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内心种一颗向好的种子

2019-01-24 01:30樊雪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9年1期
关键词:妈妈孩子教育

樊雪

任雪蕊老师曾是《为了孩子》杂志的老主编,也是我的老师。她还是一位美食家,不仅擅长赏鉴菜品,更烧得一手好菜。打算做“食育”这个选题时,我脑海中首先蹦出来的就是她曾经说过的话,“妈妈的味道”。

这是一次特别的采访,我们从“食育”谈到“生活即教育”,从育儿谈到文化传承,从孩子谈到人应该怎样过这一生。这不仅是一次采访,对我来说,这也是一次全新的学习。为人父母的职责,就是潜移默化地在孩子内心种下一颗“好”种子,这种“好”会在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给他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力量。

和孩子一起吃饭

《为了孩子》:您最早接触“食育”的话题,并对此产生兴趣,是有什么契机吗?

任雪蕊:我曾读到一篇文章,是介绍赖青松的,他在台湾做有机农业,除了种庄稼,还办了稻米俱乐部,让孩子们认识稻谷,孩子们还写了看到种子发芽的文章。我后来去台湾,特地去参观了赖青松的农庄,这些直观的感受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吃这件事情,伴随人的一生。一天三顿,要吃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围绕着吃,其实是一个终身教育。吃有很多事可以说,我们常说的爱惜粮食是一方面,我们了解作物的变化也是,这就和智力学习有关了。此外,还有很重要的,吃和情绪也有关。挑食,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对社交都会有影响。我回想以前,我们自己当妈妈也好,办杂志也好,一说到吃就是营养,但现在的孩子不缺营养,大多数孩子还营养过剩。我们现在谈吃,应该想一想围绕着吃的心理学知识、亲情、礼仪等,这些比营养更重要。

《为了孩子》:您特别提倡家长和孩子一起吃饭,和孩子一起吃饭,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任雪蕊:有教育家观察到,凡是学习比较好的、人际关系比较好的、饭桌上表现比较得体的人,在家里往往是和父母一起吃饭的。

我们那个年代,父母辈平时基本不管教育,我父亲唯一的教育场合就是饭桌,他工作非常忙,但晚饭他一定和我们一起慢慢地吃。他在饭桌上讲故事:讲他看的书,讲三国,讲他小时候的事,讲他的老师、同事,有时候会说起他自己对不起谁谁谁,还讲他和妈妈谈恋爱的故事,无所不谈。所以我的很多知识是饭桌上得来的。饭桌上得来的教育,不像平时拎着耳朵讲的东西听不进去,我们都很爱听。我堂哥写回忆我父亲的文章时,提到他经常在家匆匆吃好晚饭就到我家来看我们吃饭,为的就是听我父亲讲各种故事。

我们杂志以前就提倡过餐桌上的教育,事实上,餐桌上的教育只是饮食教育的一部分,围绕着吃,厨房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愿意下厨,愿意做饭给别人吃的人,往往是具有领袖气质的人,因为他愿意分享。而且要把这么多食材,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整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要考虑搭配、营养、颜色、口感、季节等,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

所以,家长不妨从一起吃饭开始,到鼓励孩子一起下厨房。孩子愿意做菜的话,更要提供帮助。有可能的話,还可以利用阳台等种菜,让孩子看到菜的成长和变化,这是物质发生的自然的变化。延伸到买菜,这个季节买这个菜,那个季节买那个菜,就能感受大自然季节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恩赐。在上海有这个东西,在日本有那个东西,山上有这个,海边有那个,食材也能给我们带来直观的地域变化的感受。这种学习,比起一本正经拿着教科书来学,是自然而然的。

只可惜我们现在教科书式的教育太多,好像说到教育就要有教案,就要端坐在教室里,其实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是不需要教案的,因为“生活即教育”。

吃饭也是民俗的传承

《为了孩子》:您曾经说许多民俗是通过妈妈传承下来的,我细想觉得还真是这样。例如我们家,以前住在农村的外婆祭祖,会搬出一套东西,还有一套固定流程,其他人是做不来的。我妈妈居住在城镇,就不会做这些一本正经的仪式了,但在食物上我们还留存着这些记忆。比如清明节吃青团,妈妈跟着外婆学会了,她也会做给我们吃,我们在吃的时候就会聊起家里的祖辈,讲各种从前的故事。这种感觉是非常温暖的,有传承,你就知道你的根在哪里,你就会有一种安定感和自信感。

任雪蕊:这是上师大一位研究现代文学的老师提出的观点。其实,不仅在民俗方面的传承,还有道德的传承,很多事情都是当妈妈的在做。我妈妈这辈人,老外婆讲的俗语很多。以前小孩子做错了什么事,妈妈们大多不会一本正经去教训,可能就是说一句老话,就能让你印象深刻。我有个同学的妈妈是郑板桥的后人,老太太没有文化不认字,但很会做人,有一次遇到件什么委屈事,老太太没啥抱怨,就说“要做老,先做小”。

