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边界争端形势新动向及前景展望

2019-01-25 06:16:48王会鹏
新疆社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边界问题划界中亚国家

王会鹏

内容提要:2016年以来,中亚地区边界争端解决取得显著进展。争端当事国政策调整、地区安全威胁加剧、上合组织的“建设性介入”,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基于边界问题的复杂性和历史教训,既有成果存在反复的可能,需要予以重视和防范。文章认为未来各方应以本轮边界争端解决为契机,努力培育政治互信;从双边、多边和领导人等各层面着手,有效巩固划界成果,及时推进遗留问题解决,全面化解边界争端对地区局势和国家关系的影响,促进中亚整体安全形势不断向好发展。

自中亚各国独立以来,边界问题一直是中亚国家间关系发展的重大障碍。近两年,一些新变化、新动向的出现和发展为中亚各国边界问题解决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本文主要分析2016年以来中亚边界争端形势出现的新动向及其未来发展前景。

一、中亚边界争端形势的新动向

(一)乌吉边界

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线总长约1 378千米,“有70多处有争议地段”[注]孙力主编:《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84页。。多年来,两国边界冲突不断。仅2014~2015年,两国间发生的边境事件就分别有5起和10起。[注]曲鸿渤:《吉尔吉斯斯坦近年边境安全形势及其影响》,《俄罗斯学刊》2016年第2期。2016年3月18日,乌兹别克斯坦数十名军人与战车进入两国存在争议的阿拉布卡地区,引发吉尔吉斯斯坦的强烈反应,吉方提出严正抗议并派出武装力量在边界地区形成对峙,两国边界全线关闭,形成近年来两国间最严重的一次边界危机。2016年下半年,随着米尔济约耶夫接任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两国边界紧张局势峰回路转。自2016年底开始,乌吉两国派出高级代表每月定期会晤,商讨划界问题。2017年9月,乌吉两国签署边界条约,对近90%的边境线完成了勘定;10月,两国共同发表《关于加强两国互信、睦邻友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双边关系发展达到新高度。截至2018年9月,双方共举行了17次会谈,就边界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二)乌塔边界

“乌塔两国因边界领土争议所引发的问题与冲突,在中亚地区最为复杂和严重。”[注]焦一强:《“继承”还是“决裂”?——“后卡里莫夫时代”乌兹别克斯坦外交政策调整》,《俄罗斯研究》2017年第3期。两国边界总长约1 304千米,双方自2002年开启划界进程,但进展缓慢;到2009年两国对80%的边界划分达成共识,但仍有诸多重、难点区域悬而未决。2012年9月,双方两度爆发边界武装冲突,引发边界局势高度紧张。此外,乌方数年前在边界地区布设的大量地雷至今仍未清除,一直是两国间边境维安的巨大压力。虽然两国矛盾和摩擦时有发生,但是边界谈判不断取得进展。“截至2017年,塔乌两国边界的90%已经划定。”[注]李建荣、韩隽:《中亚地区安全新态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互动与前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2018年3月,乌总统米尔济约耶夫访塔,两国签署《关于乌塔边界部分区段的条约》和《加强睦邻友好联合声明》,塔总统拉赫蒙更是表示两国已解决“所有悬而未决问题”;4月,乌塔两国共同成立边界雷区联合排雷小组,并于5月中旬开启排雷活动,活动计划于2019年底前全部完成。

