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动漫事业的发展,“动画片”和“漫画”的题材也越来越丰富,品味层次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日本动漫在中国的风靡,许多学生喜欢在习作中嫁接日本动漫的情节或利用动漫人物再创情节,进而写出属于自己的“动漫”作文。在传统作文教学步履维艰的情况下,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或“漫画”,或许能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再开一扇窗,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提供生动丰富的素材,以及多角度、多角色的思考模式。
关键词:动漫;文化差异;作文教学;个性
“动画片”和“漫画”是中小学生快乐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对学生既起娱乐的作用又能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跳跃思维。中国传统“动画”如《葫芦娃》《黑猫警长》等都有明确的善恶观念,当时引进的外国动画片如《变形金刚》《圣斗士》也有明确的爱憎情感。中国动漫与外国动漫文化差异虽然细微,难以察觉,但更不容易被承认和改变。文化的差异是隐性的,当微妙的文化差异相遇时,发生误会是很正常的。当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用来决定何种行为是正常的或者合适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冲突。当前许多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引入动漫的元素,写出的作文辞藻绚烂、情节离奇、浮想联翩。老师因为文化认同的缘故,对这类文章保持一种容忍的态度。面对学生热衷的“动漫”作文,教师是“疏”还是“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写作趋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借“动漫”,激发写作兴趣,借以干预生活,可以为写作教学辟蹊径。
一、 动漫作文初步实践
“动漫”作为最接近儿童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能将学生深深地带入它所创设的情境。在这个“读图时代”,动漫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动漫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典型的场景和精彩的情节都牵引着读者的认知和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动漫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境中,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角色,進入动漫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到动漫作文的“易、趣、活”。
(一) 以漫画导入,诱发联想
课件出示第一幅漫画,漫画描述了森林中的动物们把一个面目可憎的人团团围住。动物们一个个神情愤怒,而被围之人神情沮丧,已经将手枪、锯等工具丢在地上。学生看到图片中的熊失去了熊掌,便联想到人类吃熊掌的恶习。看到猴子和周围被砍伐的森林,便联想到猴子再也不能在树上开心地生活。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个细节,用心想象、联想。
(二) 诠释漫画,理清思路
为了更容易理解第一幅漫画传达出来的有效信息,笔者根据学生之前对画面的解读和联想,请学生试着说说如果漫画家画的是一组漫画,那他还会画哪些情景。依据学生的相关描述,出示多张配套漫画。这些漫画是一个有序的组合,让学生把这些图片按顺序排好,之后让学生依据图序把故事口述一遍。这样既能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又能为学生理清思路,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故事情境有了深入的认识。
二、 动漫作文写作策略的思考
(一) 突出想象,指导技法
动漫作文有别于一般的记叙和议论的文体,它最大的特点是想象。这种想象是符合现代人生活和情感意识的。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而言,想象中的东西是最有内容可写的。学生在观看动漫作品后,在脑海里已经保留了许多动漫故事情节和动漫人物形象。或许学生记不住某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他们却能复述多部动画片的大致情节和动漫人物的特点。在“动漫作文”教学中,这些想象丰富的动漫既是教师的教材,也是学生的素材。有了丰富的素材,写作技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动漫作文技法大致可概括为三种:
1. 变形
所谓变形,是指运用夸大、歪曲、不合理的堆砌拼接等方法,使得故事人物情节和现实生活都有很大偏离的现代写作手法。这样可以增强动漫作文的表现力和审美感染力。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是形变的典型,在动漫中,类似“变身”“进化”等形式都从形变手法中来。帮助中小学生掌握形变的技法,无疑是对人物外貌和语言描写的一种个性的突破。
2. 拼贴画
拼贴画法本是一种作画技法,将剪下的纸张、布片或其他材料粘贴在画布或其他底板上,形成画面。在动漫作文写作指导中放开对学生作文结构的约束,指导学生打乱叙述、思维跳跃、颠倒剪辑,实现作文中的场景、人物较快地穿插。时间空间自由转换,能够产生“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艺术效果。
3. 魔幻化
当前魔幻小说、魔幻动漫盛行,这种几近荒诞的表现手法,大胆地把现实生活放在魔鬼世界和梦幻世界中来表现,借以反映人物真情实感,反映社会现实。动漫的世界是魔幻的世界,动漫作文也应该具有魔幻意识。学生在看动漫作品时脑海中已经出现许多魔幻境界,在作文描写中营造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并不是难事。
动漫作文以其新颖独特的方式表现出学生独特的生活认知,这种认识有的滑稽可笑,有的荒诞离奇。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喜欢动漫是孩子的天性,用手中的笔撰写心中的漫画世界是学生的兴趣。当一种新事物产生后,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或者打压它的成长。动漫作文是能寻根溯源的,它的根是儿童心里美好生活的希望,它的源是中国蓬勃兴起的动漫产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2]杨世新.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与创造教育理论[J].行知研究,2001.5.
[3]孙建龙.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4]黄泽龙.中国写作学探要[J].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月版.
[5]王荣生.小学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J].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6.
作者简介:
楼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