现在也是一样,妈妈在家里说什么话很重要。试想,妈妈在家里常说“今天买菜给我便宜了多少多少钱”和“我今天看了本什么书”、“有部电影怎样怎样”,孩子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

《为了孩子》:所以做妈妈,也包括爸爸,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说什么话,不能太随心所欲,说之前最好过一下大脑,停两三秒。有时候父母情绪上来有可能口不择言,对孩子是个不好的示范。

任雪蕊:是的。妈妈很重要,要有爸爸的爱和支持,妈妈就能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我身边有很多实例,我的一个邻居,夫妻两人都是很普通的工人,孩子们个个都好。因为这对夫妻很恩爱,也不是斤斤计较的人,他们在家总是嘻嘻哈哈地说开心事,所以他们的孩子也都是乐观开朗的人。

妈妈的味道

《为了孩子》:刚才您说到一起吃饭很重要。有些家庭,父母平时确实很忙碌,很难做到和孩子一起吃饭,那么周末就尽可能创造机会一起吃饭,或者一起去饭店聚聚也好。

任雪蕊:其实,吃饭还有一点很重要。日本人、我国台湾地区的人都很讲究妈妈的味道。有很多小孩,长大后和妈妈不亲,缺少妈妈的味道也是一个原因。我们宠小孩,为了表达自己爱小孩,就给他们买玩具,带他们出去玩。但说实在的,孩子得到的玩具都是一样的。唯独你给他的拥抱,你身上的味道,你做的菜,是独一无二的。有可能的话,妈妈就尽量去制造一些属于你和孩子的独一无二的回忆吧。我们说数学、美学、语言等是教育,其实吃饭更是一种教育,吃饭本身是个很好的教育载体,因为它自然而然,一日三餐每天都要发生。

现在妈妈给孩子做饭好像成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不过只要你尽量去做,会有移默化的作用的,孩子吃的时候也许感觉不到,但是过了几十年以后一定会体现出来。那些在外漂泊打拼的孩子,回家吃饭就会特别有感触。孩子的记忆里不仅要有妈妈的味道,还应该有爸爸的味道,能给孩子做饭的爸爸有种特别的魅力。

《为了孩子》:说来惭愧,我现在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一道菜,很受孩子欢迎,不过妈妈的味道有点少。

任雪蕊:其实有时候未必要做得有多好吃,而是你要用心去做,来点仪式感。举个例子,当你准备要烧一道新菜时,可以提前造舆论,对孩子说,妈妈最近要做一道菜,是书上看到的或是哪里吃到的,刚学会。然后收集食材,过两天对孩子说,食材中还缺一味什么东西,我们一起去哪里买。做菜当天,可以好好布置一下餐桌,色香味都很重要。让孩子看你做,如果有他可以帮忙的步骤,就邀请他参与,就烧一个菜,专门品尝妈妈的新菜。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知道你的菜谱是怎么得来的,你是怎么收集食材的,你又是怎么做的,怎么用心的。这是情感教育,不需要嘴巴说,做的过程就是情感教育。对别人要用心啊,这种话直接说,孩子会嫌烦。自己做,孩子就知道,妈妈可以用什么方式,可以做什么事向家人表达爱。然后他也知道了这个过程的不容易。从菜谱到食材到制作,你可以很自然地说,福建的黑木耳怎样,东北的黑木耳怎样,什么黑木耳软,什么黑木耳糯,我们这道菜选哪种更合适。许多常识教育就贯穿在过程中了,地理、历史的知识也有,这个菜古代的人是怎么吃的……说起来,做一个好妈妈是不容易的。

我曾经给餐饮企业的员工做培训,课上到最后,有人说,照你说的去做,太难了,我要做个好员工、好妈妈、好女儿、好妻子,要求太高了。你只是员工培训啊!其实说到最后,很简单,就像儿童教育,一点也不复杂。那就是你去做一个好人。你只要做一个好人,愿意付出,愿意学习,愿意和别人分享开心的事情,就可以了。孩子以后还要受很多教育,在家里,你带给孩子最基本的这些就足够了。

只要妈妈是一个好人,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心理,没有要欺负别人的心理等,你就不容易纠结,不纠结就不容易情绪化,不情绪化就不会轻易朝孩子发脾气。你对你的生活,钱多钱少,不是太在意,你在意的是精神生活,不是物质生活。事实上,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和钱没有太大的关系。

最近我听日本哲学家铃木大拙谈禅,很受启发。他说日本历史上是穷的地方,日本民族性中有一种享受清平、习惯清平的传统,日本人享受闲寂。闲寂就是说虽然穷,但空一点,独自享受自然风光。林语堂写《苏东坡传》,苏轼的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就和日本的闲寂很像。爸爸妈妈在家里说的都是房子车子,孩子就容易惦记着物质的东西。清欢、闲寂,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你在他心里种下这颗种子,孩子长大后,即便没有房子车子,他的人生也能过得从容淡定。

