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的基本涵义*
——“抽象到具体”方法论行进路线及“哲学革命”的再解释

2019-01-25 07:27胡承槐
浙江社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方法论总体时空

□ 胡承槐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方法论是总体方法论,它内含“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图景。文章简练地归纳分析了总体方法论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的基本内涵,指证了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说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在方法论上将人类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到现代的水平。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学术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笔者曾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中指出,马克思的方法论是“总体方法论”,并对总体方法论的内涵、特征、理论意义作了较为初步的分析、探讨。①最近,经过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及手稿的反复综合阅读,深觉马克思总体方法论的博大精深,其内含的“八维时空”特征及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产生的类似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经典物理学的革命性意义,仍有待于我们作深入的挖掘。

一、“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含义简介

四维以上的“多维空间”、“时空弯曲”、“时空折迭”等概念,是现代科学和数学最为重要的范畴,在经典物理学仍占主导地位的十九世纪并不为人们所了解。这种时代代差所导致的局限性,同样限制了天才马克思对自己创立的总体方法论的理论表述和评价:无法借用现代科学和数学的语言表述实际蕴含着的“多维社会空间”、“社会时空弯曲”、“社会时空折迭”等等方法论思想,无法清晰地指明自己的学说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所产生的革命性作用完全可以类比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经典物理学革命性历史地位。

在马克思之前,哲学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线性思维,即便是在将时间范畴融入理论体系并最富历史感的黑格尔学说那里,他的时间-空间也是低阶的,甚至是破损的(时空独立、时空分立),更不用说缺乏历史感或说不知时间范畴为何物的机械主义、经验主义哲学、政治学(包括十八世纪启蒙学说)、国民经济学了。

尽管马克思形成自己的总体方法论,最初也是从低阶的二维空间起步,即近代哲学关于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相互关系问题上起步的,但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实际生活和现实的思想斗争中推进的。1843-1844年间对于莱茵河地区农民权利的辩护,对德意志普鲁士国王书报检查制度的抗争,对犹太人宗教解放的深入思考,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以及对国民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理论和历史前提的不屑,②不仅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成熟的唯物主义者,摆脱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思维及其与存在的关系的唯心主义陋习,坚持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去解释法和国家,③而且把思辨的存在与思维(意识)概念,改造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范畴,从而把宗教(天上)的、哲学(思辨)的概念,还原为人们现实社会生活本身的范畴,即作为标示人们现实的物质的生活关系总和及其“另一次方”的精神生活范畴。进而为马克思构建蕴含多维时空特征的总体方法论奠定了可行性和可能性。

如果说在宗教批判、扬弃黑格尔哲学进而改造传统二维平面空间的线性思维,创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过程中,费尔巴哈曾经起过一定的中介作用的话,那么,在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跃飞到高阶的多维空间时,分析、克服、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则成了马克思进行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变革的直接动因。首先,费尔巴哈单一单纯的乡村生活极大限制了他的理论视野,近现代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对法、宗教、国家的关系的复杂性完全在他的视野之外,进而也就决定了无法用他那有限的理论观照、理论反思能力来整理、构建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在这里,当马克思将理论的眼光注射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时,他按照“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自身的丰富性、复杂性和逻辑性,并通过借用、改造和创立新的经济学概念以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为主要对象,分析和构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三维立体结构图景,在这三维立体结构空间中,生产、分工、合作、交换、分配、消费以及权利、平等、自由、法、道德、宗教、国家乃至艺术等等一系列范畴作为社会的物质性存在物、精神性存在物或作为物质性关系、精神性关系充盈于其间,并使它丰富和鲜活起来。在这里,马克思的贡献不仅仅限于创立了“生产关系”等新的学术概念,更主要的还在于通过创立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范畴,马克思在哲学认识论上构建出新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存在形式和认识对象,即“关系”型存在形态。