(三)吉塔边界

吉塔边界总长约972千米。“两国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是边界划定。”[注]赵会荣:《中亚国家发展历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91页。2016年初,双方尚有396千米边界存在争议,其中绝大部分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近年来,吉塔边界成为中亚各国边界中冲突频次和烈度最高的区域。仅2014~2015年,吉塔两国边境就发生43起冲突事件,[注]曲鸿渤:《吉尔吉斯斯坦近年边境安全形势及其影响》。其中较为严重的有:2014年1月,在吉方巴特肯州边境地带爆发严重冲突,两国边境口岸全部关闭;5月,两国发生边民冲突,参与人数达2 000人,大量人员受伤;7月,两国边防军发生交火,造成吉方一人受伤,塔方一人死亡、多人受伤;2015年7月,双方在边境科乔库仑地区再次发生武装交火,互有人员伤亡。早在1997年上海五国就边界问题进行磋商之际,吉塔两国就开启了边界谈判,但进展缓慢;到2016年1月,两国对520千米的边境线争议部分陆续达成一致,但仍有约70个争议地区未能达成共识。2016年12月,两国共就56个边境地区达成了一致,并对此前14个争议地区进行了实地勘察;[注]孙力主编:《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7)》,第327页。2018年2月,吉总统热恩别科夫对塔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均表示,要继续在两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框架下对剩余边界进行勘定和划分。

(四)其他边界

相较乌吉塔三国,哈乌土三国之间的划界工作绝大部分已经完成,存在争议的部分在近年来解决进程也明显加快。哈乌边界方面,2006年,“哈乌两国仅剩咸海海底以及复活岛的边界尚未划定”[注]李进峰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4页。。2017年11月,哈乌土三国签署三国边界交界点协议,标志着三国的边界划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乌土边界方面,2017年3月,乌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上任后首次出访便选择了土库曼斯坦,访问期间与土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就边界问题达成重要共识,两国正式启动边界谈判,成立双方政府间联合勘界划界工作委员会,并于同年5月正式运行。在吉哈边界方面,2017年12月,吉新任总统热恩别科夫访哈,双方签署边界协定,实现了两国边界问题的全面解决。2018年3月15日,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中亚国家首脑峰会上表示,哈国已完成与所有中亚国家之间的边界划分。在里海方向,2018年8月12日,沿岸5国共同签订《里海法律地位公约》,消除了围绕里海划界与开发的诸多争议问题。[注]《五国签署〈里海法律地位公约〉》,《人民日报》2018年8月14日第21版。

二、中亚边界争端形势变化的原因

(一)争端当事国外交政策调整

作为唯一与中亚所有成员都接壤、也是边界问题最突出的当事国,乌兹别克斯坦对外政策的调整显著影响着中亚边界局势的走向。2016年9月,米尔济约耶夫就任乌代总统伊始,就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展现出务实灵活的态度,他明确指出“乌兹别克斯坦外交的主要优先方向是事关国家利益的中亚地区”。正式就任总统后,米尔济约耶夫开启了与周边邻国的边界谈判。2017年2月,乌兹别克斯坦发布了《2017~2021国家发展战略》,再次明确了中亚在乌整体外交中的优先地位。“乌所展示的自我克制和积极合作姿态,有助于各国形成一种通过协商或谈判解决领土争议的氛围。”[注]周明:《乌兹别克斯坦新政府与中亚地区一体化》,《俄罗斯研究》2018年第3期。米尔济约耶夫推动边界问题解决的努力得到了邻国的积极回应,中亚各国双边间的多轮边界谈判相继开启,乌兹别克斯坦的周边“领土外交”带动了中亚国家间边界问题的整体向好发展。2017年10月,热恩别科夫当选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外交上“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成为热恩别科夫执政的主要特征”[注]王郦久:《热恩别科夫:吉尔吉斯斯坦新总统》,《世界知识》2017年第21期。。

(二)地区安全威胁的加剧

自2014年以来,中亚地区域内域外安全形势明显趋于紧张。“ISIS”极端势力和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持续加大对中亚的渗透,中亚本土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也呈现抬头蔓延之势,加之毒品贩运、武器走私等一系列安全问题的叠加,中亚各国的边境防控和维安压力空前。对于一向敏感脆弱的中亚国家间关系而言,“领土争端是双边合作的重要障碍,即使双边合作与争议领土无关,达成合作也要面临相对正常情况而言更大的阻力”[注]董柞壮:《时机选择、军力对比与领土争端升级》,《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1期。。

