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辉
(太仓市浏河镇建设管理所,江苏 太仓 215400)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我国旅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间,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模式转型发展,度假旅游正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旅游产品。而短时间、近距离、高频率的城市近郊旅游成为当下旅游业的主要趋势之一,该类型更易于满足休闲时间有限而不能长距离出行的人群,短途旅游市场日益火爆。
太仓市浏河镇地处太仓市东部,长江入海口南岸。镇域东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上海宝山、嘉定接壤,西连太仓主城,北连太仓港城,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部位,距上海市区约40 km、上海虹桥机场35 km,距苏州市区约70 km,距太仓市区约15 km。浏河古镇凭借郑和文化和古镇底蕴,在浏河旅游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浏河镇休闲旅游日渐兴起。
1.1.1 水系景观
老浏河在浏河镇内长10.4 km,浏河古镇区和古街街区均沿老浏河发展形成。新浏河西起石桥村金家宅,东至东海村入长江,横贯太仓境内。新浏河在浏河镇境内长6.8 km,河面宽120 m,河口段展宽至200 m,与长江入海口在度假区共同形成“江(长江)、海(东海)、河(浏河)”汇聚的独特自然景观风貌。
1.1.2 特色农产品
著名的水鲜除了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之外,中华绒毛蟹(大闸蟹) 品质也不亚于阳澄湖。著名的海鲜包括对虾,梭子蟹;河鲜包括白虾、河蚌、蛏子等。因此,复合型的美食体验是度假区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相对于周边地区独特吸引力的所在。
为扩大浏河美食的影响,凸显浏河城市特色,自2009年起,浏河镇已连续举办8届“中国·太仓江海河三鲜美食节”。通过将浏河镇的美食文化与江海湖三鲜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打造“江海河三鲜美食之乡”。
1.2.1 历史文化资源
浏河镇历史悠久,镇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拥有太仓市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妃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包括明清老街、浏河新闸桥、朱氏老宅、吴健雄墓园和戚继光阅兵台等。重要历史建筑包括明德楼、紫薇阁和梅花草堂。古镇区重要的历史景点包括老浮桥、海塘第一碑等。
1.2.2 非物质文化资源
“郑和文化”是浏河镇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产和旅游资源。目前以“郑和起锚地”为主要文化主题,举办有“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自2003年起,至今已经连续举办10届。2013年,超过2 000位郑和研究专家学者和海内外嘉宾与会。市内建有郑和公园占地120 hm2,供游人参观,体验郑和航海的历史壮举。浏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如表1所示。
表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浏河自古为诗话之乡,人文荟萃、文化气息浓郁。明后期杂剧名家王衡作《没奈何》《再生缘》等名剧,誉满江南,其子王时敏及玄孙王原祁二人也都是闻名朝野的大画家,是开创娄东画派的宗师。同时,浏河也是江南丝竹的发源地。浏河的丝竹演奏以“花、活、细、轻”为特色,清新悠扬,欢快流畅,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近年浏河积极整理整理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涵盖民俗、歌舞、美食等方面。
1.2.3 大型游乐设施
童世界文旅项目于2017年5月开始建设,一期“童”主题乐园将于2019年开幕营业。童世界是专为3~15 岁少年儿童打造的全室内、全天候、全季节世界童话神话主题公园。建成后将充分提升太仓旅游服务水平,成为浏河乃至苏州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1.3.1 旅游资源类型
全国旅游资源共划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浏河涉及5大主类、13个亚类、18个基本类型,占全国基本类型的11.6%。其中建筑设施与人文活动所占数量最多。因此浏河旅游资源更多体现城市型旅游的特点。
1.3.2 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为实现对旅游区资源的分类保护,高效的组织游览线路,采用旅游规划规范中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层次,将资源评价分为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度、规模丰度及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和使用范围、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等8个评价因子,总分以100分计。评出总分在90分以上者为五级旅游资源,75~89分为四级旅游资源,60~74分为三级旅游资源,45~59分为二级景点,30~44分为一级旅游资源。其中,五级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为“普通级旅游资源”。浏河旅游资源等级评价表如表2所示。
目前浏河旅游发展呈现城市型旅游目的地的主要特点,大型旅游景区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共同构成浏河旅游优质资源的主体。但是存在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的相对缺乏、特点不足以及开发相对滞后等问题,难以对浏河旅游核心资源提供有效支撑和扩展。
表2 旅游资源等级评价表
全域旅游更加注重资源要素的统筹调配,更加注重产业的融合发展,破除了所谓“景区”与“非景区”的界限,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界限,做到了景区内外的一体化,实现了产业的相加相融、相融相盛。全域旅游不是简单的景区全覆盖,而是以旅游业为龙头,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资源进行优化提升,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产业的融合发展、社会的共建共享。
2.1.1 全地域
转变旅游产品开发思路,旅游产品体系规划由景区向整个镇域空间扩散。同时整合区域交通体系,以自驾道、慢行道、运动道等道路系统进行串联,结合大尺度景观、服务节点、旅游产品,通过一些新的游览活动和行程组织,构建了非景区化的全域空间网络新结构。
2.1.2 全产业
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产业或业态,拓展旅游产品和市场,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方向,同时也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结合浏河目前产业发展态势,主要可以与相关产业相结合产生化学作用。“旅游+农业”:推动采摘、乡村民宿的发展;“旅游+工业”:提升现有服装工厂店的服务水平;“旅游+文化”:开展艺术节、音乐节吸引人气;“旅游+体育”:吸引电子竞技战队入住浏河;“旅游+医疗”:随着上海九院这一整容整形优势资源的入住浏河,浏河可积极发展美容整形旅游具有;“旅游+养老”:浏河优良的环境质量对上海近郊的老人是极大的吸引力。
2.1.3 全时间
全时间包括两个概念:一是包含四季,二是涵盖1天全部时间。它是一种时间上的整合,即根据某一段时间内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主题整合,进而形成新的业态和产品。它强化夜间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推动全日夜的旅游消费。按季节组织旅游产品和线路,真正做到无淡季旅游。
2.1.4 全社会
关注旅游业反哺本地发展。积极保护本地社会结构和文化脉络,推动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的本地化,帮助本地居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中。
拥抱互联网时代,建设高标准的网络设施覆盖全镇。提升网络服务标准,做到100 m到户。部分重要旅游设施做到1 000 m到桌面。加强互联网应用与旅游管理和服务支持中。催生旅游大数据获取与分析、移动互联网+旅游、定制旅游或私人顾问、旅游O2O等新领域以及形式。同时也为政府和旅游企业提供管理和产品改良依据。
总之,以浏河镇为例的全域旅游视角的城市近郊型休闲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的研究,为近郊型城镇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太仓市旅游资源的新发展,突显其发展优势,彰显个性化旅游特征、寻求旅游发展助推力、延伸发展周期、实现全域旅游发展,为太仓市旅游开发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