《为了孩子》:这个我也有体会,我们小区里的小花园有个老伯擅长种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很美的花。我带着孩子看花,看老伯去浇花,问老伯怎么种花,孩子可以在花园里玩一个上午,非常愉快。小区里的喷泉偶尔开了,阳光照射下来,出现一条彩虹,孩子们就会欢呼雀跃。我难得下厨,做我的拿手菜红烧大排,孩子就埋头狂吃,吃完还舔盘子。这种快乐其实很容易就能得到,并不需要太多的金钱,需要的是对美好事物敏锐的感受力。

任雪蕊:有很多人不开心,觉得心累,是因为太重物质。苏东坡就是个喜欢清欢的人,他其实一生挺悲慘的,不断地被贬,一直贬到海南岛,但他不管在哪里,他做肉、喝茶、作诗、写词。一群人去山里喝酒,回来时下雨,随从忘了带雨具,大家奔跑躲雨,他却不紧不慢“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很从容。

在家里经常和孩子讲这些故事,聊好看的电影,不要因为孩子小听不懂就不做,孩子有了这样的教育,他长大了不会差到哪里去,当然,爸爸也应该做这些事。

我们社会现在浮躁、物欲比较多,所以爸爸们都以为爸爸的责任是买车子买房子。我去一些很好的私立幼儿园做讲座,那些爸爸妈妈的经济条件都很好,他们内心都愿意给孩子最好的,可是他们请个保姆管孩子,我认为这是最差的。如果家长没有条件,要上班,请保姆带孩子那是没办法。有条件的话,妈妈或爸爸自己带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这是最大的幸福。爸爸也是完全可以带孩子的。

生活即教育

《为了孩子》:您曾经在崇明办了一次实验性质的公益夏令营,体现了您的教育理念,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夏令营的活动吗?

任雪蕊:我的夏令营中,孩子吃好饭后,要自己收拾桌子,把碗筷拿到厨房,还要对厨师说“师傅,谢谢”,每个人都要这么做。虽然我的夏令营只有七天,对孩子的生活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是,他在以后一定的时机下,他会知道怎样做好,怎样做不好。有很多种子,一直不发芽,是没有到时间,但是你不能说一直不发芽,你就不种了,你还是要种。你要相信,好的教育到一定的时候会起作用的。

夏令营是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其中也包含了食育。我们住在一个农庄,有果园、菜地,其中有一天就是自己去地里摘蔬菜,然后自己择菜,最后让厨房里的大厨来做。做完后,大家一起吃,孩子们纷纷说哪个是我摘的,很有成就感。我们还带孩子去奶牛场,挤牛奶,喝自己挤的新鲜牛奶,孩子们特别有感触。

中午天气热,我们就让孩子在室内看精心挑选的经典动画片。夏天阵雨多,如果下雨,就让他们穿上雨衣出门玩水。下午三四点钟是孩子们洗衣服玩水的时间,我们在背阳的天井里接上水管子,前面就是一大片农田,美极了!能玩水,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也变成了有趣的事。

下午有西瓜吃,都是孩子们自己洗自己分。他们忙得不亦乐乎,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这些也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我在边上观察,不同的孩子性格差异也很大。有的孩子会打小报告,有的孩子遇到事情会尖叫,有的孩子爱耍小心眼……我会和家长反馈这些信息,这样的孩子往往生活得不舒畅,生活环境给他的压力太大了。许多家长开始反省自己平时的教育,也许对孩子要求确实过高了。

村子里有一棵600年树龄的大树,我们带孩子们去看大树,请村里老人讲故事。晚上我们一起看萤火虫。农庄对面,有一片树林,我在先前设计课程考察时发现那里有萤火虫,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惊喜。

有一天,我们一大早出发徒步去江边,早饭是农庄开车送来的。大家身体活动开了,也有了胃口,看着江景吃早餐,感受不一样的氛围,到8点半,天气开始转热,大家就坐车回农庄。我们还和当地团委一起组织和留守儿童联欢,大家讲故事猜谜语,玩撕名牌游戏,奔跑嬉戏。

夏令营没有上课,只有吃喝玩,但是吃喝玩里每一样都蕴含着教育。最后一天是周六,中午父母们就要来接孩子。村子里每天早上有村民摆摊的农贸小市场,但6点钟就結束。我在周五晚上和孩子们说,明天我们去买菜,但是6点钟市场就没有了,所以我们5点必须起床。如果你们能起得来,我们就去,起不来就不去了。结果周六早上,我还没起床,孩子们就来敲我的门了。我给每个人一个篮子,从3岁半到11岁,大孩子带小孩子,最大的孩子是总指挥。我让孩子们挑自己想吃的和爸爸妈妈喜欢吃的菜去买,父母来接他们时,他们会很自豪地说,妈妈我给你买了你爱吃的什么什么。

我的教育理念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不觉得他们是在接受教育,我们做一些当下未必觉得重要、但对孩子以后有意义的事,孩子长大后回忆起,会觉得当时做得很值得。在不知不觉中,在孩子内心种下一颗向好的种子。

教育,都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

猜你喜欢
妈妈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