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发言人对于保障人民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比较分析了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历程,就我国新闻发言人的素质要求和培养路径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于新闻发言人的定位,从目前一些学者的研究观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对新闻发言人的定位为:“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的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1]这个观点是目前新闻传播学界对新闻发言人普遍认同的定位之一。
《辞海》中对新闻发言人的定义为:“新闻发言人就是由国家机关、政党或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定期或不定期地约见记者,或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向新闻界发表有关信息和意见,并代表有关方面回答记者的提问。”[2]这个定位稍微宽泛,但对于新闻发言人的职责等根本性问题的看法与上述观点一致。
美国学者格伦·布鲁姆(Glen M.Broom)在《有效的公共关系》中指出:“新闻发言人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3]“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一词来自美国,公共关系活动作为行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体现在公共事务、公共信息及公共传播之中。政府通过新闻发言人发布信息,实现与公众的沟通,进而维护政府与公众的和谐关系。
从以上定位可以看出,“新闻发言人是传播主体方面就特定的事务(政府所掌握的新闻信息,包括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并承担特殊任务(约见记者、与媒体沟通、协调政府和媒体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的传播者,是新闻发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
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职业,与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相伴而生、相携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一些中央国家机关设有专门的新闻管理部门,如外交部设有新闻司等,但极少召开新闻发布会,不设有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确立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2月,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其中要求:“对外交往较多的国务院各部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新闻发布会,让新闻发布会成为外宣工作的新常态、新惯例。”[5]1983年3月1日,我国外交部新闻司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近80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成为首位新闻发言人。1983年4月23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宣布:“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式确立。”[6]
2003年是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从确立到快速发展的转折点。一场“非典”疫情,意外成为了新闻发布工作发展历程中的变革机遇。2003年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先后正式施行。自2004年开始,每年年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以下简称“国新办”)都要发布新一年新闻发言人的名单。2004年12月29日国新办宣布:“我国国新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体制已基本建立。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公安部等62个国务院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北京、河北、内蒙古等23个省区市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7]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8];2011年,国家着重要求国有企业设立自己的新闻发言人。这些通知、建议、法律、条例从党政两个层面为新闻发布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强化了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基础,更让新闻发言人制度深入人心,这一制度成为社会大众获取权威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新闻发布制度的逐步完善、各层级新闻发布机构的逐步健全,新闻发言人队伍越来越壮大。2018年12月19日,国新办例行发布2019年新闻发言人名单,新闻发布机构已增至6类144个,分别为中央党委机关,各人民团体,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及政府。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新闻发言人增至236个,比最初的75名增加了2.15倍。一些地市和企业也逐步确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新闻发言人制度自设立以来,在保障人民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引导社会舆论,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党务、政务、司法等各领域的信息公开,塑造党和政府良好形象,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是对最近事件的报道。新闻发言人发布的信息并不直接传达给公众,而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媒介作用传播给公众。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新闻事业的主人。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和知情权,记者往往要不断追求真实的新闻信息,可能会追问一些问题,并经常寻求即时的消息。因此,除了发布新闻,新闻发言人还应该注意与记者的沟通,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媒体记者报道信息,往往要考虑新闻价值,即事实客观存在和新闻特有要素的总和。媒体记者判断政府信息是否有新闻价值,往往要看政府信息是否具有突发性、时代性、影响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等要素。这些要素实际上也是新闻发言人发布政府信息的逻辑起点。但新闻事件通常具有不止一个新闻价值要素,往往新闻价值越大的事件,所包含的新闻价值要素也越多。新闻发言人可以围绕这些要素对政府信息进行筛选、核对和提炼,从而确立新闻发布的核心内容和要点,营造更加有利的舆论氛围。
在现代社会,随着公众自治意识的增强,发言人通过回答记者的提问、阐述政府的相关观点,实现公众关注和政府工作的一致性,让媒体话题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在党和政府及公众关注的问题之间架起桥梁,促进双方思考的趋同与相互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取得共识。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增强了对政府工作的信心,进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新闻发言人的地位和作用,对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综合目前一些学者的观点,我国新闻发言人的基本素质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发言人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熟悉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运作模式,将信息发布对组织政策体系的影响置于完全掌握并可控的范围内。因此,新闻发言人要按照我国宣传报道的规定发布消息,忠实地履行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职责。通过新闻发言人使政府的政策信息公开,有助于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此外,新闻发言人还应是一个保密工作专家,熟悉党和国家对于保密工作的政策和相关规定,在不违反保密工作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公开和发布。