其次,尽管费尔巴哈也谈自然、生活、实践对于宗教和思维的基础性作用,但他的自然、生活范畴、实践是缺乏历史内涵、开天辟地以来就一直存在甚至始终不变的贫瘠的抽象概念。在这里,黑格尔倒是有历史感的,但黑格尔的“历史”是绝对观念的自我变化史,因此,在黑格尔那里,由于他并不曾行进到马克思的三维社会空间结构的高度,历史只是“思维”统帅“存在”流逝或行进的二维图象。这样,不论是费尔巴哈还是黑格尔那里,他们都始终不曾建构三维空间+时间的四维社会时空图景,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作为当时所达到的最高哲学水平所包含的缺陷,并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局限性,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局限性,或说整个思想理论界的通病:要么把想象中的人即对现实中个人的抽象包括他们的存在方式当作“历史的起点”,而不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要么就把现实中的一切都归结为某种天意、绝对意识或“亚当或者普罗米修斯已经有了”的“现成的想法”的“实行”。④马克思方法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存在与思维这一近代以来的最高哲学命题改造成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继而行进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三维社会空间结构,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引进历史概念,合成四维社会时空结构,并在四维社会时空结构中实现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和可通约性。⑤

再次,更为关键的还在于,马克思并没有在将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生活方式构建为立体的四维时空之后停顿下来,而是从主体方面、实践活动的视角继续深化理解和界定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生活方式,⑥进而构建出五维社会时空结构。从主体的、实践的视角构建五维社会时空结构,大致说来需要分二步来实现,第一步是将四维社会时空结构作为纯粹的客体与主体即人对立起来,构成抽象的五维时空结构;第二步,将人不仅理解为认识主体,而且理解为改造着客体的主体,不仅将四维社会时空理解为单纯的客体存在,而且理解为活动着的主体的存在方式。⑦当主体在自己的四维时空进行活动时,进而导致原有的四维结构发生扰动、扭曲、撕裂和折迭,进而上升到五维社会时空结构。要接受并科学理解马克思的五维社会空间结构图景,在这里,最为关键的要摆脱传统的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抽象时空观的限制,把时空理解为依物质本身而存在变化的结构形式,象现代自然科学那样把社会时空结构理解为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由此,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惊叹马克思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抽象思维水平竞能达到与现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相似的抽象思维的历史高度。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⑧当我们从人的实践和改变世界的视角去观察人们的五维社会时空结构时,很快就会发现,这些活动着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分立的、分层的,充满着物质利益和思想观念的差异、矛盾和对立,且他们的存在方式即社会时空结构也是发生着时而平稳、时而急剧的变迁的,这就决定了一旦主体进行活动特别是对社会进行革命性改造时,五维社会时空就必然地随之发生或快或慢、或深或浅的扰动、扭曲、撕裂和折迭。⑨进而,社会时空结构的复杂性进一步跃升,从五维社会时空结构上升到六维时空结构。

假如我们把观察的对象限定在一个封闭的社会对象如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地域性社区、民族、国家时,那么,前述六维社会时空结构,将为你提供一个十分称手的科学的方法论手段。但是,如果你的观察是一个现代的社会对象,那么,还必须从六维时空结构跃升到七维社会时空结构。马克思关于地域史、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的理论,将带领我们通向七维社会时空结构之中。近代以来的以商品贸易作先锋、军事强力作担保,制度和文化输出作导引的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企图将整个世界按照资本的面貌加以重新塑造,引起所有原本封闭分立的以地区、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不同性质和体量的社会时空结构发生抵触、冲突、撕裂、联络和折迭,迫使所有独立的民族、国家或文明单位从自己固有的六维时空秩序转向由数十上百个六维时空结构折迭而构成的全球性的七维社会时空结构。如果说人们在过去是在六维时空结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那么,近代以来人们逐渐开始或只能在复杂性成倍放大的七维社会时空结构里进行自己的全部活动了。

