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田 丁卓霖 宋绍智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
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和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国家在发展中的责任,即在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利用财政税收、金融调控、社会保障的政策手段,鼓励和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推进业态融合和产品融合,推进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实现统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管理,文化旅游共生、主客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持续火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并推动多方面产业发展。
例如,其推动的夜游经济效益可观、潜力巨大,受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重视,投资意愿加强,相关投入呈现快速增长。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夜游经济行业市场发展模式调研研究报告》显示,近年美国居民已有1/3的时间、1/3的收入、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而其中60%以上的休闲活动在夜间。在国内,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在夜间实现,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一个常住及流动人口300万的城市,假设每天10%的人进行夜游消费,假设人均消费30元,每晚就有一个900万元的大市场,一年收入可达30亿元。
而在北京APEC、博鳌亚洲论坛、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国家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文博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及其他重大活动过程中,美好的夜景展示令人印象深刻。城市景观照明在国际性大型活动中的示范效应,引起各级政府关注,城市景观照明正在从中心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展开。在国家大力推动美丽中国战略以及大力建设特色小镇的背景下,景观照明对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夜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化与消费升级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于城市发展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城市景观照明工程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将当地文化通过灯光和舞台效果有效地向公众展示和传播,有助于塑造城市整体形象,提高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景观亮化市场规模不断提高,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景观亮化市场,预计2020年行业规模达到近1000亿元。特别是从2019年开始,各大城市的大型事件活动为景观照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催化剂。
文化旅游产业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消费需要决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开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
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前提下,我国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以拓展资本市场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方式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取得可喜进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各个文化旅游产业门类蓬勃发展,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增强文化旅游单位活力,对繁荣和规范文化旅游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开辟税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坚持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努力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壮大经营性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拓展文化旅游市场,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大力扶持传媒、印刷发行和照明等产业。
当前,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的主要形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为辅。一般说来,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主要是政府投资,大约占90%以上,有少量民营资本进入,占不到10%。政府和民营资本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形成和优化有很大拉动作用。
二是对媒体的投资项目以国有经济为主,部分民营资本进入,投资冲动很强。如有线网络、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制播分离)、广告分包,对报业、广播电视业的整合等。
三是对图书出版发行印装业的投资。在印刷装帧业,民营资本非常活跃,且已经形成规模。在图书发行行业,占绝大多数份额的还是国有新华书店,但民营资本进入势头很猛。
四是对旅游产业的投资仍然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一般是政府提供启动资金,给予政策扶助(国债项目、政府贴息等),引入开发商。民营资本投资热点多在旅游业和与旅游相关的行业。
综上,在国家许可范围内,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在投资核准、银行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从文化旅游产业经营和投融资方面分析,这两个领域的人才危机已经呈现出来。管理人员缺乏经济和管理常识,缺乏文化艺术的鉴赏修养和娱乐趋势的判断力,整体缺乏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旅游娱乐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本土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非常迫切。要针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培养文化旅游产业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强调系统性与深度的有机结合,紧贴行业前沿,以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为师资开展教育培训。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提供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中心环节,站在思想认识的新起点和发展实践的新台阶上,强化产业思维,坚持底线思维,把握产业趋势,遵循市场规律。
为此,要从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统筹机制、推动园区升级、健全投融资体系、培育消费市场、鼓励产品业态创新、壮大市场主体、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务实举措,加快健全现代产业体系,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顺应社会对文化需求呈现出的新发展趋势。如今,人们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更加自觉,更多关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需求不断增长。这就要求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文化和旅游精品。具体而言,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实现更加依赖于市场;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选择更具自主性;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安全旅游、文明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现代化,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文化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还应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参与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投融资的角度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个领域有需求,资本就向哪个领域流动。目前,社会资本已经有能力、有魄力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参与竞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必然趋势,将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进步,这正是市场在发挥引导和配置资源的作用。
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要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精准定位,融入发展战略之中。首先,国家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释放了一系列政策红利,为文旅发展提供了新空间,搭建了新平台;其次,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以及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的建设完善,依托京津成熟的旅游消费市场和周边游、生态游等庞大需求,河北文化旅游有望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第三极”;再次,京津两地科技、人才、资金优势明显,河北可以通过借力发展,进一步承接两地文化旅游开发运作方面的“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