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各级工会投入资金7 亿多元,建档困难职工从7.1 万户减少到1.3 万户,培育出“祥云样本”“红河经验”等先进典型。
2018年,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困难职工精准识别“回头看”行动,发现在解困脱困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识别不够精准、施策不够精准、退出不严格等问题,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开展由第三方客观公正独立实施的覆盖全省的质效评估,真正摸清底数、掌握实情,点出问题关键,倒逼各级工会认清问题、主动整改、积极作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立足于“准”,注重评估标准的精准性。紧紧围绕错评率、漏评率、错退率、漏退率和综合精准率5项核心指标,结对帮扶覆盖率、帮扶方式精准率、帮扶工作认可度3 项参考指标进行谋篇布局。遴选了云南师范大学精准扶贫评估与研究中心团队作为第三方机构实施评估,让专业的团队、专业的人、用专业的标准做专业的事,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
立足于“全”,注重评估范围的广泛性。整个评估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从2016年以来的在档困难职工家庭及送温暖名单中,抽出1.16 万户进行核查评估,其中既包括尚未脱困的困难职工,也包括已脱困的职工,还包括不在档的职工,样本覆盖了全省16个州市、69 个县(市、区)和24 个省级产业、系统、公司工会,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全省的实际情况。
立足于“实”,注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对全部抽样职工家庭进行了入户走访,面对面填写调查问卷,获取了他们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对200 余名基层工会干部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深度分析,形成1 个总报告和40 个分报告。
立足于“效”,注重评估结果的针对性。通过评估,全省的困难职工识别与退出综合精准率达到95.22%,评估找出了在漏评率、错退率、漏退率、职工群众满意度等方面与国家精准脱贫“三率一度”标准的差距,发现了个别地区解困脱困政策落实不力、存在唯收入论、脱困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了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等5 方面近20 条措施建议。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评估成果,我们制定了《云南省总工会关于建立健全帮扶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等九大制度文件,逐步构建层次清晰、互为补充、各有侧重、保障适度的梯度帮扶体系。
一般困难机制帮。会同民政、人社等八部门,进一步梳理城市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政策清单,让困难职工家庭充分享受党委、政府已有的各项帮扶救助政策。在开展好医疗互助、金秋助学等活动的基础上,制定《云南省工会送温暖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把一般困难职工纳入送温暖对象范畴,开展常态化送温暖活动,持续为困难职工提供关心关爱。
突发困难及时帮。以患重大疾病造成生活困难,或遭遇意外、事故、灾害等情况造成突发困难的职工家庭为重点,制定《云南省困难职工重大疾病帮扶慰问办法》《云南省职工突发困难帮扶慰问办法》等制度,让因重大疾病和突发灾害造成困难的职工家庭能够得到及时高效的帮扶救助。
突出困难重点帮。制定《云南省总工会关于进一步精准推进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困难职工结对帮扶办法》,对年龄偏大、困难程度深、致困原因复杂、自我脱困能力弱的重点帮扶对象,启动挂州(市)联企帮困行动,从省总工会带头做起,组织各级工会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联系,在资金、政策、扶持措施等方面大力倾斜,做到一户一策、有效聚焦、精准施策、重点帮扶。
构建精准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修订《云南省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办法》《云南省困难职工脱困退出办法》《云南省工会困难职工专项帮扶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重点对识别、帮扶、退出的标准、程序、方法等关键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加强监督和考核,坚决防止出现数字解困、盲目脱困的现象。
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构建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帮扶格局,建立与民政等部门的工作协同和大数据共享比对平台,拓宽帮扶资源,精准施策,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区在档困难职工由2017年的3.4万多户减少到7300多户。