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要对某一事件站稳立场,坚守原则和政策,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因此,发言人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如掌握所在部门或领域的政策措施、动态信息、专业技能等,能准确地传达相关行业的专业信息,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就要求新闻发言人具有丰富的政府工作经验、较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讲话有较强的说服力,从而增强信息发布的权威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熟悉新闻传播工作是对新闻发言人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新闻发言人来说,了解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记者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新闻发言人不仅要及时准确地传递政府信息,还要具备新闻策划和沟通协调媒体的能力。如具备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具体应对技巧,懂得当媒体提问时如何应对,如何架起媒体提问的桥梁,对当面挑衅的问题时如何沉着应答,以及如何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要求新闻发言人要善于运用传播学知识规范自己的言行,最终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实现政务公开及与外界的良性互动。
新闻发言人代表着本组织的形象,他们的举止言谈会影响外界对组织的印象。因此,新闻发言人除具备人文素养和良好气质外,还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公共场合面对记者媒体时,应对自如不怯场、不紧张的心态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发布会的质量。
逻辑清晰的表达、语言的熟练运用,可以拉近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的距离。优秀的新闻发言人能够缓解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的矛盾,同时能够准确传达政府的立场和行动。新闻发言人只有将其所知道的事实熟记于心,才能做到发言滴水不漏、无懈可击。虽然新闻发言人是一个严肃的职业,但有时也需要幽默的语言来面对记者、回答问题。新闻发言人坚定的自信、严肃的态度、清晰严谨的逻辑和幽默的语言风格,能够赢得同事的尊重,深受记者和公众的喜爱。
当前,我国新闻发言人主要分为4类,分别是党委、政府、人民团体和企业新闻发言人。这4 种类型的发言人中专职的比较少,一般由行业的中高层领导兼任。从新闻发言人担任的职务看,2019年中央层面的新闻发言人,多为办公厅综合协调部门、新闻宣传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的正副职(厅局级)官员,担任这类职务的发言人约占66.4%。省、市一级的新闻发言人中市委秘书长、副秘书长,省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副部长,办公厅主任居多,约占95.6%。也有的省、市设专职新闻发言人。从对新闻发言人的培训情况看,2003年9月22日,在首次发布75位新闻发言人名单之前,国新办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从此中央一级的中宣部、国新办,省市一级的省(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等相关机构,定期或不定期(一般为每年1~2次)举办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发言人进行培训。培训班成为我国培养新闻发言人的重要方式之一。2012年年初,国新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新闻发言人培训工作,把对新闻发言人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作为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9]。2012年7月,国新办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合作举办了全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将其作为新任政府新闻发言人岗前培训的固定平台。2016年,国新办、中组部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合作,第一次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办省部级领导干部新闻发布工作培训班,将新闻发布工作的培训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层次拓展[10]。目前,政府或事业单位对于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呈现制度化、常态化趋势,而企业新闻发言人的培训相对较弱、常态化不够。从新闻发言人的素质看,总体上尚可,但各地各部门差异比较大,有的地方对照新闻发言人的素质要求,还存在如下差距和问题。
目前,有的新闻发言人是行政官员兼任的,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他们没能很好地处理行政官员与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关系和转换,在新闻发布工作中角色意识不强。有的官员行政作风偏浓,部分新闻发言人对新闻发布的规则了解不够,导致一些新闻发布会开展得不规范,会前准备不足,个别还存在新闻发言人只注重陈述情况、给记者提问的机会偏少和时间偏短等问题。
一些新闻发言人对本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有的甚至是外行,所以只能在新闻发布会上照着稿子念,即使事先做好了准备,也会因为专业功底不够深,对一些涉及专业的问题讲述不清。
作为一名新闻发言人,应该有说服别人的能力和技巧。然而,一些新闻发言人或不是新闻专业出身,或没有媒体工作经历,或主职为政府官员,对于新闻的基本规律、实践技巧及媒体运作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面对记者的提问,有的新闻发言人还存在讲述主题不突出、新闻要点不鲜明、内容拖沓冗长等问题。
培训新闻发言人的目的是使其素质、能力适配新闻发布工作的需要。就现实而言,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化培训,尤其要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如谈吐睿智幽默、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等。这些都是新闻发言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需要在实践和培训中进一步锻炼提高。
基于上述现状和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新闻发言人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应从以下方面对新闻发言人的培养路径进行探索。
新闻发言人的选拔任用,是有效提升新闻发言人角色意识的重要方式。对业务要求比较高的专业部门,可选精通专业又熟悉新闻工作的人担任新闻发言人;在选任大型企业新闻发言人时,可从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公关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中进行公开遴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新闻发言人既是新闻发言人,又是政府官员,其选拔任职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并逐步建立了新闻发言人选任、培养和管理的体制机制。据美国全国政府传播者协会的数据,美国的各级政府约有45,000名新闻发言人。联邦政府、白宫、国务院、五角大楼等政府部门设有新闻发言人,各州、市政府也设有新闻发言人,美国各大小企业也多设有专职或兼职的新闻发言人。近70年来,美国白宫历届新闻发言人中约85%为媒体出身。英国政府相关部门或新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约有1/3人员在媒体工作过或从事过与媒体相关的工作。通过选拔人才,以增强新闻发言人的专业性,使得新闻发言人既能掌握政府工作流程,又能与媒体有效互动[11]。这些经验都值得我国借鉴。
