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情怀的三个维度

2019-01-26 21:43张海滨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共产党人情怀意识

张海滨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2019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会谈时说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简短的话语背后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大国领袖的使命和担当,更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品格和非凡的人生态度,蕴藏着丰富的哲学内涵、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拟从理论之基、历史之源和现实之维三个角度来挖掘习近平“我将无我”情怀的深刻含义。

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理论之基——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意识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理念展现的是面向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体性意识。这种主体性意识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是共产党人的主体性意识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核心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对这三大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依据的。其所要强调的是人的自由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前提的,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造就了人不同的存在方式,即自由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如果我们从主体的角度去看这三个发展阶段,也是人的主体性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不仅仅为下一个阶段的到来提供物质条件,同时也提供了精神上的准备。因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精神的存在方式从来都是一体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1](P17)因此,一方面,生活决定意识,但另一方面,意识也反作用于生活。意识对于生活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的主体性精神上面。即“我”的主观能动性上面。而人的主体性精神从无到有,再到不断的自我否定的过程,也正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主体性力量。

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历史任务不仅仅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同时,还肩负把人的主体性意识从工具理性的迷雾中解救出来。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意识正是这一历史使命和历史意识的集中体现。“无我”的主体性意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我”的主体性意识的自觉否定。是把“我”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充分融为一体的意识的自觉体现,它是新时代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具有的主体性意识。只有这样的一种主体性意识和历史自觉,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水平才能转化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物质性条件。

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历史之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背后体现的不仅仅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主体性意识,更展现出习近平作为党的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这种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谊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精神传统,在党的几代领导核心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同志,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的建设时期,无论是“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都始终把自己当成人民的一分子,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首位。这种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在实践中就转化为党的群众路线方针。“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毛泽东深信不疑的党的力量源泉,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群众路线的核心要义是“一切为了群众”,用毛泽东的另一种经典表述,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毛泽东才说:“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2](P47)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更是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定》,他在会议的发言时说:“作为一名老的共产党员,还能在不多的余年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个人来说是高兴的。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应该老老实实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听从党的安排。[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已是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当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准备出版他的文集并请他作序时,他满怀深情地写道:“毛泽东主席说过这样的话:‘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是否可以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呢? 我们认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3]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高度赞扬了小平同志的人民情怀。“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3](P03)在参加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更是指出:“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做工作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这一届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一以贯之的。在前进征途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就能永远利于不败之地。”[4]由此可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提出绝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偶然的。这是对共产党人伟大的光荣传统的继承,更是对党的伟大领袖们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的自觉发扬。

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现实之维——全面深化改革的责任担当和胸怀境界

面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和率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这个目标的实现,绝非易事。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它要求共产党人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出路。改革的动力源泉则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主体性意识,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我”和“人民”的关系问题。

1.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我将无我”的奋斗姿态。习近平曾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 多年,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都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已经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5](P70)如果说80年代的改革是皆大欢喜的改革,那是因为上至党员干部,下至普通百姓群众都是受益者,因此,改革的阻力最小,合力最大。那么,进入了深水区的改革则是利益分化的改革,是阻力最大的改革。很多党员因为成为了既得利益者,不想改革,甚至成为反对改革的力量。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把“我”和“人民”的关系对立起来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改革由于伤及了“我”的既得利益,因此对改革要么消极怠工,要么暗中抵制。而习近平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奋斗姿态为全体党员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舍弃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把祖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作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这是共产党人真正的初心和使命,也是近百年来党取得一个又一个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想啃下硬骨头,必须继续发扬“我将无我”的奋斗姿态,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2.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境界。“功成不必在我”的背后展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政绩观。改革开放初期,突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主要体现在以GDP 为代表的经济指标上。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以GDP 为代表的经济指标是可量化的指标,也是显性的政绩指标。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往往是短期内难以取得成效的,而且是难以具体量化的指标,属于隐形的政绩指标。显性的政绩指标更加有利于个人晋升,但隐形的政绩指标却是真正有利于人民的长期利益和根本利益。因此,“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境界,就是要看淡看轻个人利益和短期利益,更看重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要把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定位在历史和人民的长期评价中,而不是眼前的短期评价。

3.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功成必定有我” 展现的是党员干部敢于创新、敢于胜利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当改革进入深水区,越是深化改革,越是要触动更多人的既得利益。因此,不少党员干部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维混日子。造成这种工作态度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了历史的主体意识,放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共产党员从来不把当官当作自己的目标,当官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共产党人的一切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的胜利,并且为了这个胜利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我”也许不是这个胜利最终的见证者,但一定是这个伟大历史的参与者、贡献者。“我”通过我的努力,为下一代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代代相传,最终在历史的传承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辩证统一。

猜你喜欢
共产党人情怀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共产党人的感情
赣鄱情怀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