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红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基础部,天津 300161)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1]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来自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拓创新、接续奋斗的精神结晶,是对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也是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动力。
关于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内涵的精神特质,主要的观点包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包括革故鼎新的超越精神、披荆斩棘的革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只争朝夕的追赶精神、敢闯敢试的攻坚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直面难题的担当精神等[2]。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丰富而又鲜活,包含着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等[3]。总体来看,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具有的精神特质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之中,成为新时代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分析这些精神特质的形成以及相互关系,可以看到,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重大命题,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探索中得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传承历史使命、担当历史责任的精神结晶。历史地来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进行到底的坚强信心以及顺应时势的坚毅态度,肩负民族的前途命运,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前进。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导致国家和社会内部活力不足,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1]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符合了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诉求。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不忘初心,传承历史使命的过程中铸就和激发起来的。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发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创造一个个“中国奇迹”,是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的精神底色。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重大成就,创造的“中国奇迹”,是伴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而发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下,发展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对外开放。十二大鲜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出了一系列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十五大又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下来,并把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正式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概念,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多项任务;十七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高度评价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等。
党的十八大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明确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按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新征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进程中的两次重大转折。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从先行先试到全国推广,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等等。改革一步步向纵深推进,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激流险滩,变革之深,成就瞩目。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1]这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出的政治宣言。不管国内环境条件怎样变化,也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始终是我们一以贯之、毫不动摇的基本国策。“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不断推动新时代改革继续前进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困局的伟大觉醒。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生产力水平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综合国力不高等现实困境给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带来严峻挑战。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需要催生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4]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那样:“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1]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发展,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在把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基础上形成和铸就的。如何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改革进程?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如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这些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思考、历史经验、历史启示都蕴含在其中,并内化为这种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艰巨、繁重的事业,四十年改革开放历史证明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进入新时代,我们只有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具有极强的现实感召力,表现在聚焦主题的时代担当、不畏艰险的使命意识以及破除积弊的革命精神。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在新时代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凝聚起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新时代,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依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执政智慧,带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深化改革工程极为宏大,需要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形成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5]7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出1600 多项改革方案,改革范围越来越广,领域越来越宽、力度也越来越大。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体现着我们党迎接改革攻坚“大考”的时代担当,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5]74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贯穿始终的问题导向、不畏艰险将改革不断推向前进的使命意识,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精神特质之一。
当前,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艰巨性、复杂性、风险性凸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以及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问题耦合,体制机制遗留的老问题与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叠加,涉及广、牵涉多、难推进、难解决。总之,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如果利益关系协调不好、各种矛盾处理不好,会导致问题激化,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我国社会发展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利益调整的现实难题,既破又立,破立结合。一方面提出破字当头、勇于自我革命,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另一方面,又要着力建立新的格局,统筹各方面各层次利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必须不畏艰险,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将改革进行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这场革命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改革开放四十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利益固化凸显,传统体制机制形成路径依赖,造成一些治理障碍、政策阻碍。能不能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能不能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逐步形成合理的发展格局和利益结构,是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重大难题,决定着全面深化改革能否继续深入推进。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有迎难而上、破除积弊的勇气,更需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智慧,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有三个“不能变”,即“最为关键的是,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6]。
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表明,破除积弊、解决矛盾的过程构成了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力,创造出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5]74。改革进程中的矛盾问题必须在改革发展中加以解决。矛盾问题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破除积弊、变革创新精神是改革开放的内在精神要求。
“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历程体现着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性的价值追求”[1]。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旨归。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蕴含着深刻的民本观,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讲话中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7]103
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新时代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涵盖的面相对更为宽泛,不仅有量的拓展,而且有质的提升,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上升。“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成为满足人民的根本要求,实现人民愿望之需的制约性问题。对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判断,紧紧围绕人民群众需求,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改革开放的价值旨归。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是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历史必然、现实使然,也是价值应然。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开放的真正英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极响应、大胆探索、自觉行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等等,改革进程中的新生事物、实践经验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是人民群众大胆创新、聚力实干等精神的写照。
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等等,必须“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难度加大,更需要下功夫凝聚共识,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就要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弘扬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碰硬的改革精神,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面临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形成和传承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质。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中提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9]。伟大的民族精神,来源于人民。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实的底气、最强大的动力。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打破习惯偏见的思想束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独立自主、变革图强精神等大大加强。这些精神素质既使得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凝聚了人民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人民的接续奋斗。
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宝贵成就。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就是一方面要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巨大成就内涵的独特精神价值,增强自豪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定改革信心,迎难而上、夺取胜利。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格外珍惜、大力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使其成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明精神导向,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