2017年8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专门建立了总工会主席为召集人,由民政厅、人社厅等11个部门组成的全区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并落实了工会、民政、人社、教育、卫生以及各市县人民政府的工作职责。今年5月,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又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困难职工(农民工)纳入城镇困难群众政府救助体系,按照兜底保障、共享发展、精准帮扶、社会参与的原则,为困难职工构建基本生活、基本医疗、教育救助、基本住房安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政策待遇“六条保障线”,对获得制度保障仍未脱困的困难职工落实临时救助和各类社会资源帮扶“两个全覆盖”。
建立与民政部门联合救助机制。通过与民政部门低保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困难职工只要向工会递交申请,系统就能实时查询到其有无享受低保的具体情况,并将符合申请低保对象的职工信息一键推送至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在接到低保申请时,如果符合困难职工建档标准,也可以一键推送给工会系统。
构建多部门救助资源无缝对接。在对困难职工进行救助时,若工会救助后仍困难的,可通过系统快速向其他社会救助主管部门交换数据,实现民政救助、廉租房、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助学、扶贫、残疾人救助等业务的快速办理。
形成社会合力。与财政厅、人社厅联合发文,积极探索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鼓励、引导、培育、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为困难职工家庭开展各项服务,主动加强与供电、供水、通信、交通部门的联系,为困难职工家庭争取水电、通信等费用减免政策。
一网申请、无纸审批。职工只需携带相关证件,即可到各级工会帮扶中心(站点)进行申请,经办人员通过身份证读卡器读取各类信息,自动生成电子档案,从受理、审批、办结、归档,全部实现了无纸化审批建档。
大数据比对、实时精准识别。通过民政社会救助核对大数据平台,将困难职工基本信息数据与法院、公安、民政、人社、工商、税务以及公积金、房地产等多个部门,在网上自动实时比对,实现了困难职工精准识别建档。
全过程跟踪、全链条帮扶。开发了职工家庭入户核查手机APP,困难职工足不出户就能申请,信息采集工作人员利用手机核查APP 对在档困难职工进行入户核查,入户调查轨迹、入户场景、职工家庭状况同步上传至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网上信息和入户核查的实时联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扶救助。
打造资金发放“直通车”。信息管理系统统一了全区帮扶资金发放标准、审批流程、会计核算等工作,预算分配资金在系统中下达,救助对象在系统中提取,实现帮扶资金直接发放到困难职工个人账户,简化资金发放环节,从源头上解决了帮扶资金留存、结余资金不能及时调配等问题,避免了人情帮扶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江苏省各级工会结合困难职工实际情况和社会救助体系完备的特点,着重在编织帮扶保障网,将困难职工全方位纳入政府救助政策体系上下功夫,从制度保障上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
省总工会积极向省委、省政府专题汇报,利用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并争取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帮扶资金。省总工会发挥省政府富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把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纳入党委政府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奋斗目标任务之中。今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总工会会同省发改委等11 个部门制定出台的《关于深入做好城市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深入做好城市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帮扶和保障措施。
在省总工会的推动下,省发改委、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人社厅、卫健委等11个部门,从自身职能和优势出发,在就业创业、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生活保障、住房保障、法律援助等六个方面,制定了22项具体困难职工帮扶措施。
就业创业支持方面。以公益性岗位安置为主,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力度,帮助登记失业特困职工家庭成员就业。提供创业政策资金支持,将创业场地租金补贴政策拓展到困难职工家庭成员,租用合法经营场地、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的都能获得租金补贴。
医疗保障方面。从资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费用到落实大病倾斜性支付政策,大病保险起付线比普通患者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10个百分点。从开展疾病诊疗帮扶到实施疾病应急救助,对需要急救但无力缴费的急、重、危等家庭给予疾病应急救助基金补助。从组织参加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到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医疗救助等,确保因病致困职工得到及时有效帮扶,仅这一项政策每年帮助困难职工家庭多减免医疗费用1500万元。