长期以来,由于划界争议存在和边界争端频发,即便是中亚军事实力最强的乌兹别克斯坦,“由于在边境问题上与周边国家矛盾重重,导致边境冲突时有发生,使乌兹别克斯坦必须分散本就有限的国力来解决边界问题”[注]艾丽菲热·艾斯卡尔:《2016年乌兹别克斯坦总体形势评述》,《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吉尔吉斯斯坦“边防军只有6 800人”[注]曲鸿渤:《吉尔吉斯斯坦近年边境安全形势及其影响》。,边境防卫力量极其薄弱;“塔吉克斯坦全国武装力量约2万人”[注]李琪:《“冷战”与困境:乌兹别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关系走向》,《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年第1期。,既要应对北部费尔干纳盆地的边界纠纷,又要守卫南部与阿富汗长达1 344千米的边境线,仅2014年“塔阿边境武装冲突比2013年增加了一倍”[注]罗英杰:《中亚安全形势的变化及其影响》,《国际安全研究》2016年第2期。;土库曼斯坦与阿富汗也有漫长的边境线,2015年7月以来,塔利班武装对土阿边界的大部分阿富汗地区实现了实际控制,严重威胁到土库曼斯坦的边境安全。基于不断加剧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早解决边界问题、将有限的力量集中到共同面临的威胁上,成为中亚各国的共识。

(三)上合组织的“建设性介入”

中亚五国中,除了中立国土库曼斯坦,[注]1995年12月12日,第5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承认土库曼斯坦为永久中立国。其他四国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和创始国,解决成员国间边界问题是上合组织成立的重要初心,上合组织在这一进程中积累了一系列有效的做法和宝贵经验,逐步以“建设性介入”的方式增强在中亚地区的协调促和能力。所谓“建设性介入”,“即在尊重国际法准则的前提下,以积极参与的方式化解冲突和危机,避免事态的恶化,促进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注]赵华胜:《不干涉内政与建设性介入——吉尔吉斯斯坦动荡后对中国政策的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地区多边机制是‘建设性介入’最有利的途径,它是多国意愿的体现,影响也更大。”[注]赵华胜:《上海合作组织评析与展望》,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第131页。其达成的成果也更易于被当事国接受。

“建设性介入”对中亚边界争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构建亲和氛围和对话平台。上合组织有一系列的定期会晤机制,诸如元首峰会、总理峰会、安全执法等部门的定期会晤,为边界争端双方创造交流契机和对话平台。第二,完善组织功能设置,增强制度规制。根据上合组织宪章,成员国必须认同“上海精神”这一核心共识,并且要批准和遵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第三,积极提供地区公共产品,逐步促进成员国间矛盾化解。2016年4月,上合组织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上海五国”“信任协定”签署20周年,这既是对其初心的集体回溯,更是引导今天边界争端当事国和平解决争端的重要指向。

三、中亚边界争端形势变化的影响

(一)为中亚国家间关系持续改善提供机遇

苏联时期多数中亚加盟共和国之间并没有准确的边界线,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纷纷独立,邻国间划界问题被提上日程。作为新生的独立国家,中亚各国高度重视边界归属。在中亚不少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原因,不同民族往往交叉混居,争地、争水问题突出,由此常常引发跨境民族矛盾和冲突,使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亚国家间关系的第一因素(见表1)。

表1 影响中亚国家间关系的因素排序[注]周明:《影响中亚地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探析》,《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3期。

