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

2019-01-26 15:30杨文圣葛亚坤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特色理论时代

杨文圣 葛亚坤

(天津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西青 3002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整体性。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时代的整体性把握

面对诸如环境污染问题、能源枯竭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网络冲击问题、经济发展放缓问题等迭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国家、政党都出现了迷茫和困惑,人们在思考和追问“人类从哪里来又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恰恰是站在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思考和回答“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方位”、“中国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的。正如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10

(一)新时代重大判断中蕴含的整体性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2]61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基于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基于我国面临的新国际环境,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必须实事求是,必须跟踪时代的新特点,反映世界发展的总体特征,成为时代精神的彰显者和时代潮流的引领者。这一论断反映现实、顺应潮流,是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擘画未来和实现目标的现实基础。这一论断的提出从时间上讲延续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空间上讲放眼国内和国际,综合考量,整体认知,准确定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坐标。

(二)新时代内涵的整体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五个是”对新时代的内涵作了明确界定。这一界定是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复兴史、革命史、发展史、现代化史的多重视野进行整体性概括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强调大历史观。从大历史观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汲取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滋养,吸取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经验教训,根植于马克思主义170年的伟大实践,根植于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伟大实践,根植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担负续写新篇章、作出战略新安排、满足人民生活新向往、实现梦想新征程和提高国际新地位的历史重任。

同时,对新时代内涵的界定,是从历史性、实践性、人民性、民族性、世界性等多向度整体的把握。具体而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1]10-11,从历史进程层面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1]11,从实践主题层面回答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的问题;“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11,从人民性层面回答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1]11,从民族性层面回答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的问题;“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11,从世界性层面回答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为人类社会作出什么样贡献的问题。

(三)新时代意义的整体维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维度阐释了新时代的历史意义,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维度阐明了新时代的理论意义,从中国和世界相结合的维度解读了新时代的世界意义。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这是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为救亡图存,中国有识之士纷纷摸索救国之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经过28年奋斗,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之后又经过近30年的曲折探索,我国终于找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使中华民族富裕起来,现阶段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放异彩的新时代。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先后经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飞跃。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旗易帜,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遭到质疑,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入低潮。但苏东剧变,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沉沦和失败。在中国,在邓小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江泽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胡锦涛“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苏东剧变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继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这是中国心系天下、贡献中国智慧的新时代。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以往实现现代化的唯一路径是西方模式,即按照资本主义逻辑走向现代化。然而,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尚未引导这些国家走向现代化,反而落入民主、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开创了一条迥异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之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10,这是中国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多样化路径,也是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环节,以其自身蕴含的客观必然性和强大生命力,引领全世界走向进步的必然结果,彰显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辩证统一。道路问题历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51。理论引领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51。制度带有稳定性、根本性、战略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既不照抄照搬其他模式,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2]51。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2]51。四者共同构成统一的整体。其中,道路是实践路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保障,文化是力量。四者不能分割也无法分割,任何对其肢解或者断章取义,都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

(一)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者有机统一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平台。伟大的实践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也为理论创新、制度完善、文化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3]9,正确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不断将新的实践中的经验提升为新的理论,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诸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这些都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3]9,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诸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3]9。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成果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精神动力。据此,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辩证统一,良性互动。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四个自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四个自信”是具体而明确的,不是抽象和盲目的。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崇洋媚外,坚决拒绝封闭僵化的老路,坚决抵制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要坚定理论自信,既不数典忘祖、又要与时俱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定制度自信,既不照抄照搬、又不故步自封,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坚定文化自信,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我国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发展。四个自信是个有机的整体,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其中,道路自信是实践基础,理论自信是思想领航,制度自信是制度保障,文化自信是其它三个自信的精神支撑。四个自信将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硬件”和“软件”相统一,充分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内容的整体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体内容涉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发展理念、战略布局、治理体系等基本问题,不仅总体上体现了鲜明的整体性,而且每一内容自身也具有完整性。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彰显整体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新的实践高度和认识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并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五位建设”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勾勒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美景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位”虽然涉及不同领域和层面,各自具有自身发展规律,但他们共同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根红线,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只有增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的有机统一性,让“五位”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形成“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全面发展。

(二)新发展理念体现整体发展观

协调发展、开放发展不是首创,但是把五者有机统一起来,并且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则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一大理论贡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的理论自觉和执政的理论自为。新发展理念具备整体性特征。其中,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的是发展动力和基点问题。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理顺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强调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必须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注重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的是让人民享有更多发展成果,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必须整体把握,全面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亦不能相互代替。当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时,国家注重的是追赶。当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有所提高时,国家注重的是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因此,必须“补齐短板”,增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域均衡有序发展。我们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的整体性部署

纲举才能目张。蓝图已经绘就,目标更加明确。如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牢牢扭住治国理政的“牛鼻子”?如何放眼长远,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如何攻坚克难,走好新时代,实现强国梦想?这些答案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个有机整体,同时每一个战略都强调“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亘古未有的历史伟业,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小康。同时,全面的小康是覆盖所有人口、所有区域、所有民族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协调统筹,是党和国家机构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以政治治党为统领,思想治党为根基,制度治党贯穿其中,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蕴含着重大战略意义,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4]45。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四个全面”将这四者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体现了协调与整合的工具理性。

(四)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性设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鲜明的整体性。从国家治理理念上讲,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一方面,推动经济更有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另一方面,突出强调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从国家治理主体上讲,涵盖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体现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多元主体参与的统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坚持系统治理,多方发力。从国家治理目标上讲,体现了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统一。一方面,国家治理追求社会安全稳定,另一方面,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国家治理对象上讲,体现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的统一。经济层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合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治层面注重发挥法治的作用;社会层面推动社会组织发挥协调作用。从国家治理内涵上讲,体现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制度的效能发挥相统一。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外交工作实际出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长远发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整体性把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国际上看,一方面,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其时代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世界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交锋激荡。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世界各国需要同心协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治理理念和实践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同。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基于此,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这是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整体性布局与系统性展现。

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整体性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的全方位谋划,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的整体性回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性创新,对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整体性设计。从主题来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新时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整体性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视野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兼具国内和国际双重视野,突破民族国家范畴,将中国的发展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为解决全球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从领域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既着眼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又着力于包括公平、正义、生态等在内的美好生活。从发展理念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中国发展优势,破解中国发展困境,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南。从逻辑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整体性思维,其内容既包括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又包含总体布局、战略部署、治理举措。发展理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南,发展目标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任务导向,战略部署和治理举措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路径选择。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兼具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整体性特征。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