子女教育帮扶方面。幼儿园、义务教育、高中、中等职业和全日制本专科阶段,全过程落实了资助政策,资助标准从1000元到5000元。
生活保障方面。将生活用电、用水、用气、有线电视等优惠政策全部覆盖困难职工家庭。特困职工家庭与城市低保家庭同等享受粮油补贴、园林景点门票、公共交通费用补贴等价格补贴。重度残疾或符合条件的特困职工参保的,由地方政府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住房保障方面。优先解决困难职工家庭公租房需求,购买普通自住房予以贷款贴息。
法律援助方面。将困难职工纳入援助服务范围,免除或减收律师服务、司法鉴定、公证服务等相关费用。
建设数据比对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省总工会与省民政厅联合推进困难职工帮扶对象与民政重点保障对象无缝对接,与政府11个部门、43家商业银行及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等比对困难职工家庭经济状况,并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核对。
健全困难职工家庭资格认定、资金发放、享受政策等协作机制。工会发挥牵头作用,抓好目标任务分解,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认真落实工作责任,推动政策措施落地。2018年以来,各级工会推动困难职工享受政府社会救助政策5.8万人次,减免生活、教育、医疗、住房等费用1.1亿元。
建立帮扶救助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政府社会救助政策内容和标准变动调整时,困难职工家庭能同步同等享受相关待遇。
政策帮扶的绩效化。省总工会实施帮扶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建立完善综合性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包括6个大项、45个分项。坚持每年对帮扶工作进行专项督查,通过市县两级自查自纠、省总工会相关部门联合抽查、全省通报、下发整改通知书、重点约谈、组织“回头看”等措施,对各地工会帮助困难职工家庭享受相关救助政策进行全面督促,确保帮扶政策落实到位。
湖南省总工会围绕“精准”二字推进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
湖南在连续多年开展“党政机关联系困难企业、机关干部联系困难职工”活动基础上,将“双联”工作与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紧密结合。
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工作格局。明确了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省委省政府19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主抓、部门协同的解困脱困工作体系。下发了《湖南省“双联”和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项目化帮扶工作规划》等文件,明确了各厅直单位在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整合19个部门的51项职能,统筹实施帮助困难企业转型发展、低保兜底救助、保障性住房、社保政策落实等8大项目,助力困难职工解困脱困。
将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纳入市县党委政府绩效考核,纳入机关单位“双联”工作考核。推动了1.2万个机关单位联系0.7 万家企业,13.6 万名机关干部与13.4 万名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
将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纳入全省工会“五个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维权帮扶解困年活动,进一步压实帮扶责任,确保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抓紧抓实推进。
深入开展“万名工会干部进企入户”活动。组织各级工会干部与困难职工“一对一”结对子,以“四访”(每季一访、重要节日必访、特殊情况及时访、职工需求准时访)促“四清”(家庭成员清、困难程度清、思想状况清、帮扶措施清),把工会“第一知情人”的责任全面落到实处。一些市州还对重病、伤残困难职工安排了1 名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
大力推进“互联网+帮扶”工作。依托湖南“工会云”有效对接民政、交通、住建数据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实时比对、动态监控,让帮扶对象和帮扶情况一目了然,实现帮扶工作一张网、一卡通。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出台了《湖南省工会困难职工专项帮扶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明确对不按程序认定识别、未对档案动态化管理、职工符合条件却不给予认定等情形严肃追究责任。组织纪检、权益、财务、经审和第三方机构组成四个专项检查组对各市州进行检查。3年来,累计组织工会干部入户近30 万户次,精准掌握了在档困难职工的致困原因,为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打下基础。
培养“一户一产业工人”。依托各级培训资源,对有就业需求、有劳动能力、有技能提升意愿的困难职工及家庭成员针对性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员、脱困一户、致富一家,同时,对难就业的大龄或伤残困难职工,通过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
