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艳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多措并举、行而有效的方式使基层党组织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取得突出成效,巩固了党在基层执政地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深入分析当前新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有效建议,对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坚定不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坚定不移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反对国家分裂的坚强战斗堡垒的要求,”①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明确了牢牢紧抓基层建设是新疆工作的主攻方向。五年来,新疆各级党组织明确工作方向,不断巩固和加强基层基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效果显著。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5年来,自治区为落实“两个坚定不移”,多次推出加强基层组织的重大举措,坚持重要力量用在基层。自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数量增加7940个,近5年招录乡镇公务员12033 名,为1829 个村(社区)选派“第一书记”,截止到2017年年底,从各地机关选派9032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4276名公职人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锻炼“天池计划”,招录3232名内地高校毕业生、近6000名复员战士充实南疆四地州乡镇工作力量,480 个重点乡镇、221 个深度贫困乡镇分别增设一名副书记,加强了领导力量,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干事能力。
在明确总目标工作思路之下,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注重改革党员发展工作,坚持质量与数量并行,质量优于数量等原则。各地区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规划,规范发展党员工作规程,实行发展农民党员计划单列,加大发展党员力度,完善党员发展工作。严格遵照《党章》规定,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方针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严把党员入口关。2017年以来全疆发展农民党员7.7万名,同时,严肃反分裂斗争纪律,广泛开展向“三股势力”发声亮剑活动,集中开展基层党员政治审查,深挖“两面人”,严查违纪违法党员,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纯洁党员队伍初见成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体现。
自2014年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全疆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干部延续接力,落实“1+2+5”八项任务,机关干部转变身份角色,走入农家庭院,深入群众之间,以接地气干实事的方式锻炼了干部队伍,建强了基层组织,密切了党群关系,深化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基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大有成效。
在落实总目标任务之下,基层政治建设任务仍然艰巨。新疆是我国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长期以来,“三股势力”把农村作为从事分裂破坏活动的重点地带,打着民族宗教旗号,煽动、裹挟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暴力恐怖活动,对新疆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由于受到宗教极端思想和“双泛”思想毒害,农村特别是南疆基层感染群体较多,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尖锐复杂,有的“两面人”隐藏较深,政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有些地方基层党建工作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部分地区和部门政治站位不高,没有把抓党建放在实现总目标的高度来抓,依旧存在空喊口号的现象;部分基层党组织书记没有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治的责任意识;围绕总目标建强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思路不够清晰、措施不够到位、执行落实不够彻底;有的地方和部门抓基层党建工作与抓稳定、脱贫等工作存在“单打独斗”“两张皮”,没有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甚至对基层工作怎么抓、用什么思路抓不够清晰。在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身上仍然存在着“轻党建、重发展”的思想观念,对于党建工作存在走过场、摆形式的错误理念。
随着抓好社会稳定、推进脱贫攻坚、做好群众工作的深入,工作标准和要求不断提升,村干部因自身能力素质的制约,离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南疆四地州,地处偏远,基础知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水平相对比较低,受语言环境、区域环境、传统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受到一定限制。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村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的干部仅占5%左右。村干部报酬低、压力大,普遍存在后继乏人、难选难留问题。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仍比较薄弱。
乡镇党委履行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够有力。村级党组织统筹全局能力不强,个别村队驻村支部力量统筹不够,安排工作不够合理科学,不能充分调动农村支部工作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个别村干部自身能力不强,无法应对当前复杂工作形势需要,不由自主的产生依赖思想,过度依赖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开展工作,村“两委”作用发挥不够。
一些地方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于集体土地发包,增收途径单一,容易受限于集体土地和承包价格,“短腿”现象明显;个别村“两委”班子成员致富能力不足,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对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意愿不强,求稳怕乱;个别村党组织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群众家庭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其根本属性。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化政治功能,要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放在首位。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新疆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主线,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进万家”活动,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四个服从”,通过坚强的政治性、落实性、执行力来坚决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同时以铁的纪律来维护、实现党中央的治疆方略在农村落地生根。继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根据要求创造性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严肃反分裂斗争,持续开展发声亮剑活动,巩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加强政治意识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历史观,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的新定位、新要求。①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镰刀石。”②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话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打赢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对新疆而言,这个试金石和磨刀石,就是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完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历史任务。新疆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主责”和“主业”相统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为维护社会稳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集聚广泛力量,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认真落实责任制。责任就是使命,使命重于泰山。各级党委(党组)要明责知责、履责尽责,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新疆总目标的高度,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使命,作为践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党委(党组)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坚持从严务实,真抓实干,坚决杜绝形式主义、政策棚架。切实减轻乡村工作负担,规范各类检查考核。
2.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严肃选人用人政治标准。通过考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内招生、留疆战士等多种途径,全面优化基层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民族结构,同时保持干部队伍的稳定。着眼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选最优最强干部,始终把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标准,始终坚持“20字好干部”和少数民族地区“三个特别”要求,突出在复杂环境和反分裂斗争一线培养、考验、选拔干部,切实选配出政治立场坚定、宗旨意识牢固、群众观念深厚、作风务实担当的干部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略者汰,完善不称职、不胜任、不作为干部调整机制,加大对不胜任现职干部处理和“能上能下”力度。
3.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健全激励考核机制。一要把基层干部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二要健全关心关爱机制和激励奖励机制,自2016年以来,全疆进入“反分裂、反极端、反暴力”的重大攻坚期,干部队伍尤其是基层干部工作任务量和压力与日俱增,结合机构改革和岗位空缺情况,提拔和重用一批干部,不断优化干部结构,盘活干部资源,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热情,为聚焦总目标、落实总目标、实现总目标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敢于担当、踏实肯干的干部队伍。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最基础的是要健全完善打基础、起作用的制度。制度建设,包括健全完善与规范执行两个方面,就目前而言,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要依靠制度解决抓基层党建工作不严格不规范问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党员评议、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等基本制度,从严肃纪律入手,强化党组织和党员严格执行制度的意识;依靠制度解决好村级管理监督不规范问题;依靠制度解决党员干部作用发挥不到位问题;规范村级组织“星级化”创建,以此统领村级各项事务,村“两委”班子成员逐一对应分工,确定岗位职责,建立责任清单,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加大对制度贯彻执行的监督检查,不能使制度成为“稻草人”。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根本是要有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要关心基层、支持基层、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各类资源配置向基层基础倾斜,要保障办事有经费;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部门单位帮扶、对口援疆支持、集体经济自给等为补充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在增强村级组织“造血”能力上下功夫,积极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持续加大对村阵地建设的投入,增强对党员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