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重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民族凝聚力建设探寻

2019-01-26 19:35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族意识抗战中华民族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18)

一、 中国近现代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历程

(一)明清时期政治文化专制主义及其所造成的民族精神的衰微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辉煌灿烂且延绵迄今的文明,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19世纪前的几个世纪,这种领先地位依然存在。到明清时期,为了巩固权力,统治者在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独裁专制空前加强;在经济上,采取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极力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则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进程;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为强化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思想管控,明朝开始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实施八股取士,利用科举制度选拔各级官员。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最高统治者意图通过引导读书人学习程朱理学,树立对王朝的高度忠诚和对君主的绝对服从,以此作为日用常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规则,自觉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秩序。

这一时期封建统治露出崩解的端倪,由盛转衰,逐渐走向没落。明清时期的中国,土地广阔,人口庞大,系统完整,资源丰富。整个中国,从统治者到老百姓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闭目塞听,愚昧无知,传统守旧,故步自封。传统的守旧、封闭思想异常顽固,对同时期西方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明确资本主义制度,步入近代化社会的事实熟视无睹,对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视而不见。在当时由于商业和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已经不满足前代人的思想,开始在文章里加入新奇之说,诡辩之论,对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相当不利,为此,明朝更改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起初主要考察的是四书五经的内容,后来五经的内容被删减了很多,基本按四书成绩来录用官员,这样朝廷为选拔官员而专门制定的标准一直发展至清朝,其弊端已经显露无遗。清朝初年,有的官员看出八股取士的弊端,建议进行选官制度改革,但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为控制知识分子并拉拢士大夫阶层,便坚持施行科举考试制度,除在雍正时期分满人、汉人两榜录取以优待八旗子弟外,其余皆继承明朝旧制。清王朝靠着专制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以及闭关锁国政策苟延残喘,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被迫打开了国门。

(二)中国近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发展历程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近现代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在经历了激烈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之后,中国人民开始逐渐认识西方的发达国家,重新构建了自我的民族意识,向着更加现代化、理性化、客观化的方向进步。

近现代所觉醒的民族意识,具体表现为国人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之缺失的自我体认。大体来说,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几个时期:

1.鸦片战争之后的思想启蒙与发轫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几乎击垮了清王朝政权,帝国主义国家与其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不得不打开国门,让外国列强的铁蹄在国土上肆虐,中国人内心深处由来已久的文化优越感逐渐被锥心的耻辱感、强烈的危机意识所替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天朝上国”的文化自尊已经开始变得不那么自信了,尽管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还未真正地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近代的中国已在“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中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为“中体西用”文化观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少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在战争第一线首先看到了东西方炮舰的巨大差异,为了了解西方,林则徐组织人员对国外书籍进行翻译,在《华事夷言》一书中收录了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观点与论述,除此之外,他还把英国人慕瑞的著作《世界地理大全》翻译成《四洲志》,被梁启超称为“新地志之嚆矢”;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鼓励国人积极学习吸收国外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发展经验,以不断增强自我的实力,将侵略者赶出国门;郑观应、王韬、马建忠等人在洋务运动中提出了诸多的维新思想,他们倡导对封建专制进行改革;“中体西用”的提出者冯桂芬首次清楚地提出了在内政外交军事文化方面的全面改革的必要,这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如奕讠斤、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继承“中体西用”思想提供了实践的土壤。就这样,近代中国开始了由中国走向世界、由中学走向西学的努力探索。

2.甲午战争之后的文化反思与民族意识觉醒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国人感受到了被欺凌的巨大耻辱,这同时也是民族意识觉醒的一大先决条件。从前国人最看不起的“蕞尔倭奴”竟然战胜了我“泱泱大国”,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条约被订立,帝国主义纷纷将矛头指向中国这一颗“软柿子”。国家被侵犯,国民被视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在这时,中华民族面临的已经不再是强与弱的问题,而是存与亡的问题。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举国上下要求变法呼声日趋强劲,首先发声的是学贯古今的严复。严复首次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他写了大量的文章,思想深刻,言辞犀利,震惊了中国知识界,标志着疾风骤雨似的变法思潮的来临;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一传出,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康有为要求中国人发奋自救,与一大批知识分子联合发动了“公车上书”,冲破了知识分子不得参与朝政的思想禁锢,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首次出现的由知识分子发动的爱国行动,这次行动最终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虽然未能实现目标,但足以彰显其变法之决心与勇气;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伟大号召。1901年,面对“亡国灭种”的严峻危机,梁启超受西方近代民族意识的启发,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经其后的几年反复提炼,终于在1905年真正形成了具有现代精神的“中华民族”意识,这昭示着只有中华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行动起来才能抵制西方列强的蚕食,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伟大历程。

