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中党的政治建设:逻辑、挑战与维度

2019-01-26 06:10张雅勤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政治

张雅勤

(武汉科技大学 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50。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是新时代党领导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独特政治功能的本质体现,也是党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涌现的多重压力与多元挑战所作出的时代回应。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政治建设之契合逻辑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重大举措。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国家治理现代进程正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与创新正日益凸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关键期,党的政治建设逐步被提到更加显著的位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做政治上的明白人”[2],提出“讲政治是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增强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3]。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等论断,形成了新时代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党的建设新布局。

表面上看,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政治建设分属于不同领域,前者强调国家建设的调适与发展,后者侧重于党内建设的强化与创新。事实上,中国政治的根本逻辑与发展规律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政治建设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与互动机理:中国共产党不仅本身就是承担国家治理任务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更是引领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也为党的政治建设提出更多建设要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进一步强调党的政治建设,这是由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逻辑所决定的,也体现了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治理之间的逻辑契合与有机互动。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政治建设重要性日益凸显

1.在价值导向上,党的政治建设保障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方向

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如何不复制西方模式,如何基于国情开辟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这显然首先是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主要组织者和发起者”[4]36,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国家建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领航者和掌舵者。因此,党必须要通过政治建设来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信仰、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明确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才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指引正确而明晰的政治方向。

2.在行为取向上,党的政治建设营造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态环境

习近平曾告诫全党同志:“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5]80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如果不通过政治建设约束党员行为,提升党性,不仅现代化改革难以为继,还会将党和国家的事业带上改旗易帜的不归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一批高级干部,正是因为丧失了理想信念,动摇了政治立场,进而导致政治上腐朽、道德上堕落、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也正鉴于此,我们党明确将政治建设置于党的建设体系中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重点强调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约束党员行为,提升党性,其重要目的就是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3.从能力提升上,党的政治建设优化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效能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其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能与质量。从宏观上看,提升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必须强化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6],如果中央失去权威,任凭地方组织甚至个人自行其是、自立山头,党就会失去凝聚力,整个国家也会变成“一盘散沙”。只有通过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领导,党才能在“大国治理、长期执政”的环境下真正提升治国理政能力。从微观而言,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政治建设,才能为党员干部增强政治领导、不断改革创新、谋划科学发展、做实群众工作、有效驾驭风险等执政能力提供政治动力,强化政治责任与政治担当。

(二)党的政治建设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在新时代条件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赋予了党的政治建设新的内涵要义,使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更多更艰巨的社会使命和政治责任。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已经超出了党的自身建设的界线,已然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更成为促进治理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推手。

1.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蕴赋予党的政治建设新的内涵要义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内涵上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在中国的语境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执政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通过动员、组织、监管、服务、合作等职能形成一套合法、有序、完整、高效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的动态发展过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转型规律以及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领导多元治理主体有效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的创新和升级。显然,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执政能力”已经实现了向“治国理政能力”的话语转换,[7]党的政治建设已经超越了狭义的党的自身建设的意蕴,而是成为在新时代下,党领导国家治理多元主体迎接时代挑战、应对社会矛盾、满足人民需求、科学治国理政的政治指引和价值保障。

2.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规定党的政治建设新的使命担当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旨在实现政党、国家、社会等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整合与创新,促进社会公平、高效、有序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党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力量,如何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政治领导、关系协调、利益统筹,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目标导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新时代政权与治理关系的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全球治理对中国方案的需要等都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围绕治理环境、治理决策、治理方式、治理行动等方面,党的政治建设的职责功能要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相衔接,发挥出党的政治领导功能优势,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同时,调适自身执政方式和提高自身执政能力。

二、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挑战

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治理模式的创新和社会发展的转型,为政党建设提供一个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其政治担当和治国理政能力构成了挑战。相对于传统国家管理模式而言,现代国家治理凸显多元性、法治化、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必然呼唤并塑造着党治国理政的新实践样态,也对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政治建设构成了多重压力。

(一)治理多元性削弱着政治共识

多元化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首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多重化、治理手段多样化,治理目标多维化三个方面。首先,作为对传统国家治理“单中心”的理念超越,现代治理支持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治理过程以弥补政府垄断治理中的不足,从而形成了国家——政府——社会的多重治理主体;其次,现代治理不仅仅依赖于政府权威,更倾向于法律、经济、行政、道德、协商、合作等多重治理方式的结合与运用;最后,现代治理的目标是在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兼顾起各种参与主体的利益与诉求,追求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利益整合。在这种多元性环境下,由于各个不同个体、群体的价值导向和利益诉求存在多样性,很可能导致社会价值多元化甚至价值冲突问题。这种问题在政治学中被形象地表述为“诸神之争”。