至此,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或说总体方法论的七维时空结构图景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发展自发的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生成过程。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这个七维时空结构图景,在马克思看来,依然还是“自然历史过程”,至少人类还没有完全从自然历史过程中完全摆脱出来;而只有从必然王国跃升到“自由王国”,才是人类发展“正史”的开始。人类从“自然历史过程、”从“必然王国”跃升到“自由王国”,在马克思看来,需要人类从两个方面采取自觉的行动,一是对自然的关系上,深入到自然的本质之中,以最合乎自然的本性,最无愧于人的本性的方式改造自然,其具体标志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过程高度科学化,人类本身逐步并最终退出物质生产过程,仅仅只需要站在物质生产过程旁边监督物质生产过程(工作日的无限缩短);⑩二是在社会关系方面,在持续不断地扩展和深化以分工、交换、合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交往的基础上,不断克服、消除社会关系对人的异己性、强制性、奴役性,其具体标志是“分工的消灭”即“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的消除。马克思总体方法论的深刻之处在于:尽管资本主义本身处于七维社会时空结构之中,但却蕴藏着突破七维社会时空结构束缚,把人类带向七维社会时空结构之外的自由王国(八维社会时空)的内在力量。首先,在资本按照自己的本性塑造世界的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社会交往关系的发展,尤其是把科学纳入资本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之后,使物质生产的科学化成为现实,进而为自由王国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其次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对立和斗争,不断地教育着工人(无产)阶级,使得工人阶级从自发的阶级进步为自觉自为的阶级(组织工会、政党是其具体标志),或通过和平的、低烈度的暴力斗争迫使资产阶级接受无产阶级的要求,在社会关系上增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要素、内容,或通过暴力革命掌握国家政权,利用国家权力深刻地改造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自觉地带领整个社会不断地扬弃旧社会的非人的社会关系,自觉地发展社会主义,自觉地奔向共产主义自由王国(在此,社会主义也可理解为是超越七维社会时空结构束缚的实践尝试)。

二、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多维社会时空结构理论的要点

1.马克思总体方法论中有没有多维(八维)社会时空的理论图景?确实,马克思本人没有提出过多维社会时空结构这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总体方法论没有蕴含着多维社会时空结构的理论思想。时间和空间在牛顿力学那里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抽象假设。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革命性贡献在于将抽象的绝对时空还原为物质自身的存在形式,但在爱因斯坦那里,时空依然是四维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超弦理论则进一步认为在四维时空之外,还存在我们看不见的七维空间,进而推导出十一维空间结构的理论。与自然科学发展进程相近似,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也产生了同样的革命性作用。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些伟大的思想家虽然也能不自觉地从三维或四维社会时空结构来作一些思考,但是,在总体上他们都是从平面的或二维社会时空的维度来思考的。仅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近代以来的哲学的最高问题或说基本问题是存在与思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换言之,在马克思进行哲学方法论革命之前,人们关于社会时空的总体观念是二维的。而马克思哲学的诞生,之所以在哲学史上能产生划时代的革命性作用,就在于他的社会时空观念是立体的多维的社会时空结构(尽管他并没有采用一百多年后才有的现代物理学和数学概念)。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从这段广被引用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中包含着自爱因斯坦以来的现代物理学的那些最为核心和重要范畴的基本内涵,比如,社会时空与人们活动(生活)的一体性、社会时空的立体性、多维性、社会时空结构的复杂性、社会时空的扰动、震荡、扭曲、折迭等等。换言之,本文作者在本文第一部分的论述,只不过是模仿现代自然科学的空间理论重新将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作了一个梳理编排而已。

2.理解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图景的若干关键点。

①关系实体。在马克思之前,作为活动着的主体和认识对象的实体要么是意识(思维)要么就是物质,“关系”是始终被排除在作为实体的认识对象之外的,更不要说关系作为能动的自我活动着的主体而存在。马克思史无前例地发现并构建出关系(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并将它解释为能动的自我活动着的主体,这样,人们所要面临面对的客观环境和认识对象就不再限于物质和意识二类存在物(或说实体)而上升为三类存在物即物质、意识和关系。正是关系实体的观念,使得马克思顺理成章地用社会存在范畴替代旧哲学的存在范畴,将自然物质纳入到社会存在的范畴概念之内,自然存在上升为社会存在。在抽象层面上,自然存在的外延是无限的,但马克思拒绝将与人无关的自然纳入论述的范围之内,认为与人无关的自然是“无”。进而,从现实性上讲,社会存在的内涵要大于自然存在的内涵,社会存在包含自然存在,但自然存在并不包含社会存在,比如机器本身是自然存在物,但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条件下,它们成了生产力,成了社会存在的一部分。正是关系实体的观念,使得马克思成功地突破旧哲学的存在与思维二维分立思维模式的限制,构建出多维社会时空结构图景,首先是构建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社会空间结构模型,然后再引入时间维度、主体活动、阶级斗争(近似于结构震动、时空折迭等自然科学概念)等范畴,构建出八维社会时空结构,构建出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图式。