3.辛亥革命时期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辛亥革命是近现代文化的一个过渡时期,其上承了戊戌变法的维新思想理念,下启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时,它也是个分水岭,一方面结束了中国的传统社会,另一方面又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阶段,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者们利用书刊报纸等媒体向国人积极地宣传革命思想,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这次民主思想的传播,以进化论和国外近代资产阶级提出的政治理念为基础,从理论上剖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性。除此之外,革命者们所倡导的民主主义思想,极大地冲击了长期支配、封闭人们思想的旧习俗、旧观念、旧制度,随着国外各种主义、思潮被介绍到中国来,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一次空前的大解放,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阀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这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中得以深入和延续。

二、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自觉和民族精神重构

(一)抗战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是挽救民族危亡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和强大精神动力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和其后的五四运动,使近现代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复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则达到了高潮。新文化运动使大量的国人开始进行自我反思与剖析,深入挖掘民族劣根性,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五四运动不仅让国民深刻地认识到了军阀统治的黑暗以及西方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贪婪,而且唤醒了国民推翻封建制度与抵御外敌入侵的决心,使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救国运动中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新思想的萌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了意识的概念,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民族的存在,民族意识在某一层面上也是社会意识,它有着巨大的创造力、向心力以及凝聚力,一个民族想要长久的存在下去就必须具备民族意识。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社会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从1840年以来的整个历史阶段上来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首次获得的反抗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抗战精神体现了华夏民族所具有的极强的凝聚力,它是对整个近代以来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一次总结,抗战精神主要就是指抗日战争精神,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号召、领导和组织之下,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精神,是我国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中华儿女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精诚团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战胜利的原因很多,而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文化的自觉传承。文化自觉要求民族对自我文化的觉醒、反思以及构建,能够体现当前文化的价值所在。所以,深入挖掘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是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国人如何进行文化自觉,不仅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巨大意义,而且有助于早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文化能够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与中华民族具有的文化自觉性有着莫大的关系,不论任何时期,一旦民族出现危机,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都会显现出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屠刀挥向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在那时,国内的封建统治阶级与日本帝国主义在文化上结成反动联盟,企图摧毁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国内以资产阶级为首的诸多阶级纷纷选择向敌人低头,在这危急关头,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部署了统一的抗日文化战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所有反动文化与帝国文化终于被革命文化驱除,国家的命运与前途终被改写。

(二)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和举措

战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其实也是文化实力的较量,这是人类从所有的战争中总结出的经验。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所有资源整合、凝聚起来就形成了文化,这其中所蕴含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甚至具有击败一切的力量,若忽视了文化的力量,必定会走向失败。所以,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毛泽东站在革命战争的层面对文化之于国家与民族的重要性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在革命之前,革命文化可以为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之时,革命文化是取胜的关键战线。[1]除此之外,毛泽东吸取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教训与经验,提出了要想打败侵略者,就必须要统一文化与武装这两大战线的发展。“文化的军队”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文化和军事、政治、经济的地位是等高的,因此中央领导人始终强调要重视文化的发展,所有的抗日根据地都要大力宣传抗日文化。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汪伪政权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对文化程度不高的民工群体进行迷惑拉拢,他们的是非辨别力比较差,认知很容易被改变。针对这样的情况,毛泽东提出了革命文化是革命胜利的关键力量这一观点。[2]这肯定了革命文化在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行识字运动、宣传革命文化,一方面能够培养基层群众的抗日意识,让前线抗日的士兵们能够得到鼓励与支持,另一方面对干扰抗日战争的行为进行批判,能够有效地削弱侵略力量与反动力量,保证了抗日战线后方的稳固。所以,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不但逐渐壮大起自身的武装力量,而且建设起了强大的文化军队,两条战线齐头并进,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从军事上和文化上都给予其沉重的打击,注定了其最终的失败。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问题,同时将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正是这种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中国共产党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尤其是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领导权,清楚认识到取得文化领导权必须得到人民群众高度的心理认同,所以,在中华民族最为危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首先站了出来,号召全国上下共同抗日,积极地组织人民群众参与抗战,制定合理的抗战路线,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不可否认,中国共产党也是抗日文化运动主要的领导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比分析了共产党与资产阶级的异同,在五四之前,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国内的文化运动,群众还比较认可其领导地位,但五四之后,资产阶级表现出了落后于现实的思想,因此共产党与无产阶级义不容辞地接过了领导责任。[3]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核心思想,誓与封建思想以及帝国主义文化抗争到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证明了共产党确实是国家和民族的领路人,是人民可以信赖与依靠的好政党,抗战文化运动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为将侵略者永久的赶出国门,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抗日文化战线的建设,将其纳入到了整个抗日战线之中,可以说“不论是政治革命,还是文化革命,都有着统一战线”。[4]建立抗战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确定了统一战线的目标。毛泽东提出:“共产党的文化建设者们要将所有的保持相同抗日思想的艺术家、文学家都联合起来,包括支持积极抗日的地主阶级资产文艺家、小资产阶级的文艺家以及党的同情分子等”。[5]换句话说,排除小部分的汉奸文人,所有的不反对共产党且支持抗日的文化力量都可以作为抗战文化战线建设壮大的力量。另一方面更加重视知识分子的力量,知识分子对抗战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受革命精神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救国的艰苦斗争之中,成为抗战的一股核心力量。