“根本价值间的冲突,无论是个人的还是政治的,不只意味着一种麻烦或沮丧,而是一种悲剧。……我们无可避免地要承受或实施某种伤害”[8]78。“诸神之争”不仅会严重影响社会制度的有效构建和社会积存问题的解决,而且更为严重的影响是,民众对执政党、乃至党内成员对党组织的政治认同将很可能因价值分歧被削弱。在社会价值多元且政治共识弱化的氛围下,如果党员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就很容易被多元化的政治文化所影响,进而产生政治理想动摇、政治信念滑坡、政治意识削弱等现象。当前,党内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四风”顽疾难治的问题,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的现象,“四个意识”不强等问题,显然与社会的多元化特征密切相关。可见,现代治理中的多元性具有弱化政治共识的潜在可能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着政党认同,从而对党的政治建设形成压力。

(二)治理法治化考验着政党自律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9]68,法治不仅是“国家治理”区别于“国家统治”的重要标识,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方略。从静态上讲,国家治理法治化表现为“国家治理体系法制化”,即在政党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建立起系统、完备、规范、定型的法律体系并适时更新;从动态上看,国家治理法治化主要指国家治理中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生态活动等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之下进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法制观念不强,国家法制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现代国家治理的法治化特征对党的自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是思想自律的考验。现代国家治理的法治化特征首先要求党无论在治国理政还是自身建设上,都应该彻底根除“人大于法”的人治观念,坚决摒弃“人治比法治更有效”的片面思想,根本扭转“运动式治理”的传统思维。另一方面是行动自律的考验。在治理法治化要求下,党无疑要进一步严格自律,规范执政,依法治党,才能正确引领和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然而,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不强,“有的地方和部门对维护党的政治纪律重视不够,个别的甚至对中央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有的党员干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10]25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无疑是与国家治理法治化要求格格不入的,是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需要通过政党自律来坚决革除的。

(三)治理复杂性挑战着政治担当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期,隐藏在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都显现出复杂性特征。从现实来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许多悖论现象:物质日益充裕,精神却显得匮乏;国家整体运行很稳定,社会群体事件却频发;生活富裕了,人民幸福指数却不高;经济繁荣了,群众的埋怨却增多了;GDP上去了,官场风气却出问题了;城乡面貌变样了,生态环境却破坏了;社会进步了,公正公平却减弱了,……当代中国社会很多困惑来自这些悖论现象,这些现象无疑对党的职责履践和责任担当构成了深刻的挑战。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的答问中说:“我会见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时,他们感慨说,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怎么治理呢?的确,中国有13亿人口,治理不易,光是把情况了解清楚就不容易”,“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社会的日常运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执政党的建设管理,都有大量工作要做”,他表示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11]409-410可见,只有切实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中国共产党打造成一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永葆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有效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思想观念保障、坚强的组织结构保障、强大的治理能力保障和有效的制度供给保障。

(四)治理不确定性磨砺着执政能力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空前加剧。也正是社会的高复杂性和高不确定性,把整个社会置于“风险社会”的状态之中。[12]6从中国当前的治理现实来看,无论是在国际层面参与全球治理,还是国内层面实施国家治理与政党治理,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都愈发凸显。仅从国内来看,这种不确定性就至少体现为三个方面:在经济上,由于原有的经济关系、经济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要素也得到不断调整,社会出现经济活动收益与预期的反差加大和人们经济收入的不稳定性;在政治上,尽管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平稳运转,但是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开始弱化,使得各种各样新出现的社会问题难以在原有的视界内无法被发现,以至于错失了问题最佳解决时机而演化成危机事件;在人的行为上,人们普遍处于一种缺乏安全感和躁动不安的状态之中,容易引发焦虑情绪、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范。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因不确定性引发的问题甚至危机,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有责任也有义务来扮演起秩序的维护者、矛盾的协调者、冲突的仲裁者的重要角色,有效协调各种利益诉求,通过安排社会资源、处理政治关系、协调社会利益,来有效应对一系列矛盾问题、甚至危机。在推进国家治理转型和继续深化改革中,我们党必须考察并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状况,切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本领和治国理政能力,科学制定党的战略部署和政治任务。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下党的政治建设的构建维度

十九大报告将党的政治建设列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其统领地位,同时详细阐释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坚决维护党的统一领导、坚定政治立场、贯彻政治路线、严明政治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弘扬政治文化、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提高政治能力、强化政治担当,等等。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正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深刻审视治理转型给党的政治建设带来的考验与挑战,从理论、价值、实践、制度等维度来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找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中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点、着力点。

