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慧 方 雷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党性,是共产党员践行实践活动的内在思想特质和精神境界属性,是内在于政党组织实体中的信念支撑和价值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并特别强调党性修养、党性觉悟以及党性教育对党员主观世界的改造,他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党性教育也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锻造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性教育则是一项统揽全局、统筹各方并服务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工程,对于中国共产党组织系统内部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这是党性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前提。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则是党性教育的价值起点和目标指引,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中创新党性教育的实践方式,丰富党性教育内容,最终营造风清气正的党性教育环境,既促进系统内部要素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又加强系统外部环境的管理与优化,使系统内部诸要素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整体地推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的系统建构。
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培育共产党人完整健康的政治人格和政治情怀势在必行。可以说,当前党性教育已经成为党员教育的重大课题,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必须高度重视党性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性教育,把党性教育作为党自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党自我净化的重要方式。新时代党性教育体现了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是在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性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的。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为政以德”的从政修养与为官智慧。儒家思想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以探索如何“做人”为目标,致力于塑造人格高尚、德行优先于知识的“成人”即君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告诫君王要“无为”、“不争”、“不与民争利”,并把道德视为人之本性的东西,按照道德行事就是遵循自然法则行事,这便是为官之道、为政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修身正己、以民为本、清正廉洁、秉公去私等丰富了官德思想,并成为古代官员时刻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政德、官德教化思想并没有发生断裂而是被批判性承继下来,成为党性教育可以汲取的精神资源。
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致力于塑造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党,阐释了人民性与党性相互交织并统一于政党执政过程中。列宁在《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再论党性和非党性》等著作中深刻揭示了党性所具有的阶级性和人民性。毛泽东强调党员思想、组织、作风的纯洁性并以思想建党为起点探索出一条党性修养的路径。邓小平指出:“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长期以来,党性教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徳性基因和政治情操,并随着时代发展呈现出德性教育、政德教育、群众路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使命担当教育等新时代的实践形式。可以说,新时代的党性教育实践具有相对完善和成熟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党性教育就是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根据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员自身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用党的宗旨、路线、方针、政策等规范党员行为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具体而言,党性教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党员现实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保持政治清醒、端正政治态度、增强政治自觉的过程,就是通过提升党员修养强化政治认同最终维护政党权威和政党自信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建设进程中,党性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新时代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在全党开展党性教育是一项统筹各方、同向发力的系统工程。在这样一层意义,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必然要体现完整而成熟的系统性特征。针对党性教育而言,系统性就是纠正碎片化、片面化的以偏概全型思维,形成突出重点、兼顾各方的整体视域,以一种无形的内在机理全维度地考察党性教育系统,协同推进各要素以达到党性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有效性。基于系统建构视域的党性教育应体现以下基本特征:其一是政治性。政治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鲜明的特征,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时起就把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作为奋斗目标,确立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克服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政治性削弱的倾向从而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二是实践性。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3]党性教育要避免空洞说教的形式主义宣讲,必须立足真实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实践。只有在党性教育中注入实践的力量,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其三是成长性。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是党由弱小到强大的过程,是党员由信念摇摆到政治认同的过程,也是党性教育由内容、方式单一向多元、丰富转型的过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显著变化,党性教育也在多元共生中逐渐发展完善,建构生命力旺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引领并巩固我们党的执政自信。
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是党性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正确的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依靠力量和执政智慧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以人民为中心,是支撑人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性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价值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高达200多次频繁使用“人民”一词,体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厚植群众基础的决心和坚定的人民情怀。他谈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时提出了“十四个坚持”,其中明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深刻表明了依靠人民群众符合谋划大局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反映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然而,置身新时代境遇的中国共产党依然面临脱离群众的危险以及偏离党性和人民性的挑战,这是当前强调党性教育系统建构的现实紧迫性所在。而要使党性教育系统实现“1+1>2”的最优效果,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塑造新时代的政治共同体以迎接各种执政的风险和挑战。
