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应美 魏宇静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着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国外意识形态渗透的的双重压力,促使高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画出线上线下最大同心圆,以营造高校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013年教育部决定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7所高校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2]。2015年在总结首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工作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第二批试点工作并确定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5所高校为第二批试点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建设,这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增强高校网络文化吸引力、强化对大学生思想引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与范本。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为研究视角,以教育部两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为例,对实践成效、现存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选择,旨在为主流价值观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提供线上有效载体与文化涵养平台,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通过对教育部批准的试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情况的个案分析,笔者发现这些高校在网络文化理论研究、网络文化建设载体依托、网络文化建设特色彰显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在实践深度、广度与效度上达到了一定水平。
理论研究是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一切网络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基础,是破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实践难题的观念导向。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把握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特征与规律。2014年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工作启动会明确提出,开展网络文化建设是解决高校网络文化矛盾、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关键一步,而理论探讨则要直面这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并为“微校园”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思想价值的引领提供战略指导。
在这方面,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三所试点高校的实践效果较为突出。具体来说,北京大学率先开展了网络社会等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并于2014年出版专著《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大学使命的传承——北京大学网络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基于“育人场域”理念,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并论证了“全环境育人”理念,明确了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影响的特点与规律,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位。除此之外,学校还鼓励支持学生开展针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专项课题研究,形成了《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方略研究》《关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BBS对高校管理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等理论成果,从研究角度对大学生全方位认识高校网络文化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契机。厦门大学以“研究抓起来”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思路,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理论研究。近年来该校大力支持申请相关课题立项,多种方式鼓励师生发表研究论文,协调组织各方力量开展专题调研。截至2016年底,承担省部级、校级课题5项,开展专题调研12次等。通过这一系列理论探索,夯实了厦门大学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并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指导下和现代技术支撑下,积淀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丰厚底蕴,使一代又一代“厦大人”能够理解并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南大学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自身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实践中的问题以及新媒体发展传播的特点,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加大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相关课题的扶持力度,助力优秀网络文化理论研究作品的学习与推广,形成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对于建设实践的理念明晰、目标确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是对高校网络文化科学化、专业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多种高校网络文化载体平台的建设与运用,在增强高校网络文化吸引力,强化其对大学生引领作用发挥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建设,试点高校形成了系统完整且各具特色的网络文化载体,主要包括学校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以及各种网络论坛、专题性教育网站。从本质上讲各试点高校网络平台建设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为此,笔者仅选取各试点高校的门户网站、专题性教育网站这两个核心网络文化建设实践载体进行重点分析。
第一,学校门户网站适时更新升级,正向引领鲜明,兼备工具性与特色性、思想性与价值性。在试点工作中,试点高校形成了既体现学校发展特色,又兼具工具性与价值性的门户网站。这些门户网站不仅服务于高校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也激发了高校师生特别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笔者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两所试点高校为例。具体地说,上海外国语大学立足学校文化多元、海外留学生众多等特点,在开发设计多个语言版本的门户网站基础上,还在网站首页正上方位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在二级链接中增加对于每个关键词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解读。2014年9月18日,中国传媒大学的“白杨网”正式开通,经过不断地改版与更新,当前“白杨网”新增、优化特色频道栏目,设置有“新闻资讯”“学生部落”“中传史苑”“中传人物”“校园生活平台”“高校电视联盟”“今日推荐”“观点声音”等特色频道和专栏,其中“校园生活平台”主要为大学生日常生活、校园学习提供资讯,而“中传人物”“观点声音”等栏目通过对优秀学生或杰出人才的专访为大学生道德素养提升、思想觉悟引领提供榜样,帮助学生澄清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困惑。这些内容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向善向上的价值引导。这些试点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为各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与范本借鉴。