乌兹别克斯坦在卡里莫夫执政时期,与邻国、尤其是吉、塔两国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2016年以来,随着边界形势向好发展,中亚地区国家间增信释疑程度大幅提升,“中亚各国领导人互访成为2017年中亚国家关系中亮丽的风景线”[注]吴宏伟:《中亚形势新特点与新趋势》,《俄罗斯学刊》2018年第2期。。一年间,乌总统米尔济约耶夫访问了全部中亚四国,四国总统也先后回访乌兹别克斯坦。此外,中亚国家间还面临着由于水资源分配、跨界民族等问题带来的一系列困扰;边界问题的解决和对话互动基础的形成,为这些问题的化解提供了积极的启迪。随着影响双边关系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和提上解决日程,中亚国家间关系持续向好发展的动力和预期进一步增强。

(二)为上合组织团结发展固本拓新

20世纪90年代,在“上海五国”机制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的边界问题得以逐步解决。但多年来,上合组织在中亚的参与程度有限,地区对话机制和交流渠道欠缺、频发的边界危机长期困扰着中亚国家。2016年3月,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之间再次发生边界冲突,吉方一度声称拒绝参加将在当年6月举行的上合组织塔什干峰会,引发外界高度关注。尽管之后两国关系缓和,上合峰会如期举行,但这类事件不能不视为倒逼上合组织重新关注成员国间边界争端的重要警示。

中亚边界问题的缓和与解决对上合组织的积极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有助于维护上合组织的团结稳定,既显著改善了中亚成员国间的关系,又有效避免了其他成员国可能面临的选边站队局面。在上合组织发展面临重要拐点的关键时期,中亚边界问题解决无疑为成员国间增信释疑、凝心聚力创造了更多契机。其次,本轮边界问题解决进程,是对上合组织边界争端解决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充实和发展。中亚国家间边界争端的解决实践中蕴含的理念、方法等核心要素,作为“上合经验”的重要丰富与发展,巩固强化了其在新时期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使其在领土边界争端解决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最后,为新形势下上合组织内部的边界争端解决树立了典范。2017年6月上合组织首次扩员伊始,中印边界随即发生洞朗事件,引发外界对上合组织危机管控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广泛关注。同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中亚成员国间边界问题的解决为中印、印巴之间的边界问题处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创造利好

中亚在“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缘战略地位和地理区位优势,中亚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平台和示范区域,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都要穿越不同国家和区域。没有清晰的国家界线和稳定的地区局势作保障,“一带一路”建设难以顺利推进。如备受关注的连接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中吉乌铁路多年进展滞缓,就与因边界问题导致紧张的乌吉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

以边界形势向好发展为标志和带动,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出现重启迹象,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2017年2月,中断25年的乌塔两国间的空中航线恢复运营。作为穿越中亚的中国—中亚—西亚国际运输走廊建设标志性项目,中吉塔阿伊铁路推进工作有望于2018年取得重要进展。2017年8月,第5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在江苏连云港举办,“一带一路”主题受到中亚国家热切关注。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上合组织也获得了新的契机。2017年12月,中吉乌铁路三方谈判重启,并计划于2018年底前完成线路确定、项目审批和融资等一系列流程。中亚是上合组织合作发展的重点区域,边界问题的解决,为上合组织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的实施消除了共同障碍。2017年6月,习近平在阿斯塔纳峰会上就曾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可以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等区域合作倡议以及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等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发挥重要平台作用。”[注]《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6月10日第1版。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将借助上合组织已有的成熟稳定的平台与机制,实现在中亚地区更加便捷稳固地落地。

四、中亚边界形势的发展走向

(一)既有成果存在反复的可能

1.当事国政权更迭。领土边界问题从开启谈判到达成共识、从协议签署到国内批准,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当前,中亚国家间解决边界问题仍处于达成共识或签署协议阶段,距离各当事国正式批准条约尚需时日。这为既有成果的落实增添了变数,因为“领土边界问题涉及国家的切身利益和民族感情,其解决方式、过程和结果始终与一个国家国内政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注]张清敏:《中国解决陆地边界经验对解决海洋边界的启示》,《外交评论》2013年第4期。。