困难职工医疗救助“1+3”。“1”是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保险制度,“3”是职工医疗互助活动、企业开展“救急难”活动和针对工亡遗孀等人群开展轻松筹、99 公益等慈善救助。同时,对部分困难职工无力缴纳医疗互助费用的,省总为其统一缴费,并从今年开始,对经医保、互助报销后个人自付费用仍较多的再报销70%。3年来,各级工会共筹集医疗救助资金3.7 亿元,帮助2.3 万户因病致困户解困脱困,特别是与99 公益搭建的公益帮扶合作机制较好解决了核工业工亡遗孀的困难问题。
政府资助、工会助学、社会帮扶多渠道助学。联合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出台了《湖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将困难职工子女纳入国家“奖、助、贷、勤、减、免”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连续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组织动员劳动模范、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开展助学活动。3年共筹集助学资金2.2 亿元,资助困难学生4.5 万人,帮助1.6 万户困难职工解困脱困。
宁夏工会结合自治区实际,通过结对帮扶,压实责任,坚持把“精准”贯穿于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全过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深入调研、综合分析全区帮扶资源和解困脱困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发挥工会优势、统筹社会资源、志愿结对帮扶、助力解困脱困”的工作思路。
摸清底数。采取拉网式排查、逐户走访、电话回访、“大数据”比对等形式核实信息,重点对困难职工致困原因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录入和分类。
梳理论证。对全区有条件、有资源、有能力的大中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慈善机构进行了梳理论证,并根据困难职工的解困脱困需求和类别,将6532户深度困难职工按照“技能扶持、医疗帮扶、生活救助、教育资助、法律援助”等类别分配到了217家结对单位工会。
结对认领。由结对单位工会发动所属基层单位、党群组织、车间班组、志愿团队、职工个人,根据自身资源特长和能力大小,采用“1+1”“1+n”“n+1”的模式进行志愿结对认领,让结对帮扶主体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以求最佳帮扶效果,凝聚起全社会助力解困脱困的强大力量。
根据每家每户致困原因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明确责任人、时间表和任务书,注重在长效帮扶上下功夫。
对接需求。针对因下岗失业致困的帮扶对象,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和“订单式培训”,搜集企业用工需求,组织200多家企业与困难职工专场对接,累计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使一大批帮扶对象通过稳定就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困。
志愿服务。针对因患大病致困的帮扶对象,开展“爱心助疗”专项救助,通过“工会义工”“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帮助联系医院医生,代办医保手续,发放免费体检卡,对思想情绪压抑、波动大的困难职工,通过组织“12351”心理咨询专家入户走访、谈心聊天等方式,开展心理疏导,最大限度消除心理障碍、提振脱困信心。
助学救困。针对因子女上学造成家庭负担过重而致困的帮扶对象,通过联系企业为子女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办理助学贷款、筹集应急钱款等方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比学赶帮。建立落实帮扶责任人每月入户家访、全区四级“结对帮扶微信群”、帮扶动态定期公示等制度,促进帮扶工作比学赶帮,一级一级压实责任,压茬推进,全区解困脱困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针对不同层面、不同类别困难职工的脱困需求,重点打造7大类帮扶品牌,形成对困难职工群体“帮到位”的工作体系。
提高帮扶标准。重新修订了“工会班”和“金秋助学”管理办法,每年对1800户子女就读高中的困难职工家庭户均资助由1800元提高到2600元;降低“金秋助学”救助门槛,每年人均资助困难大学生4000元。
扩大覆盖面。“职工医疗互助”参保36万人,每年为1600名患病职工支付互助金近500万元;2018年全区投入“常态化送温暖”资金3600万元,受助家庭1.2万户;每年使用临时性救助资金119万元,用于帮扶直接上门寻求救助的困难职工。
实现造血帮扶。持续加大“三个一技能培训”力度,精选项目,严格验收,两年来培训下岗失业困难职工4569人、转岗待岗困难职工2785人、困难农民工7209人,基本全部实现就业,真正帮到了困难职工的心坎上。