(一)政治建设的理论之维: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导向相一致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也非常重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他说:“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13]。同样,党的政治建设首先需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够为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提供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和观念指引。

党的政治建设首先要凸显问题导向。问题是第一信号。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与问题多发的并行期,必然会遭遇到很多无法预料且难以向他国借鉴经验的问题。所以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创新不能仅仅局限在党的常规建设与发展的视野中,要充分考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条件下所遇到的新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与节奏。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民导向。“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4]45,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创新也必须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将“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放心不放心”作为衡量各级党组织政治建设效果的根本尺度。总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与中国国家现代化治理规律紧密结合,才能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奠定基本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二)政治建设的价值之维:坚持推进发展与凝聚共识相统一

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国家治理”并不等同于西方意义上的“治理”,而表达的是中国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和治理形态(现代管理)相统一的诉求。当前,社会转型引发了社会阶层变动、社会利益分化、社会诉求多元、社会关系多维等现象,无疑对传统的国家及其政党权威构成了不同程度的挑战。面对这种复杂多元的治理现实局面,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仍然要以发展为导向,加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绝不能因价值问题而“因噎废食”地否定改革、停止改革,另一方面也要正视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消极效应,在治国理政中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意识形态引领功能和思想动员功能。

在党的政治建设范畴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弘扬正确价值观、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政党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统一、稳定并被其成员自觉接受和践行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15]政治文化是党的政治建设和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正如习近平强调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6],对于整个国家治理而言,它还具备价值凝聚、文化引导、政治生态改造等功能。因此,需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遵循政治文化建设一般规律,依托基层党组织、面向全体党员,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带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拓展更大范围的文化认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锻造坚实的共识基础。

(三)政治建设的实践之维:坚持国家治理与政党执政相促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仅是理念创新和制度发展,更是一个付之于实践的过程,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治理行动之上。就一般意义而言,政党执政与国家治理分属不同领域,但是从中国当前的现实国情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力量,政党执政成为国家治理的前端环节且寓于国家治理之中,使得政党—国家—社会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权力运作链条。在这一运作链条下,国家治理与政党执政形成了共融共促的关系,这给党的治国理政水平与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给党的政治建设赋予了新使命。

首先,坚持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统一领导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14]62中国共产党要有效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变革中的重大挑战、重大阻力,就必须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去完成现代化使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确保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该切实落实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党政机构改革之中,深刻表现在国家机关的体制运行、行政执行和政策制定之中,在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强化党的政治领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

其次,强化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担当。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我们党的政治担当首先体现在不畏惧、不回避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棘手问题,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敢于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坚决清除妨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强烈的政治担当体现在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要清醒认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时刻谨记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

最后,提升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执政能力。一是通过政治建设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首先注重广大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提升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才能够勇于担当、敢于改革、善于创新。二是重点加强政治骨干队伍政治建设。习近平强调,“从严管理的要求能不能落到实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非常重要。”[17]351可见,在党的政治建设中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些“关键少数”,塑造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接受党内政治生活锻炼,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模范作用和表率效应。同时,还要建立起一套公平精准的容错纠错机制,精准规范免责减责的情形与裁量空间,为能干事、想干事的领导干部提供必要的激励空间。

(四)政治建设的规范之维:坚持纪律管党与依法治国相辉映

尽管党的政治建设着重强调的是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政治立场、政治意识等抽象问题,但是如果缺少具体制度、纪律、规矩的支撑和定型作用,政治建设的效果必然会差强人意。“失去了制度规范,执政党的组织整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连组织自身的稳定性都难以保证。”[18]268同时,现代国家治理的法治化特征更是要求将党的政治建设的各项制度纪律与依法治国相结合,通过二者的共融共促,推进国家治理在合理、有序、规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快速前进。

一方面,统筹协调党内制度纪律与国家法律体系的关系。全面依法治国,既要构建完备的国家法律规范体系来治国理政,又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来管党治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政治建设首先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而同时也要把党规党纪放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进行设计,建立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立法沟通机制,坚持党章修改与宪法修订相协调,使宪法原则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目标任务等保持一致,使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相互协调、有机衔接。

另一方面,以严明党的纪律严守党的规矩强化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领导。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发挥法治对国家治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保障作用的必然逻辑。习近平同志强调,“讲政治、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首要位置”[19]。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领导者、推进者和执行者,只有在思想上严明党的纪律、严守党的规矩,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担负起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责任,才能够在行动上切实落实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要求,从而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与依法治国相悖的现象。

猜你喜欢
现代化国家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