通常情况下,国家政权的正常更迭会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但中亚各国属于新独立国家,“国家政权的非正常更迭存在较高可能性,而且变化往往会突如其来,政权更迭极其迅速。”[注]赵华胜:《上海合作组织评析与展望》,第187页。2005年和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的两次政权更迭几乎都在一天内完成。“如果中亚国家发生非正常政权更迭,新政权出于现实需要和受外部势力影响,往往会有短期的政治行为,甚至发生政策调整或变化。”[注]赵华胜:《上海合作组织评析与展望》,第187页。边界谈判成果作为一届政府的重要外交成绩,在政权发生非正常更迭时能否继续得到落实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现象在中亚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2.历史教训之镜鉴。和平谈判解决领土边界问题,核心要义是互谅互让,最终达成的结果往往是在最初立场上相互妥协实现的。而在国内,在领土问题上的让步往往容易使决策者被扣以卖国、辱国等罪名,国内舆论压力很可能会滞缓当局的决策态度和进度,甚至会改变或者推翻之前达成的谈判成果。中亚国家与中国划界之后的国内舆论动向就是深刻佐证。如今回溯这段历史,对于研判中亚国家间边界问题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划界问题上,两国从1992年开始商议谈判,到2000年签署所有协议,2002年完成国内批准程序,历时10年,使两国边界问题得以全部解决并以法律形式得到规范。2002年秋天,时任吉国总统阿卡耶夫签署完中吉边界协定不久,国内反对派迅速将其定性为卖国辱国,并演化成为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发展至次年5月,“吉境内爆发一系列游行示威,从首都蔓延至其他城市。大批抗议者在国会门前聚集,反对国会通过中吉边界协定”[注]ICG Asia Report No.3,Central Asia:Boder Disputes and Conflict Potential,Osh/Brussels,April 4,2004.。

在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划界问题上,类似情况更加明显。双方从1992年开始划界谈判,1999年签署边界协定,2011年塔议会才批准《勘界协定书》,历经近20年。漫长的时间跨度与塔国内的政局和舆情变化密切相关,部分塔国舆论认为塔国蒙受“大辱”,退地给中国“违宪”,“塔国反对派宣扬说,这是塔吉克民族和国家的巨大耻辱,认为划界协议违宪”[注]侯艾君:《划界条约批准后的塔吉克斯坦对华舆论》,《学习时报》2011年2月28日。。虽然中吉、中塔边界协定最终得以落地生效,但此类事件对边界问题解决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当前,中亚多国反对派影响力依然不减,做好国内舆论宣传引导,避免外部势力介入,与反对派形成有效制衡至关重要。

(二)遗留问题潜藏激化风险

1.解决遗留边界问题面临难题。目前,中亚地区尚未解决的边界问题主要集中在乌吉、吉塔之间,绝大部分位于费尔干纳盆地。面积2.2万平方千米的费尔干纳盆地,居住着数十个民族,总人口超过一千万,是中亚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且长期恩怨纠葛不断,有“中亚地区火药桶”之称。“费尔干纳盆地是世界上飞地最多的地区之一,共有8块飞地,分属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个国家。”[注]张娜、吴良全:《费尔干纳盆地的飞地问题》,《世界民族》2013年第1期。乌吉两国争议地区主要有索赫、乔卡拉迦恰、塔什杰帕和沙西马尔丹四块飞地,其中,索赫面积最大,约有325平方千米。塔方有两块飞地位于吉方境内:沃鲁赫和凯拉加奇。[注]曲鸿渤:《吉尔吉斯斯坦近年边境安全形势及其影响》。这些飞地无疑成为滋生动荡的温床和外部势力干预的抓手。

当前,有两方面因素制约着中亚国家遗留边界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当事国对飞地和边界问题形成发展的历史认知差异明显,这是羁绊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这些边界和飞地问题形成于苏联时期,相关的划界文件及规定十分模糊。三国独立后,对其认识和解读难以达成共识,其深层次原因则是费尔干纳盆地重大的战略、经济、文化等综合价值。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该地区边界问题大多与民族宗教、水资源分配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复杂程度和解决难度极大。“边界涉及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的分配,各方都不愿意让步,协调解决的过程异常艰难。”[注]赵会荣:《中亚国家发展历程研究》,第198页。