②从主体出发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方法论立场。从主体方面来考察认识对象即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准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时空结构多维度特征的关键点。首先,从主体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即是要把社会存在,把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一切社会事件理解为人的活动的产物、理解为人及活动的存在方式,理解为人的存在的时空展现形式,这就排除了社会存在在旧唯物主义那里离开人、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开天辟地以来始终一贯而存在的假象。其次,社会存在在被理解为人的存在、人的活动的限制、约束方式的同时,亦应被理解为人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动形式,社会存在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这些改变及其两者的一致性,都源自主体即人的“革命的实践”活动。而主体的“革命的实践”必然推动社会时空结构发生结构扰动和时空扭曲、时空折迭,尤其是在主体被四维社会时空结构(比如历史地生成的分工结构)强制而划分为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且这些不同主体的矛盾冲突发展到极端对立、不可调和时,相应地社会时空结构的复杂性必然地跃升到更高维度。再次,当我们把主体因人类社会交往方式的历史性扩展,而从单个的个人逐渐扩为族群、阶级、民族、国家,以整个人类的视角来考察时,人类生存和活动的社会时空结构也就相应地上升到七维乃至八维的复杂程度。

③总体性或说总体结构。把世界理解为不仅仅是普遍联系着的整体,而且是立体的有着七维社会时空结构并且必然跃向八维社会时空结构的总体性存在,犹如现代物理学和超弦理论把宇宙理解为十一维空间结构那样,总体性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的根本特征。它告诉我们,在当今全球化持续扩展深化的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并不是简单地生活在能感性直观到的三维空间之中,而是生活在复杂的七维乃至八维社会时空结构之中。理解总体性范畴,最为核心的在于,不仅要掌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要把事物放在多维社会时空结构中来理解它们的相互作用;不仅要从事物的可感性直观到的相互联系中来掌握事物的属性,更要运用抽象力从多维度高层级的社会时空结构去界定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不仅要了解、掌握事物本身的状况,更要在多维度社会时空结构的总体性框架下理解它何以会是这个状况,它可能往哪个方向发展,它将对整个社会时空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据此界定它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总之,总体性是指多维社会时空结构的总体性,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则是总体方法论内在的逻辑展开形式,进而只有在总体的多维社会时空结构的框架里,才能达到认识的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远见性,才能避免认知及其行动的盲目性、片面性和短视性。

④总体方法论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具体展现。

首先,体系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个整体。它被劈分为各个不同的部门,只是为了方便更加清晰地理解整个理论体系中的特定内容,即便如此,我们也应时刻记住这是整体中的特定部门,是与整体中的其他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懂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便不能说,真正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各部分的理论内容。因此必须从整体的系统性高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而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体系性展开便是按照总体方法论的八维社会时空结构来展开的,其展开方式的逻辑推进过程,马克思本人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了极其简要的概括和表述(见上面本文本节的整段所引),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的一体性;而其展开方式的文本推进过程,政治经济学部分可参考马克思关于《资本论》大方向的写作计划,其他部分的一系列著作则都可相应地安置于八维社会时空结构中的某个层级或多个层级的联系中来理解和阅读。