甘肃省总工会以问题为导向,狠抓落实,多措并举,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层层传导责任,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省总工会多次向省委省政府专题汇报,积极主动争取重视支持,2018年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下发《甘肃省推进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做到了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与农村脱贫攻坚“三同步”(同安排同部署同解困)。成立以省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和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发改、人社、财政、民政、教育、卫计、住建、工会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总工会。各级党委、政府把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年度重点工作目标,逐级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加大考评导向力度,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工作、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就业方面。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下岗职工全部纳入当地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制订就业指导方案,提供就业服务,按政策落实各项补贴,确保有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困难职工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解困脱困一户。
助学方面。落实困难职工家庭上学子女国家资助政策,将其纳入“奖、助、贷、勤、减、免”助学体系,确保城市困难职工子女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含中职)、高等教育阶段(本专科、硕博研究生)都能享受到相应国家资助政策。
医疗方面。将符合条件的因病致困职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范围,建立了职工大病保险制度,提高重特大疾病患者的自负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职工大病救助。
住房保障方面。采取实物配租与发放租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将城市住房困难职工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政策覆盖范围,对缴纳公用租赁住房租金确有困难的城市特困职工,给予适当减免,切实解决好城市困难职工家庭的住房问题。
社会保险方面。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人员重新就业的,及时办理参保缴费、社会保险关系及档案转移接续手续。对未被其他单位招用的人员,符合规定的,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强化政府兜底功能。将符合政府规定条件的困难职工,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到2020年无法脱困的生活特别困难的职工,由基层工会出具证明,按程序申报街道(社区),政府全部兜底保障。
反复部署,督查推动。省总将解困脱困作为工会服务全省脱贫攻坚大局的核心举措进行部署。去年8月,省总常委(扩大)会议将落实全总“两有五保障”作了专门安排;9月,在张掖召开全省工会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现场会议;省总5次对全省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进行专项调研督查,督查结果向省总党组专题汇报,全省进行通报。
实行帮扶困难职工目标责任制。发挥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1350个乡镇(街道)工会和520个企业帮扶工作站点的阵地作用,开展工会干部与城市困难职工家庭“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把任务分解到各级工会,责任落实到每名工会干部身上,做到建档立卡的困难职工一帮到底,不脱困不脱档、不脱钩。
规范解困脱困程序,严格验收办法。通过基层工会全部入户调查、县区工会检查、市州工会抽查、省总督查的模式,严格按照全总的五类重点群体和建档标准,通过“进、看、算、议、评、公示、审核”七步法,严把入户调查关,做到不入户调查不建档、不公示公开不建档、不集体研究不建档、工会主席不签字不建档,杜绝“假脱困”“数字脱困”。
黑龙江工会不断强化党政主导、政策引导、工会推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争取党政支持,从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上来解决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问题。省总工会多次向省委专题汇报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同级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纳入全省脱贫攻坚大局,各级政府与工会每年都要召开联席会议,并把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作为重要议题进行重点研究。
建立省直相关部门联动帮扶机制。省人社、民政、财政、教育、国土、发改、国资等19 个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联动帮扶,形成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协同工作机制,合力帮扶,实现困难职工全面享有、精准对接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医疗保障、落实社保、子女助学、住房保障、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六大类政策措施。省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