如前文所述,越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往往含有的新闻价值元素也越多,新闻发言人需要从繁杂的信息中发现、分析、筛选、整理和提取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将政府、媒体考虑的问题与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准备发言材料。靠一个新闻发言人单独做这项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他需要一个团队的支持。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新闻发言人背后,往往有一个专业团队,即“发言人办公室”或“沟通办公室”。这些专业组织要求员工具有跨学科、多专业的知识,有些职位还必须具备新闻媒体工作的背景和经验。整个团队熟悉多行业、多领域的业务,掌握新闻媒体的运作规律。这些团队通过分工协作,确保了新闻发布工作严谨、高效、专业、规范。这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实践证明,加强团队建设有利于新闻发言人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创新培训方式是新闻发言人培养工作的重要课题。
1.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岗前培训
培训班课程内容一般包括新闻策划及写作,舆情管理、危机管理、舆论生态变革、突发事件的舆论应对与处置、新闻发布、媒体沟通、舆论引导等方面内容。通过宏观的理论讲解、媒体应对分析、互动相互交流,让学员了解理论、切磋技巧、借鉴经验,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2.突出案例教学,进行模拟实战
案例教学,即让学员们在培训中分享他们对近期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总结介绍成功的经验或失误的教训[12]。模拟实战,即模拟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由学员们模拟发言人,主持一次正式的记者招待会,面对大大小小的媒体抛出的各种刁钻问题,新闻发言人既要把握住政治立场,又要严格保守秘密,对应知事项要有全面准确的把握,清晰明了的阐述;同时,更要深谙应对技巧,讲话滴水不漏,不落把柄于人;还要保持应有的风度,与记者进行良好的互动,让学员切实感受发布会现场的氛围。
3.利用新兴技术,强化日常训练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融媒体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舆论环境和媒体生态的深刻变革,新闻发布工作悄然发生着变化,利用新技术探索信息传播的新模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比如,在网络上开设“虚拟发布厅”、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发布政务信息等。同样地,新技术的发展也为新闻发言人培训工作的创新带来了可能:一方面,在培训中,要根据媒体行业的最新发展,调整内容设置,侧重帮助新闻发言人开拓视野、了解掌握行业新动态以及应对之道;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新技术创新培训形式,比如,尝试建立网校,开设视频课堂,老师可以适时上传最新授课内容,新闻发言人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可以开发模拟新闻发布会的程序,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布现场,供新闻发言人模拟演练、观摩改进。
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和业务交叉的工作,是新闻发言人工作的特点之一,这也对新闻发言人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发言人既要透彻掌握本行业本部门的全面情况及决策意图,又要熟谙新闻传播及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律和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媒体思维,懂得运用多种传播形式,能处理好与记者的关系,具备公共表达技巧等。达到这些要求都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根据一些地方的经验,可以发挥行业组织第三方的协调作用,通过设立研究院(中心)等方式,组织新闻发言人、专家学者、媒体负责人等围绕新闻发言人工作难点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交流,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新闻发布水平和新闻发言人整体素质的提升。
纵观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新闻发言人队伍,专职化、职业化已经成为发展主流。就我国而言,随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日益完善,对新闻发言人素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职业化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尽管国情,政治、经济体制各不相同,但都无一例外地在法律上确立了新闻发布制度,明确政府新闻发言人为国家公务员身份,使新闻发言人正式成为了一种职业。1988年,苏联任命了原苏联电视台资深评论员沃兹内森斯基(L.A.Voznessensky)为首任政府发言人,标志着苏联新闻发言人开始迈向职业化[13]。1991年,俄罗斯设立总统新闻秘书一职,具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此职逐渐成为惯例。近年来,俄罗斯一些高校专门开设了新闻发言人本科专业,培养和储备新闻发言人后备人才,从源头上让新闻发言人成为一种职业选择[14]。随着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的落地生根、高速发展,以及当前媒体产业正在进行的深度变革,我国也应在高校设立新闻发言人本科或研究生专业,从专业的设置上推进新闻发言人职业化,为建设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队伍奠定基础。
新闻发言人制度最早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1829—1837年在任的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总统时期最早聘用新闻发言人;1897—1901年在任的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总统时期最早将新闻发言人纳入公务员系统;1909—1913年在任的威廉·霍华德·塔夫脱(William H.Taft)总统最早将举办白宫记者招待会定期化(每周两次);1932—1945年在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总统正式将白宫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完善,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制度在美国各地建立起来,并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采纳。英国是世界上较早设立新闻发言人的国家之一。20世纪初,英国政府开始聘请专业的新闻人士担任自己的新闻发言人。198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地方政府信息法》,通过法令的形式规定了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2005年,英国《信息公开法》正式实施,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15]。2013年,“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逐渐将俄新社、俄罗斯之声以及有“俄罗斯脸书”之称的“保持联系”(VKontakte)社交网站纳入旗下,逐渐主导了俄罗斯的舆论空间,借助这一强势平台和渠道,俄政府发布的信息以及新闻发言人的权威性,都获得了极大提升。在我国,新闻发布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遇到重大事件听听发言人怎么说”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新闻发布的社会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这也为我国新闻发言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