其次,具体的总体。从简单上升到复杂,从抽象行进到具体(具体的总体),是理论思维唯一科学的方法,也是判断理论及其概念、范畴是否达到科学或说成熟的唯一标准。而思维(理论或概念的规定性)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达至具体总体的成熟水平,既是思维从低维度社会时空结构行进到高维度社会时空结构的结果,也是思维或概念指称的对象本身从低维度的社会时空结构行进到高维度社会时空结构的结果。比如,以经济学说史中的劳动这个概念为例来说,它似乎是一个简单的自古就存在的范畴。但这个简单的范畴只有当它发展到“具体的总体”即现代社会时,才真正被作为“劳动一般”而真正把握。最初的货币主义认为财富是存在于货币之中的完全客体性的身外之物,重工主义、重商主义则把工业劳动、商业劳动理解为生产财富——货币的劳动,而重农主义又进一步把农业劳动看作创造财富的劳动,货币则被理解为它的外在形式,只有到了亚当·斯密的时候,劳动才被理解为劳动一般:既不是工业劳动,又不是商业劳动,也不是农业劳动,劳动就是劳动;才被理解为“创造财富的活动的抽象一般性”,进而被理解为“财富的对象的一般性”。而马克思本人则在斯密和李嘉图劳动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区分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的范畴,从而为政治经济学走向更为成熟和完备的科学形态奠定学理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劳动已不再是关于简单混沌的抽象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劳动范畴如此,其他范畴——只要是达至科学水平的范畴莫不如此。在此,我们可以举出马克思所说的一系列名言作为例证,比如:黄金就是黄金,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货币;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黑奴;等等。

再次,具体总体下的具体分析。以所有制为例。所有制范畴的生产关系总体性和多维度社会时空特征。把所有制理解为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理论,是马克思运用总体方法论分析社会历史运动、体现总体方法八维社会时空特征的最重要体现。与形而上学地把所有制理解为简单的财产占有的法权关系不同,马克思指出,财产关系只不过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因此,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因此,“所有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也绝不是什么抽象概念或原理,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且,“所有这些资产阶级生产关系都是阶级关系”,“而阶级间的关系的变化就是历史的变化”。由以上所引可知,马克思关于所有制、所有权的界定是远远超越“占有(所有)者与占有物”这样一种简单化的二元直观思维的,而是在四维、五维,甚至七维、八维社会时空结构的高度上作出的。尽管占有者与占有物之间的二元关系是所有制(权)的最一般的并为任何形态的所有制所共有的规定性,但从此出发并仅限于此,说明不了任何特定形态的所有制的本质,只有在四维以上的社会时空结构的层次上,才能深刻地揭露出特定形态的所有制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产阶级所生产的全部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及其具体分析(整部《资本论》,包含未完成的部分),为我们运用马克思总体方法论的多维社会时空结构图式分析社会现象创立了鲜活的案例和经典的榜样。

三、理解和掌握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们在对自然事物进行感性认知时,大体能获得直观的三维图像,而对社会事物进行感性认知时,所得到的往往只是物我二元线性关联和一堆平面图形上的杂乱无章的大杂烩。如何在杂乱无章的表象背后找到因果联系并将它们规整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不仅需要感性直观的能力,更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八维社会时空结构的学说是马克思具有高超的抽象思维能力的确证,这一图景不仅揭示了社会事物的总体性、复杂性的存在方式,而且为我们更为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历史方位、现实方位及其本质和意义,为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现实世界的客观走向提供了认知框架和总体性的方法论指导。故而,理解和掌握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具有重大的理论学术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1.理解掌握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类思维方法学说史上的历史地位。通常,尤其是哲学教科书喜欢把唯物辩证法指称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般地说来这是对的,马克思主义确实是唯物主义的,又是辩证的。但这一指称并不准确和全面,就像说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不足以说明人的本质一样,这一指称并没有真正指明马克思所创立并始终坚持和运用的方法论的根本特征,更不足以说明它在思想史(思维方法学说史)上的革命性作用和历史地位。因为道理很简单,如果“唯物辩证法”指称足以概括马克思的方法论,那么哲学方法的革命性变革实际上在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合力作用下就已发生,马克思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应当与费尔巴哈、黑格尔,至多是“费尔巴哈+黑格尔”相并立。可历史事实与这一假定性推论完全不同,马克思在思想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要远远超出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以及两者的叠加。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马克思的方法论尽管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有着巨大的渊源关系,但都不能归结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位以及他们的叠加,马克思的方法论有他们所没有的完全不具备的新东西。正是马克思所独创的新方法,才使人类思维方法论、才使人类全部哲学社会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而这个新方法就是总体方法和它的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费尔巴哈的主要功绩在于让哲学摆脱唯心主义束缚起到了巨大的中介作用。德国古典哲学真正有价值的还得要数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两个长处,一是他的对象化,即矛盾转化的思维方式,二是巨大的历史感。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他的辩证法由于受到唯心主义体系三段论形式的束缚,不仅不彻底(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不彻底,黑格尔是辩证法不彻底),比如设想人类社会历史在对绝对观念的认识中达到终点并在威廉三世所许诺的等级君主制中得到实现,而且,他的辩证法本身也潜藏着两个巨大的局限性:一是他的矛盾转化有着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稍不严谨极易滑向诡辩论;二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本质上都处在一个平面上,社会结构尤其是高阶位多维社会时空结构图景基本上在他的视野和意识之外。正是在黑格尔辩证法止步的地方,马克思总体方法论构建起了关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图景,真实而准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主体性、多维性、复杂性及其潜藏在其中的确定性和规律性,从而,不仅消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局限性,而且把人类思维方式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2.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及其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系列元问题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法、方案。