建立省、市、县三级信息比对机制。与省民政厅签订数据比对合作协议,实现省、市、县三级信息比对,解决精准识别的基础性、关键性难题,逐户摸排,全面摸清困难职工分布、规模、致困原因、解困需求等信息。
协同政府出台和落实帮扶龙煤集团工伤残职工专项政策。推动省财政厅等8 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帮扶资源帮助龙煤集团解决拖欠工伤残职工费用问题的指导意见》,省政府安排12.1 亿元解决龙煤集团停产煤矿职工基本生活,社会保险接续、转移和待遇落实问题。
做好退役军人困难职工帮扶。为219 户困难退役军人职工建档立卡,向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划拨50 万元应急救助专项经费。今年“两节”期间,全省各级工会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职工785 人。省总“双创”资金为退役军人职工贴息贷款1020 万元,介绍541 人就业。
帮扶资金向龙煤、森工等重点改革领域倾斜。2018年以来,省总下拨1.9 亿元专项帮扶资金,配合支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改革脱困,向龙煤和四煤城拨付4866.9 万元,向林业城市和老工业城市拨付1.04亿元,向森工、农垦拨付1886.6 万元。
深入开展“万名工会干部进万家”助困送温暖大走访慰问活动。两年来,全省工会筹集资金7.53 亿元,12.37 万名党政干部、专兼职工会干部,入户慰问困难职工31.1 万户,慰问一线职工52.9 万人,实现困难职工送温暖全覆盖。
帮助困难职工实现就业创业。省总工会每年设立2000 万元职工“双创”资金,设立1000 万元职工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资金。各级工会通过贴息为职工“双创”争取银行贷款1.46 亿元,扶持项目1253 项,创建孵化基地27 个。
针对因病、因学、因灾致困,开展专项帮扶。设立2000 万元职工互助保障资金,着力解决因病致困难题,龙煤集团、森工总局、伊春森工集团试点工作已经启动。设立1000 万元“金秋助学”资金,撬动劳模企业家、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筹资7127 万元,资助6.1万人。设立2000 万元应急救助资金,划拨到市、县工会滚存使用,解决“两节”集中投放帮扶资金,而日常救助缺少资金的问题,建立常态化、即时性救助机制,目前,已投入6000 万元,使在重大节日和项目集中救助后日常遇到特殊困难的职工,能得到及时救助。
建立由工会牵头、党委领导、行政主抓、各方支持、职工参与的帮扶救助体系。制定了《关于对困难职工落实“三不让”承诺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不让一名职工生活在低保标准以下、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的承诺,确保到2020年困难职工全部解困脱困。
完善筹资机制。明确“三个一点”筹资方式,即:企业按工资总额0.2%提取一点、工会按经费10%划拨一点、职工按每人60-100 元交纳一点,每年筹集帮扶救助专项资金10 亿余元,用于对困难职工及患病职工进行救助和慰问。
完善运行机制。建立特困、重困、一般困难职工界定标准,完善助困、助医、助学制度。
完善考核机制。各单位将解困脱困工作情况纳入对工会考核指标,同时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业绩工效挂钩考核指标,提高目标兑现率。
完善监督机制。各单位每年向两级职代会报告帮扶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由职工代表进行评议。铁路总工会对帮扶救助资金作为日常工作检查和年度经费审查的重点内容,确保专项资金全部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规范“双联”管理。建立领导干部包保联系困难职工和工会干部联系困难职工全覆盖的“双联”管理制度,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推动实现困难问题不解决不罢休、解困脱困任务不完成不撒手。
规范档案管理。按照“六清”标准(家庭成员清、住房住址清、家庭收入清、就业就学清、医疗支出清、困难状况清),对符合标准的及时建立档案,纳入困难职工管理;对符合脱困条件的及时销号,退出困难档案。
规范动态管理。按照依档帮扶、实名制管理的原则,完善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每一户困难职工家庭情况及帮扶救助开展情况,确保帮扶救助过程公开、透明,程序严谨、快捷,解困脱困结果真实、可信。
在大病救助上发力,把职工健康保护伞“撑”起来。注重源头解决因病致困、因病返困问题,如:武汉局汉西车务段王琪2018年肝脏移植,医疗总费用达75.9 万元,工会给予医疗救助32.3 万元,职工个人只负担了8.3 万元,极大缓解了家庭困难。
在配偶、子女就业上加力,把职工担忧焦虑之心“暖”起来。对困难职工配偶、子女有就业能力的,及时开展就业培训并尽力扶持就业。
在落实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上助力,把困难家庭保底保障“兜”起来。对家庭无任何就业能力的特殊困难家庭,加大特殊困难补助力度,让他们生活在当地低保标准以上。对居住特别困难的特重困职工家庭,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廉租房。
全面深化和拓展生活线、文化线、卫生保健线“三线”建设,涵盖职工收入增长、职工住房建设、单身宿舍、乘务员公寓、生产生活设施改善、职工身心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解决职工“吃住洗饮行”基本需求入手,满足职工沟通信息、学习娱乐的多元化需求,使沿线患病职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让职工在长途值乘、夜班作业时家庭遇有突发临时性困难,能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解除职工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