第二,专题网站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并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的重要抓手。在我国专题性网站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试点高校从自身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诉求和占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需要出发,纷纷建立专题性教育网站,从而拓展了网络文化建设的渠道。笔者发现:在22所试点高校中都设有各自的专题性网站,这些网站会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诉求及时更新调整内容主题。如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之后,各试点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建立了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的专题网站;十九大以来,各高校都建立了学习十九大专题网站以及各高校校庆、校友交流等专题性、阶段性网站。
以浙江大学和厦门大学为例。厦门大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网站”通过“新闻聚焦”“媒体报道”“五年成就”“砥砺奋进话成就”等栏目对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报道,还通过一些专家、学者鼓励大学生不忘初心,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为祖国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弘扬主旋律方面,浙江大学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网站以本校校友、教师以及优秀学生建设校园、贡献社会、服务国家的典型事迹为素材,展现了推动国家发展的“浙大力量”,这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也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以国家、社会发展要求为导向来树立个人发展目标,为高校师生特别是大学生提供了学习进步的网络空间,真正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通俗化。
第三,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创建活动促进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多样化发展。高校网络文化承载着校园风气、思想观念等内容,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这就使得高校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网络文化活动具有客观必要性。以此为基点,各试点高校开展了丰富多彩、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活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实践载体。如主题网络征文、主题人物评选、话题讨论等,这些规模宏大、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的活动调动了高校师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弘扬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以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为例。2018年天津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节围绕“我们正青春”这一主题,依托新浪微博平台,借助网络传播优势,期望在天大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人才,以此带动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传播。活动鼓励广大学生在全媒体时代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与传播,以此征集评选出一批体现新时代特点、传承天大品格、有强大传播力与感染力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从而进一步传播网络正能量、繁荣校园网络文化。南京大学积极用有内涵、有吸引力,重在互动融合的网络文化活动活跃网络正能量传播空间,以品牌活动滋养南大精神。近年来坚持开展了“感动南大”评选活动,“自强之星”“敬业之星”等系列人物评选活动,“我用青春铸辉煌”“我的中国梦”等网上征文活动,同时由学生工作部门策划开展的“新时代青年使命”“我的最后一公里”等活动引爆学生网络空间,引导大学生对家国情怀与青春梦想进行深层次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生新闻网络社团在开展“青春进行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视频活动中,联合学校各新媒体平台展播学生作品986部,累计浏览评论超过四万余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集了极大的青春正能量,这些影响力较大的活动成为向福建师范大学校园乃至社会传播正能量的良好品牌。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网络文化创建活动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高校网络文化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校网络文化有效打破了以往整齐划一、简单说教的教育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高校网络文化资源、网络热点事件等有机结合起来,将大学生价值引领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蕴含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努力实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与最大化。在试点工作中,笔者发现各高校都极为注视坚持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育人理念,即试点高校都非常注重发挥学校自身优势,进行资源整合与融合,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网络文化建设特色与风格。
以中国传媒大学、郑州大学以及部分上海高校为例。中国传媒大学秉持“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特色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传媒文化特色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构建以中国传媒大学“白杨网”为核心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体系,打造具有鲜明传媒文化特色的校园网络“融媒体”平台,做到网络媒体精品化和精致化,平面媒体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化,有效提升了校园新闻宣传与网络文化育人的合力。二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与宣传模式,化单调枯燥的说教为鲜活的体验,变扁平化的文字新闻为类型多样的作品,尤其注重挖掘新闻背后的文化要素,写出新闻深度,讲好“校园故事”,真正将“新闻”与“文化”、“新闻”与“宣传”整合起来,达到了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郑州大学按照“互联网+”的理念,依靠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等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展弘扬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传播网上意识形态正能量有效模式的网络文化理论研究——“郑引领”,形成了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易班网是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上海高校紧紧依托其网络的平台优势,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打造出“易-学习”“易-社交”“易-话题”等特色网络文化建设模式。目前这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平台已推广至沪外三百余所高校。可以说,易班网的建设无论在网络文化的吸引力上,还是育人功能上都发挥了自身特殊的重要作用。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科学实践的基本前提。因此,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这一兼具时代特征与现实矛盾的实践过程而言,需要从试点单位网络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正确认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其原因,才能更好地为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和科学指导。