抗战文化的作用是保证抗战的顺利进行,毛泽东提出:“革命文化建设者们需要揭露并抨击帝国主义以及一切反动势力的伪装与残酷本性,鼓舞民众与军队团结起来共同反抗敌人,将敌人赶出国门”。[6]《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确定了抗日文化运动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加强国民教育,构建全民文化统一战线。抗战文化的建设能够保证抗战的顺利进行,同时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纲》中所提出的战略目标为抗日文化运动的进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和民族精神建设的历史启迪与当代价值

(一) 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革命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它是由一代又一代人慢慢堆砌而成的。不仅仅有中华民族长期革命建设的珍贵经验做基点,还有其独特的精神和思想理念做支撑,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都是我们始终坚持的追求。抗日斗争不仅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也是争取民族文化独立的战争,是抗日救亡运动、抗战文化运动,战争的胜利使人民站起来了,也使民族文化、抗战文化站起来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建立了一条独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战线。目前我国仍在不断探索着富民强国的新道路,这需要不断创新,积极建设,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不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精神食粮,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 文化自觉和民族精神必须坚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毛泽东同志曾在抗战文化运动前后多次告诫大家,文化最开始要为人民服务,接下来才服务于民族,服务于国家,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原则的问题,无论是谁都不能忘记文化的基本原则。因此抗战文化运动以人为本,所以才能广泛动员民众,调动民众激情,激发民众抗战精神,使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历史不断证明,民众是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民众才是历史的书写者与创造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说到底,掌握在国家和人民自己手中。十四年的抗日战火让人铭记至今,枪林刀树,硝烟弹雨,多少英雄马革裹尸,才将日本侵略者赶出我国疆土,结束了自近代以来中国不断被欺凌的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激发了中华儿女的血性,增强了坚韧不屈和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让人民有信心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和谐家园,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基于此,中国将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民众为根基,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无尽创造力之下才能走得更稳健。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要服务于群众,贴合民众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宗旨,也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本要求,它能够反映我党以民为主的价值理念。

(三)文化自觉和民族精神建设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文化可以反映出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基本情况,但是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所以一个国家的领导权,不仅可以体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还体现在文化领导权方面。在多元政治的管理之下,衍生出来多元民族文化即为抗战文化;在日本侵华之前,国内貌合神离的现状之下存在多方实力的明争暗斗,因为有多个政党派别,政见不同的派别之间十分容易起摩擦,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为挽救民族危亡,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号召和正确领导之下,不同党派之间尽管没有放弃自我主张,但仍旧摒弃成见,团结一心,抵御外来侵略者,坚决反对专制和投降文化,反对错误的抗战文化理论,每个人都挑起树立民族自信,动员群众抗日的重担,使抗战文化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我党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使得对文化的领导权更加牢固。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急需新的突破,不仅要克服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还要克服落后文化、非主流文化以及反马克思主义或者非马克思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我党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文化战略,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巩固我党执政根基,帮助我国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帮助,为完成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始终坚持正确的领导,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时刻调整我国文化建设政策,在抗战文化的激励之下,推动了我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如今我国不断发展,日益繁荣昌盛,文化变得愈来愈多元化,在时代的浪潮与激烈的价值冲突中,我党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领导认知,加强文化引导与监督,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现存的体制与领导模式做出调整,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化宏观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创造更优良的文化发展环境,使我国的文化建设一直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必须巩固全体民众共同坚持的思想理论,除此之外还要巩固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如一”[7],由此可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向、方法指南、根本原则、基石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任务,都是由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精神需求及发展的本质属性构成,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猜你喜欢
民族意识抗战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论当前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日益强烈对我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影响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根植民族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