薄弱好了。”(叶罗费耶夫,2014:16)他批判了当代社会正在发生的所谓的伟大的革命,对革命者表现出了深深的担忧:“年轻一辈儿的革命接班人,头脑冬烘,似乎还没明白自然的奥秘。他们目光短浅,还没主动性,我怀疑他们当中还有没有哪一个人是有脑子的。”“我鄙视跟在我们后面接班的这一代,他们只会激起我的厌恶和恐惧。”

在他看来,“只有革命发生在人心里而不是在广场上时,他才能实现一些根本性的意义”,当代革命只发生在了表面,没有触及实质,人们的精神世界依然是麻木的。

尽管如此,叶罗费耶夫仍然在作品中坚定地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仍然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坚信“不管那里有没有天平,我们这些无足轻重的人一定会胜利,会挺过来”。作者借助一个醉酒者的话语展现着俄罗斯人民的迷茫与空虚,维涅奇卡的反思与对话是戏谑性的,他调侃着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俄罗斯民族,陷于泥藻之中苦苦挣扎,找不到出路。虽然作品主人公心怀希冀,但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梦想成真的结局,俄罗斯将何去何从,还要不停地探索下去。

三、多相的文化语言

洛特曼认为,符号域内部结构的基础便是离散型符号和浑成性符号的二元互动,整个文化主要就是由这两类符号构筑起来的,符号类型的二元对立与互动必然走向多元化的表达(郑文东,2007:94)。文学语言作为直接建构于自然语之上的第二模式系统,由离散型符号和浑成性符号组成,这些符号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多相的文化语言。

虽然叶罗费耶夫把自己的这部作品称为叙事长诗поэма,但《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被认为“是各种文学样式的跨文体的合成”(张建华2002:306),在文本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韵文语言,又可以看到非韵文语言,既有高雅的语言,又有低俗的语言,还有其他国家语言的出现。

比如在《库奇诺—铁道车站》这一节中,在描述佩图什基心爱的姑娘时,作者先是运用了诗歌的语言(叶罗费耶夫2014:57):“Принеси запястья,ожерелья,/Шелк и бархат,жемчуг и алмазы,/Я хочу одеться королевой,/Потому что мой король вернулся!”(给 我拿来手镯和项链,/我要穿戴得像个女王,/还有天鹅绒和丝绸,宝石和珍珠,/因为我的国王回到了我的身旁。)紧接着,在接下来一段的描述中,作者既运用了искусительница、волхвование等书面用语,又运用了стервоза、сука等低俗的骂人话。从体裁上看,在这部作品中包括了科技语体、报刊语体、文学语体和口语语体等不同的语言风格,这些各种各样的语言掺杂在一起,自然地体现出了作者想通过文本传达的戏谑讽刺。

比如在《诺沃吉列耶沃—列乌托沃》章节中,展示了主人公维涅奇卡任突击队长的时候为队员们绘制的个人饮酒情况的曲线图;在《33公里—煤电城》一节中,以秒为单位记录打酒嗝儿的间隙,寻找周期规律,试图推导出公式;还有在《煤电城—43公里》这一节中,记录调制不同酒的配方,精确到每种原材料的克数。这些描写均体现了科技语体的客观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叶罗费耶夫把生硬的坐标曲线图,精确的数字和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混合一起,嘲讽戏谑之意十分明显了。

四、多层级的对话机制

符号域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形成文本的汇合,是一个多层级的符号系统,各个层级之间彼此存在着对话与交流,促进整体文化的发展。(郑文东,2007:76)洛特曼认:“思维流不仅沿着符号域的横向层面流动,而且沿纵向运动,在符号域各个层面之间形成复杂的对话。”(Лотман,1999:174)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整部作品都渗透着沿聚合轴和组合轴形成的互动对话,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维涅奇卡和同行人的对话、理智和心灵的对话,和《圣经》的对话,以及他和历史文化之间跨越时代的对话。

叶罗费耶夫使用暗示、隐喻、联想、引用、改写、戏仿等手法,建立这部作品与其他文本之间的联系,安排主人公与不同时空不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据粗略的统计,这部作品中至少出现了18位作家、7位哲学家、2位画家、1位雕塑家、24位政治家、6位音乐家,及其他10位历史人物,此外文中还涉及了文学文本(如《叶甫盖尼奥涅金》等)、戏剧文本(如《曼弗雷德》等)、舞蹈文本(如法兰多拉舞)、电影文本(如《主席》)等文化文本。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文学意义便是在与多元文化符号域背景下各个层级之间彼此的对话中生成的,在不断的渗透与交融中,形成一种张力,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戏谑讽刺效果,塑造出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传达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世界观。

五、人物形象的符号意义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一书中主人公维涅奇卡的人物形象与作者叶罗费耶夫本人的形象融为一体,成为多元文化符号域相互作用下孕育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主人公维涅奇卡嗜酒如命,十分注重精神世界,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典型的性格特征。维涅奇卡的人物形象是当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他们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满于社会中发生的变革,却也没有办法指明俄罗斯的道路到底要走向何方,他们迷茫而忧伤,拼命反抗现实中的一切,却无法挣脱束缚,只能不断麻痹自己,装出精神健康的样子,而实际上自我的人格已经被扭曲。“黑暗被光明所取代,而光明又被黑暗所取代——这就是我的观点。如果这观点不合你的心意,那也没办法,黑暗也不会因此而不再成为黑暗。也就是说,剩下的出路只有一条,接受黑暗。”(叶罗费耶夫,2014:166)

但在维涅奇卡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俄罗斯人乐观面对生活的民族精神,虽然生活向他张开獠牙,将他置于极度压抑的环境中,使他处于既不被下层人民待见,又被上流社会嘲讽的尴尬地位,但是他并没有抱怨生活,他一直认为生活是美好的,依旧充满信心,尽管改革让他失望,祖国让他伤心,但他仍然热爱着祖国和人民,并提醒身边的人“不要忘记祖国母亲,不要忘记祖国的好”(叶罗费耶夫,2014:126)。叶罗费耶夫在多元的文化符号域背景下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凸显了俄罗斯文化符号域的核心精神。

六、结语

多元文化符号域的互动,给这部作品赋予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学意义,为读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或许,叶罗费耶夫之所以称这部作品为史诗,就在于他在作品中将主人公置身于文化符号域的大背景之下,与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历史人物展开对话,既传承了传统的内涵,又赋予了其新的特征,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史诗般磅礴的艺术画卷。《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这部如宝藏一般的经典文学作品,还有更大的价值和寓意等待着被挖掘和探索。

猜你喜欢
莫斯科符号俄罗斯
莫斯科第一届宠物狗节
大雪袭击莫斯科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车“游”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