互联网技术的深刻变革客观上要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实现专业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专业化是指从事网络文化建设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达到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当前,部分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建立了专业培养制度、专业提升制度和学习交流制度,这是提升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专业化水平的有益探索。但是总体来看,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专业化水平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具体而言,各高校没有形成一批专门从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优质人才队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相关工作者既要有扎实的网络信息传播能力与技巧,又要有掌握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领与技能。而现有的大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人员多是兼职负责学校网站与相关平台的运营与维护,还远没有达到专业化、科学化的要求。总之,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各高校对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导致对这支队伍科学化、专业化建设缺少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当今社会发展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高校范围内就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而言,要使自身从多样化的文化现象中脱颖而出,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就必须打造自身特有的文化品牌,不断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对试点单位和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实考察笔者发现,当前只有少部分高校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格,大部分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流于形式、疲于应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门户网站与官方平台主要内容集中于新闻事件的报道、具体工作的通知与部署,缺乏价值性内容的融入,这就给各种错误思潮的传播与泛滥提供了温床,这与高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地位不相符,也对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确立时期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各高校对于自身建设发展方向与趋势缺乏深刻的思考与研判;另一方面则在于内容层面相对分散,加之大而全的传播内容难以彰显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特色与品质,从而造成优势品牌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把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项重要经验。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而言,增强协同性是提高网络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然而,笔者通过对试点高校和其他各高校的调研考察发现,当前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协同性不够。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内部,建设队伍和人员协调缺乏沟通,各自只单纯负责日常工作,且各项工作之间沟通联系极少,各种散在的内容和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没有形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各项内容的协同效力发挥难以充分有效。二是在高校间网络文化建设的协同方面,各高校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其网络文化建设在目标定位、任务设定等方面具有高度雷同性,在当前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各高校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各高校的网络文化联动、互动在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发挥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两方面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整体意识不强,顶层设计与协调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置于高校发展整体布局中去谋划,致使一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陷入“在网言网”的误区,错失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更深程度合作的主动权与契机。
当前,从试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整体情况来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各试点高校成为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为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然而,从战略角度来讲,提高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水平与质量,切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品牌打造和平台扩展创新。
人的因素是核心要素。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专业化提升关键在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队伍是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织保障,这支队伍不仅需要承接新时代对他们的新期待、新要求,同时还要将主流价值观贯穿到内容建设、平台搭建、力量培育等过程中,担负起引领者、实施者、管理者的重任。
一方面要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而言,就是要培养和组织一支能做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教师队伍[4]。” 因此,要抓好教师队伍在高校网络场域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制定、培训安排等,将教师队伍吸引到高校网络场域内展开各项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育人新生态。(1)明确工作原则。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和前瞻性原则,这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不脱离群众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就网络论网络”的误区,但是不管是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灵感还是矛盾问题都是现实问题的反映,如果这支队伍脱离实际,就会使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丧失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使主流价值观的引领缺乏认同感和吸引力。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着空前的机遇,新机遇提出新要求,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始终保持先进性、前瞻性,顺应网络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结合热点新闻、娱乐信息、校园活动等开展正向引领,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始终掌握主动权,实现对青年思想发展的主导影响。(2)加强组织培训。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之快、内容之多,需要高校网络文化队伍有过硬的信息识别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以及贯穿其中的创新意识。要了解网络传播与建设规律,熟练掌握微博、公众号、QQ等网络媒介的运营方式,掌握与大学生进行网络沟通交往的技巧,同时要提高工作的创新意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趣味性地融入到网络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