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条主线,也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实践的底线与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4]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主体思想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不断延续的历史传承中实现的创新性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程度的提升。早在200多年前,法国启蒙哲学家卢梭就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人民主权的思想并论证了主权的不可转让以及不可分割,提出政府执行“公意”(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不是“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唯有公意才能够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5],这便是维护主权在民、民主诉求的有力思想武器。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将工人主体性降为工具性存在的资本主义现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批驳英雄史观并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因为他们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并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关怀。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的思想,“载舟之水可以覆舟”表达了君主对背离人民的反思之意和对人民主体的敬畏之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彰显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人民主体思想从西方到东方一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然没有过时,新时代党性教育活动中提出的人民主体、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在前人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提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7],“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8]。“中国梦”主题教育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表达了中国梦与人民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群众路线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人民群众历史作用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党长期在形势复杂的艰难环境中披荆斩棘开创新时代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总结;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繁荣自信、社会治理创新、人与自然和谐构成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昭示了党的一切工作都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两学一做”、“三严三实”等教育活动亦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行动方案。毫无疑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新时代党性教育根本立场的最充分体现。
公共精神是个体以利他的方式进入公共空间并突破狭隘自我的更大存在境界,内涵着公德意识、责任意识等重要品质。党性教育与公共教育相结合就是把党员视为公共价值的道德主体,目标就在于实现作为“单一物”的党员个体与作为“普遍物”的人民群众之间的伦理镶嵌,核心就在于弘扬和践行公共精神。以公共精神为根基的公共教育是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党员引领的关键环节。
当前,不得不承认,社会的急剧转型发展和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输入,使部分党员、党员干部在遗忘核心价值、淡化理想信念、丧失意志自律能力中出现了自我困惑甚至迷失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利益需要冲击着思想理性、金钱诱惑蒙蔽了部分党员心智的问题。部分党员以市场价值衡量公共价值,可以说,我们的执政党正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复杂严峻的种种挑战正在以各种形式冲击着党员公共意识底线。党员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以权钱利益为目标的“伪作为”现象仍然存在,官场腐败、公权私用、潜规则盛行、官民对立等种种乱象将党员的公共情怀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囚笼中,原本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权力却成为部分党员个人欲望满足的资本,在一次次个人牟利取代公共道德的胜利中腐蚀着党员党性和人民性。
面对新时代的现实境遇和中国共产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状况,党性教育内容随之产生重要转变,不断实现由单纯强调党性教育向党性与公共性相结合的转变。在理想信念教育、使命担当教育、德性伦理教育中嵌入现代性的民主、法治等公共精神要素,实现个人意志与公共意志、德性向度与法治向度的统一。党性教育中注入公共精神意味着“在公共权力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9],强调党员不拘泥于一己之私的囹圄,在个体自我约束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公共空间,以开放的姿态和服务人民的情怀投身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之中。党员要始终遵循以人民利益为福祉的公共善理念,克服基于市场价值而形成的私欲,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自然联袂。新时代的党员更应以一种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清醒的政治意识融入到共同体中,在公共空间的理性交往中赋予公共生活以生命意义。达到马克思所提到的公共性精神境界:超越“私域的人”和“公域的人”相互分离、割裂的状态,在个体意义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集体意义上建成“自由人联合体”。
当前,党内主要出现了两种形式主义倾向:一是党性教育活动拘泥于外在形式而与现实生活相脱节,教育活动一味追求形式完美导致与人的真正实际需要相疏离的单向教育灌输问题出现,党性教育成为内容空洞且缺乏实效性、忽视人文性的教育方式,表现为千篇一律的宣传、灌输而抹杀党性教育活动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唯上唯书而不唯实势必难以让党员产生身份认同感和政治参与感;二是部分党员、干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等浮躁情绪蔓延而出现工作不务实效、务虚功的形式主义问题,单纯为了政绩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劳民伤财,结果怨声载道、收效甚微。这两种形式主义的表现都使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而成为党性教育内容获得创造性发展的桎梏。“形式主义者割裂形式与内容的内在联系,夸大事物的表面形式,抹杀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10],形式的完美追求与实质内容的断裂分离使我们走向单纯的工具理性,这必然是对党性教育根本宗旨的背离。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形式主义方面,主要是知行不合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有的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学了也是为了应付场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无心也无力在实践中认真运用。”[11]只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违背了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执政原则而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羁绊。习近平总书记将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并提,将其看作是危害党群关系、霍乱党内风气、破坏组织秩序的恶风。因此,规避形式主义是维护政党形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也是党性教育内容生活化的基本遵循。
一方面,对于党性教育活动的形式主义问题而言,党性教育需要扎根广大党员干部的日常现实生活之中,关注其生活的点滴细节,这是一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态度,也是当前规避形式主义问题的重要方法论体现。马克思经常用“现实生活过程”、“能动的生活过程”、“日常生活”等概念来指称现存的生活世界,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是其他一切科学的基础和来源,意在指要干预生活本身而不是只研究抽象真理。因此,党性教育需要立足广大党员干部真实的生活世界来策动,一旦脱离现实生活,党员工作内容就必然变成僵死的条文和肤浅的原则。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参观北洋海军炮台遗址、甲午战争博物馆,在历史的沉思中铭记教训、警钟长鸣。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感受一下,受受教育”实则意味着“体验式教育”的内涵,是个体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使内在生命与外在世界相融合所生成的一种教育方式。也就是说,党性教育内容不是孤立静止、教科书式的僵死文字,而是可以寓于创造性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依托红色资源使历史的画卷与教育对象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实现和谐统一。