首先,为理解社会历史的统一性及哲学社会科学的统一性提供了合理的科学模型。近代以来的以分析方法为基础的分门别类的学科研究,在极大地推动了部门科学研究的同时,一方面将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切割成一个个孤立的特殊领域甚至是碎片化的孤立个体,另一方面也将这些部门科学变成了封闭的相互之间不发生关系的特殊原理,这些特殊原理一旦越出自己的特定范围,则往往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不同学科间原理、原则、立场的矛盾性、对冲性。也就是说,社会历史及哲学社会科学的统一性问题是自近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直存在至今仍未得到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甚至在某些方面愈来愈严重的原因,固然有个体认知能力和社会分工现状(如全球化的经济体系由产品分工转变为产业链分工体系,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方面的缘故,但是不得不说,长期忽略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及其八维社会时空结构,进而找不到将不同的社会领域和分门别类的哲学社会科学统一起来的具体路径,是方法论上的最为根本的原因。反之,我们可以在马克思那里看到,他的学说几乎涵盖当时的全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按现今流行的学科门类分类约20多个学科),构成首尾一致、融合贯通的理论体系,构成一门庞大的“历史科学”(马克思语)。换言之,在马克思眼里,知识是统一的,知识的统一性源于知识对象的统一性,源于人类社会按照多维社会时空结构建立起来的统一体,而理解和掌握多维社会时空结构则是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统一性的钥匙。

其次,为跨越规范研究(价值研究、定性研究)与实证研究、数量分析之间的鸿沟,提供了方法论桥梁。规范研究是自古以来一直采用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数量分析则是借鉴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而逐渐兴盛起来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的长处是直指社会事实的本质、属性、价值意向,其短处是疏于实证,罔于数量分析,容易走入道德(价值)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证研究、数量分析的长处是重证据、讲推理,其短处则是容易有意无意地遮蔽社会事实的价值立场、价值原理。如何有效地避免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两种研究方式的局限性,把这两种研究方式的长处有机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及其八维社会时空结构模型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桥梁。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属于规范研究(科学)又不能完全定义为规范研究(科学),既属于实证研究(科学)又不能完全定义为实证研究(科学),而同时兼具规范研究(科学)和实证研究(科学)的属性和长处,却明显克服了这两种研究方式的局限性。以《资本论》为例,作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其无产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权利及其解放辩护的价值指向,是无比鲜明的,是典型的规范研究杰作,但整部《资本论》的规范性结论都是建立在实证研究、数量分析,严格按照逻辑的客观必然性推论得出来的,是融规范研究于实证研究、数量分析之中的;整部《资本论》又是一部实证研究、数量分析的经典之作,其研究对象的客观性、研究材料的丰富性,分析过程的逻辑严密性都是无与伦比的,但其整个实证研究、数量分析过程又是以价值规范为前提,通篇贯穿着价值指向。马克思之所以能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数量分析有机地融合起来的秘密就在于他的总体方法论及其八维社会时空结构构建,诚如马克思本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说的那样,他“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即总体方法论及其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参见本文第一、第二节,参见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四期的拙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政治解读”——科学理解和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几个方法论问题》一文)。