2.矛盾升级的几种可能。尽管近年来中亚边界问题解决取得显著进展,地区整体形势发展向好,但遗留的边界问题依然存在升级激化的可能。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量:

第一,众多安全问题集聚,诱发边界局势升级。费尔干纳盆地局势向来难以平静,恐怖主义、毒品贩运、水资源纷争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交织并存,逐步体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极易引发争议边境地区双方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导致边界局势升级。以吉塔边境为例,近年来,由于两国边民在生产生活中经常发生矛盾纠纷,飞地“沃鲁赫”及其附近地区成为两国边境冲突的焦点。“2017年,吉塔间围绕着有争议边界不断发生冲突,冲突还扩散至两国民众之中,被吉尔吉斯斯坦官方称为两国关系的毒瘤。”[注]李建荣、韩隽:《中亚地区安全新态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互动与前景》。

第二,当事国局势出现动荡,转移国内矛盾。在国际关系史上,由于国内局势不稳而诉诸于激化与邻国的边界矛盾,进而达到转移国内矛盾焦点的案例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领土争端更容易制造危机感,也更易激发国内民众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更加有利于政府提高国内动员能力”[注]吴志成、迟永:《领土争端研究评析》,《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0期。。在政权更迭之外,中亚各国更多地呈现政局的不稳与动荡,“‘颜色革命’的风险仍不能彻底排除”[注]丁晓星:《中亚地区形势与“一带一路”合作》,《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12期。,国内局势的演变对中亚边界形势的影响不容忽视。

第三,外部因素介入,助推事态发展。中亚作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一直受到外部势力的重点关注和格外青睐。美俄等大国长期在中亚保有军事存在,对中亚局势进行积极干预。吉尔吉斯斯坦就是典型例证。“吉国自独立以来政局一直不稳,而这与美俄两国插手吉国内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注]贾丽红:《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的重要性及其当今局势对中国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同时,中亚各国间出于现实考虑,也多施行合纵连横等外交手段;加之宗教派系、跨境民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亚遗留边界问题受到的外部干扰将持续存在。

五、中亚边界问题的未来出路

随着划界共识达成、协议签署,推进谈判成果尽快落地至关重要,继续加快推进边界问题解决更势在必行。接下来,各方应以本轮边界争端解决为契机,努力培育亲和氛围、提升政治互信。

(一)双边层面是首要环节

“两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边界问题的解决进程,同时边界问题本身又反过来影响着国家关系的发展。”[注]史谢虹:《中吉边界问题的解决及其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1期。这就需要当事国双方相向而行,抓住国家间关系缓和与回暖的有利时机,尽快巩固落实已有划界成果。此外,妥善处理好与域外“关键国家”的关系至关重要。

遗留边界问题仍然是牵动双边关系的关键变量。2018年2月8日,因为吉方在边界争议区域一座浮桥的修建,塔方临时关闭了两国边境并增派军事力量封锁浮桥。这一事件折射出中亚边界问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在推进遗留问题解决进程中,各方首先要立足前期对话谈判机制,不断巩固提升双方互信水平,做好本国的舆情引导及各方势力平衡。其次,要管控好争议地区局势。这些区域大多是利害关系最突出、双方分歧最大的地带,稳定边界局势对于顺利解决问题意义重大。最后,务实灵活是解决复杂棘手领土边界问题的重要法宝,当事双方必须着眼两国关系长远,适时就边界问题作出明智决断。