另一方面要培育学生网络宣传队伍。学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因此,建设一支由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规化、规模化学生网络宣传队伍,充当网络发言人、网络记者、网络管理员等角色,使他们能够活跃在高校网络前沿,具有重要价值。(1)做好学生网络宣传人才的遴选工作。当前,在高校范围内,学生网络宣传队伍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战线上的一支新军,是在网络时代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抓好这支队伍的入口关、选优配强是建设高质量网络宣传队伍的第一道工序,最重要的是侧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设定必要的门槛,把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热爱网络宣传思想工作、既有奉献精神,又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网络技术能力的人选拔到学生网络宣传队伍中来,从而提升网络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水平。(2)提高学生网络宣传队伍的整体素质。应该建立有效的培训培养机制,及时用新思想、新观点引导高校学生网络宣传队伍的人员提高思想觉悟,要把政治素质培养放在首位,定期组织这支队伍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结合实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观内容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解读,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特色彰显要紧跟新时代、新形势与新要求来推进,这也是各高校要不断创新和不懈追求的目标与方向。自互联网进入中国二十多年来,高校网络文化随着形势发展、时代变迁发生了相应变化,各个时期的内容呈现不同特点,实现了从工具性向思想性的转变。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风清气爽的网络空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争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明确阐述。当前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高网络文化育人成效必须抓住内容建设这一关键环节,要坚持“内容为王”[5],通过提高质量、更新内容、吸引注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一要整合优质资源,提高创新活力。高校是人才和资源的聚集地,也是各种思想碰撞、思维交锋的地方,具有前沿性和先进性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网络环境中各种优质资源都会自觉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是需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队伍在整合现有校园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对高校网络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绝不是将高校网络环境中各种资源的简单堆砌、叠加,更不是否定一切的“另起炉灶”、全盘革新,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内核,对各种散在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价值观资源进行优化,实现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二要加强高校网站的国际化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 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 004所高等院校学习[6]。他们是中国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网站的国际化建设,打造学校双语网络平台,畅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渠道。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要求完整准确、生动活泼地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建设中去。要充分考虑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其他受众即外国留学生的思想基础和合理需求。如以调研的形式分析各国留学生对中国价值、中国理念的态度与认知,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的方式展现出来,创新表达方式,将“国际范儿”和“中国味儿”相结合,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友人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如制作网络短视频或网络宣传片、开辟留学生交流互动专区等。将宣传高校改革发展的成就融汇于增进世界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当中,为提升网上国际传播能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作出贡献[7]。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协同性实现需要多措并举推进网络平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8]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而言,要通过网络文化平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引导舆论走向、加强思想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贯穿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设定、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以使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天朗云清、风清气正,从而提升网络文化建设质量,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一方面要确保网络平台建设基调导向内在一致性。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饱含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热情,同时要坚持以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导向。具体讲,就是使高校各网络平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结合不同网络平台传播的特点,加强校园官方网络舆论场域的舆论引导力[9],通过采取多样的传播策略实现育人目的。高校门户网站作为面向广大学生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者应在发布各种信息的同时选择性地发布能够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新闻信息,营造正面、积极的门户网站氛围,并主动引导热点新闻的正确发展方向。专题教育网站是高校网络文化的核心平台,在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为统领,从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和实践导向进行系统解读,使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层面的理解与掌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平台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兼容性。这些平台基调导向的一致性与统一性,内容形式的互补性使高校网络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以此为遵循,从而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合力。
另一方面要适时开发网络平台的新形式与新载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迎来了新视频时代,以抖音、美拍和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软件和以一直播、花椒直播、映客等为代表的直播平台赋予网络视频新的时代内涵,由于其精良的制作水平、时尚的传播内容、有号召力的明星助力和有趣的广告创意深受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青睐。受此启发,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既要学习这些新兴平台建设的经验,更要加强阵地意识,把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延伸到这些新兴的网络平台上,在拓展网络平台新阵地的同时,实现传统平台与新兴平台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通过注册高校主体账户、开展校园直播、短视频征集等将校园正能量传播到高校网络空间,也可以引导一部分具有较高素养的思政课名师加入这些平台对主流价值观等进行接地气、易理解的解读,从而消除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风清气正、管理有方的高校网络文化对整个网络空间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在拓展网络平台新阵地的同时也发挥了高校在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除了要建设好、管理好内部网络平台,还应加强跨校协同合作,即坚持与其他高校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构建以新媒体联盟为基础的传播大平台,围绕马克思主义诞辰2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实现“一次传播、多次回响”的效果,使全国高校一盘棋,形成高校网络整体合力,实现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