第三,为诸如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边)、偶然与必然、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群众与英雄、个人与集体(阶级)、社会(市场)与国家等一系列矛盾性范畴、命题的确定性解释提供了可能性。限于篇幅的约束,下面仅举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群众与英雄这两组命题为例试加说明。

(1)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在强调规律的客观性,尤其是持决定论看法的观点看来,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在人的意志之外的外在强制性,人的意志作用在规律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进而,人的抗争(包括个体的、阶级的抗争)是无意义的;反之,在非决定论者的眼里,自由意志往往被强调到极致,而客观规律是不存在的。这两种极端对立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都是片面的、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不相符合的。首先,就人类的一般性层面来说,依照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人的第一个本质特征是具有自由意志及在自由意志驱使下的活动,但是,自由意志及其活动都是在有限无边的多维社会时空结构下的特定产物,进而,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又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人的自由意志(活动)不是没有内容和形式的自由意志(活动),而是必然地展现为社会时空结构形式才能得到证明的主体活动,社会时空结构既是主体自由意志及其活动的展现形式和产物,又是主体自由意志及其活动的条件和限定,进而,自由意志及其活动与社会时空结构之间就形成内容与形式之间不断相互转化、对象化的关系和进程,进而,不论是自由意志及其活动还是它的社会时空结构的演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并被我们所寻见的。故而,自由意志或客观规律都不过是同一个对象的不同方面而已,一个指向内容,另一个指向形式,一个指向现象的丰富性,另一个指向内容的确定性和结构性。其次,就个体的自由意志(活动)与类及社会时空结构的关系来说,直观地看,每一个个体的意志都是十分“自由”的,且他们的状态都是无序的,但透过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我们又不难发现,其实,社会时空结构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一种先在的定在,且每一个个体都是按社会时空结构排列分布在特定时空场合之中的,一方面,每一个个体的自由意志及其行动对既定的时空结构产生扰动作用,但只有当无数的个体扰动作用叠加到一起(比如以群体的、阶级的方式来共同行动),才有可能促动社会时空结构的变形,而当这种变形累积到足够大时,相应地社会时空结构形式(社会形态)就会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故而,在这里同样表明,离开特定的社会时空结构来谈自由意志或客观规律的功能作用,或否定客观规律的存在,片面推崇自由意志的,或贬低自由意志及其活动的功能作用而片面推崇客观规律的绝对性,其本质上都是违反社会历史实际的空虚之谈。

(2)群众与英雄。英雄史观是古老的过时的历史观,与之相对立的群众史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历史观。群众史观坚持和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并不否认英雄的特殊作用。但是群众与英雄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作用该如何定位和表述,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化研究的课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片面强调群众或英雄的作用,然后造成对立、相互无法调和的现象,比如,我们在评判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时,“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是一种说法,“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又是另一种说法,与此类似,在叙述评判近现代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时,同样存在相似的情况,比如《国际歌》是一个唱法,《东方红》又是另一个唱法。在这里,我们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如何证明这两种唱法或说法的正确性,或用一种说法(唱法)去否定另一种说法(唱法),而在于如何将它们统一起来,防止和消除思想体系的内在冲突,进而保证意识形态内部的协调性、统一性。显然,用二元平面的社会时空观点和方法论,而不是以多维社会时空结构的观点和方法论去理解它们的关系是无法达成目的的。因为在一个二元的平面上这两种说法(唱法)必然地会生成“矛”与“盾”的尖锐冲突。然而,当我们用立体的多维的社会时空结构的眼光去看的时候,这种矛盾冲突也就自然消散了。因为,其一,不论是在宏观的还是中观、微观的社会时空结构中,英雄与群众往往分别处于不同的结构层面上,故而,“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绝非虚言,在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在社会上层建筑层面上,儒学基本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反之,在物质生产领域这个结构层面,就基本上没有孔子什么事了,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他不识耕作,用吴晓波所举过的例子来说,豆腐制作技术的发明,在经济领域的作用,是不论用多少部“四书五经”来比较都无法比拟的。其二,只有在群众英雄共同发生作用的地方(时候),他们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所占据的历史地位才是可以分析的。首先,群众作为弥散于社会时空结构中无数的点和线,构成社会时空结构本身,在这一抽象层面上,英雄只是潜在的英雄,他们只是群众的一分子。其次,当因群众的“自由意志”及行动对多维社会时空结构产生扰动作用,且作用力足够大,促使多维社会时空结构建构发生扭曲、折叠、迭代之时,我们可以见到英雄将脱颖而出,或因其个人禀赋特异,或因其所处社会结构的节点特殊,或因两者兼而有之,他们往往会以导师和组织者的身份,组织、整合这些分散的力量形成合力并引向一个方向,从而实现对社会时空结构的修正、改变乃至迭代。