另一方面,对于党员工作过程中的形式主义问题而言,广大党员需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拒斥华而不实的工作业绩,“精神的传递缘于情感的共鸣,当精神远离生活时,对一般党员而言无疑会产生情感上的疏离感,也就是难以产生共鸣”[12]。马克思也曾坦率地要求以鲍威尔为首的德国哲学家“少发些不找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13]。正是根据这种实践性原则,马克思主张德国哲学“从天国到人间”向“从人间到天国”的转变。新时代,我们党要重视党员雷厉风行做显功,也要强调脚踏实地做潜功,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党员要求实效、做实事;“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强调创业、谋事、做人要实,就是不脱离实际、不好高骛远;“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将“学”与“做”相结合,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即广大党员在理论入脑入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为外在行动。形式主义的问题在广大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各种表现形式,这也成为当前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党性教育所应体现出来的现实针对性必须直接指向形式主义的问题,以破解党性教育的形式主义问题来化解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使求真务实之风贯穿党性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到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点滴之中。
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组织运行、制度制定、党员活动所处的系统性政治环境,是处于系统外部但与系统内部各要素密切联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第一次提到“政治生态”的概念,并在不同场合多次使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治生态的净化是党性教育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规划的美好愿景下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党性教育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密不可分,良好的党内政治环境的塑造是党性教育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党员个人与从政环境的和谐统一、相互依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环境理论为优化政党生态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前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释实践的人性基础时强调:“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14]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宣告,人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的社会存在物,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不断改变着社会实践和人类历史。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政治生态重要意义阐述过程中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
必须看到,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背景下,伴随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标准物质化等社会问题而来的是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的发生,部分党员干部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丧失理性而误入歧途,走向贪腐性、背离人民的可怕深渊。“有的地方和部门正气不彰、邪气不祛;‘明规矩’名存实亡,‘潜规则’大行其道;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受到排挤,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如鱼得水。”[15]这种情况一方面表现为公权力的异化,即公共权力与非法个人私利缠绕在一起而退化为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美国政治思想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指出:“腐败的形式大都涉及政治行为和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易。”[16]“特定公权力异化是单个个体造成的特定公权力和特定公权利的相互异化,达到量的积累而质变后,最终导致政治生态微观环境的恶化。”[17]在政党生活中公共权力异化必定违背权力主体意志和公共利益而造成形形色色的腐败乱象丛生,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和私利当先的码头文化以及重局部利益的宗派主义诱发着权力寻租行为。公权力异化在不同程度上破坏着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原则,影响着党员的政治性和原则性并给党内风气和政治生态平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权力的游戏”中滋生“权力的诱惑”,在权力交换中加剧权力腐败。这种情况另一方面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异化,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特权化、特殊化、人情化、商品化倾向。这种人际关系的扭曲变质势必造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公仆情怀淹没在吃饭、送礼、走后门的“交情”异化关系之中,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遭致亵渎,唯上不唯下、唯官不唯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反而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人际关系异化暴露出有些官员的丑陋姿态,衍生出腐败现象,使党内生态环境变得乌烟瘴气。结果便是能够为政治生态注入生机与活力的道德资源逐渐枯竭,能够彰显从政环境之风清气正的理性价值与公共责任正在被遗忘,能够保证官场生态态势良好的清正廉洁也在遭遇侵蚀。纵观国际,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悲剧的重要原因就是党内贪污、贿赂成风而积重难返;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分崩离析也是贪腐盛行、派系林立、人心涣散付出的沉重代价。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犹如毒瘤般侵害着党的健康肌体,造成党内政治生态恶化和变异。这就给党性教育提出不容回避的难题,在党性教育过程中,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治理政治生态污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治生态的优化治理,他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18]并且,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腐败斗争进行到底”[19]。新时代,我们党以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压倒性态势使高压反腐常态化,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不断坚定反腐决心、塑造政党新面貌;从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到出台八项规定再到纠正不良之风,表明了政党生态建设、巡视利剑一直在路上;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前所未有的坚定姿态营造美丽清洁的政治生态圈。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精神洗礼,让“潜规则”、“逆淘汰”失去土壤和市场,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无处遁形,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风清气正、充满阳光活力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党性教育与良好政治生态的塑造和优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党性教育的环境论前提,能够促进党性教育的有效开展;反过来,党性教育活动的扎实推进,也能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两者由此形成一种积极的正相关关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所塑造的良好政治生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素养,是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证。
党员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和成长性的理性选择和经验总结,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法治思维教育等多方面不断开拓政党建设新局面,将党性教育融入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顶层设计来看,中共中央制定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等文件,坚持将党性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从历史使命来看,党性教育以巨大思想引领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来全面领导和指引未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扎实推进的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实践活动将塑造这样一个尊重历史、并敢于直面未来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伟大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