(二)多边层面是重要平台

在中亚地区为数不多的多边机制中,作为以解决边界问题为初心的区域性组织,“由于上合组织关注的是全面的地区合作,更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安全问题的解决和防范危机的发生”[注]孙壮志:《中亚安全格局与多边机制的作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当前,要进一步发挥上合组织的“建设性介入”作用,积极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全面巩固划界成果。边界问题解决了,但如果边界地区依旧贫穷落后,围绕资源问题你争我夺的经济纷争一旦处理不当极易演变为政治冲突。

针对遗留边界问题,各方应继续强化上合组织劝谈促和、聚同化异的平台作用。将化解边界问题突显为上合组织的重要身份特质,及时总结凝练中亚边界争端解决的成功经验,为现存问题提供启迪和借鉴。1996~1997年,在“上海五国”框架下先后签署的“信任协定”与“裁军协定”至今仍为促进中国与中亚邻国间的边界矛盾化解、边防安全保障和边境繁荣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对上合组织来说,需要进一步调整合作的重点方向,主要解决中亚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借此提升地区影响力和内部的凝聚力”[注]孙壮志:《中亚安全形势及上合组织的重要作用》,《俄罗斯学刊》2018年第2期。。随着上合组织作用力的空前增强和中俄互信水平的大幅提升,可以考虑将“信任协定”与“裁军协定”扩充延伸到上合组织所有成员国之间,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上合组织”深入对接的背景下,引导中亚成员国将更多精力和关注点投向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逐步淡化边界议题在国计民生中的位次。

(三)领导人层面是关键点

国家领导人个人意志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中亚边界问题的解决进程,这是由中亚国家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结构决定的。“中亚国家在独立后都选择了威权政治体制,总统既是国家权力的核心、也是外交决策的核心。外交事务基本上都需要总统亲自决定和批准。”[注]赵会荣:《中亚国家发展历程研究》,第160页。本轮中亚边界争端解决的全面开启,正是源于米尔济约耶夫接任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以后奉行积极务实的外交方针和边界政策、与邻国元首建立了基本的友谊和个人关系,[注]卡里莫夫总统在世时,一贯对吉塔两国态度强硬。带动整个中亚地区边界争端的解决进程。

元首外交的顺利进行是中亚边界争端形势向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推进边界问题解决的最大助力。”[注]史谢虹:《中吉边界问题的解决及其影响》。随着米尔济约耶夫和热恩别科夫在各自国内执政基础的逐渐巩固,中亚各国、尤其是乌、吉、塔三国政局总体趋于平稳,这有利于领导人之间友谊的延续和共识的推进,有助于已有划界成果的及早落实。在应对遗留边界问题方面,由于涉及关键利益加之历史成因复杂,这就要求双方领导人必须有相向而行的意愿和共识,确保边界局势稳定;在出现重大边界危机时,领导人之间应保持畅通的外交联系,高层联络不一定意味着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却是管控局势的重要途径和象征,具有超乎一般外交机构作用的独特功能。

基于以上分析,近年来中亚边界争端形势呈现的积极变化是边界问题解决的良好开端,中亚多国进入了“领土外交”快车道,至今这一进程仍在继续,值得我们跟进观察和深入研究。当然也应看到,中亚国家间边界矛盾和问题根深蒂固,不少地段边界局势依然不时呈现出显著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一系列制约因素的作用影响持续存在。距离问题的最终解决可能仍将有一个较长过程,需要各方展现足够的耐心和智慧。

猜你喜欢
边界问题划界中亚国家
英属印度“科学边疆”扩张战略与中印边界问题东段的形成
一类弱非线性临界奇摄动积分边界问题
法国海域划界的立法、实践及挑战
有关知识产权保护边界问题浅析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яс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дает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шанс
中亚信息(2016年9期)2017-01-18 05:50:04
МЦПС "Хоргос" дает много возможностей для развития бизнеса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ям из Кита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中亚信息(2016年7期)2016-10-20 01:41:29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工作进展主席说明(CLCS/95)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人民周刊(2016年1期)2016-01-09 14:49:33
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中国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出口的影响分析
论三步划界法的发展及法律地位——其对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