3.理解和掌握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八维社会时空图景的现实意义

首先,理解和掌握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自信。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决不是出于盲目信仰、为信仰而信仰,而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帮助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解决了一系列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取得革命和建设空前巨大的成就,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科学性以及超时代的先进性。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当今世界上,唯有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总体性和理论体系的总体性、自洽性)品质,才能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要求相匹配;唯有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及其八维社会时空结构理论与当今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趋势相契合,进而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性要求相符合;唯有马克思总体方法论的多维社会时空结构的理论方法,才能将当今全球化时代下无比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整合为一个有序的立体的结构体系,进而依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行动路线。

其次,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及其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已有170多年,它在实践中产生的成就是无比巨大的:比如在现实方面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等等,在理论方面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等等。但是,在原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述形态方面,却不得不说变化甚少,在理论形式方面依然局限于分门别类的表述方式,而没有一部将马克思主义系统的成体系的内在逻辑首尾贯通的总体性著作;在理论内容尤其是方法论的释义方面,更多地是从十九世纪知识眼光出发来作解释,与自然科学从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科学飞跃形成鲜明的对比。换言之,随着整个人类知识水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亟需与时俱进,亟需发展出新的理论表述形式。而从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及其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出发来重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可能是最为合理的选择。其一,具体总体的提法本身就是马克思自己讲的,八维社会时空结构也是隐含在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中的深刻见解,用马克思自己思维方法构建原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符合真实性的原则要求;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象宏观、广大,几乎涵盖全部社会现象,总体方法论是唯一能有效梳顺、整合全部马克思思想理论的方法,舍此,别无他法;其三,尽管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及其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的产生早于现代自然科学的时空学说,但是,它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如宇宙的有限无边说、物质与时空一体说、时空转换、时空扭曲、时空扰动、时空多维说等)完全相契合,是迄今为止唯一与人类知识整体水平的高度相齐等的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进而,以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和八维社会时空结构框架来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将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理论形态的叙述方式提升到20、21世纪的水平上来。

第三,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及其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实世界。当今世代的人类已离传统的封闭的二元平面社会时代越来越远,越来越走向全球一体化的立体的多维时空结构的深处。依照马克思的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图式,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七维或八维社会时空结构之中,小到个人的吃穿住行,大到大国博弈、全球竞争,无不纳入一个有限无边的总体性的多维社会时空结构的牵拉之中。故而,不仅传统的二维平面的线性思维方式已难以把握复杂的现实世界,即便是低阶位的局部性的结构思维方式都难以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重大的社会复杂事件。为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当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学习、研究、阐释、传播马克思总体方法论及其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的责任,让更多的人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进而更为科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尤其是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者,当自觉学习、掌握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及其八维社会时空结构学说,并以此为指导分析把握所面对的现实世界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制定具体的行进路线、行动策略,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注释:

①胡承槐:《马克思主义总体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②参见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等著作。

③参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恩格斯:《费尔巴哈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225页。

④参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⑤关于马克思时空转换的思想,请参阅已故的刘奔先生《刘奔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119页。

⑥参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⑦参见胡承槐《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的理论前提与辩证特性》,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

⑧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⑨参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273页。

⑩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8~929页。

猜你喜欢
方法论总体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镜中的时空穿梭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