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洋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000)
在天津2005年总体规划中,海河中游地区成为天津的“远景城市公共中心”,首次提出了它的预留性,经过多年的规划与研究,海河中游地区愈发体现出“预留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但该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建设压力,如何落实总体规划与空间战略对其发展的高要求,如何将功能与生态、发展与预留落实到具体环节,这些问题尚没有解决,因此对海河中游地区进行功能与空间的分析是十分迫切并有必要的。
研究海河中游地区的未来功能,就必须首先明确该地区将会成为新的中心还是一系列功能的聚集区,在课题中主要开展了以下五方面研究来分析预测海河中游地区的未来功能。
1.1.1 从历史角度分析海河中游地区的功能变化趋势
我们从中分析研究了天津城河演变的历程。通过该项研究,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清晰且具有代表性的城河相互影响的过程:随着每一次城市中心功能的提升,海河功能都会发生的相应变化,而这种变化同时又会对城市中心结构产生不可替代的反作用力。两者呈现出“生长——跨越——回归——汇聚”的总体变化趋势。
1.1.2 从案例的角度分析海河中游地区的未来功能
我们通过分析伦敦、巴黎、上海等城河相依的典型案例来开展该部分研究。从对伦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泰晤士河经历了与海河相似的功能变化过程“生长——跨越——回归——汇聚”,在这样的过程中,伦敦的城市中心一直沿河发展,其内在原因不仅在于滨水价值的唯一性,更在于其人文层面的认同感。伦敦的城市发展比天津早几十年,其城市中心选址位置的经验对于天津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1.1.3 运用城市构型方法分析海河中游地区的未来功能
城市构型既是对城市形成过程的形态进行归纳总结的分析方法。多年来一直描绘的“东西分段、南北分层”可以说就是一种城市构型的概括。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根据近年来城市发展情况及城市相向拓展的发展方向,我们注意到一个新的变化趋势,东西分段正在融合,南北分层继续强化,并且出现了一系列沿海河的城市中心,所以我们将天津的城市构型重新概括为“分层的城市,链状的中心”。我们运用城市构型的分析深入表象以下,探求天津城市形态形成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就是海河功能的不断进化。
首先,海河是“分层的城市”的母线,这与泰晤士河极为相似。在历史的变迁中,海河的功能经历了从河海漕运、工业运输、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在生产力不断升级的同时,海河汇集的一直是天津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相关产业轴带在海河功能不断升级,逐步从海河分离出来,以平行于海河推移的方式汇集,逐渐构成了平行于海河的五大轴带,构成了天津独特的分层结构。
其次,海河是“链状的中心”的载体。1404年的天津卫城、1900年的九国租借区、新时期的小白楼、于家堡、西站、天钢柳林,一个又一个的城市主副中心全部沿海河布置,而并没有出现在交通、用地情况更加良好的地区 (比如友谊路、卫津路地区)。除了体现出经济方面的理性之外,还体现了天津人对海河的强烈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是建设新城市中心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因此陆续形成的城市中心全部集中于海河两岸。
1.1.4 运用空间经济学分析海河中游地区的未来功能层级
在此部分研究中,我们运用经典的城市地租理论分析了“相向拓展”情况下的城市地租水平,初步结论是即便在没有新发展动力、重大事件引导的前提下,海河中游地区也会因为两中心能级的递减扩散,而在其中间交汇处的能级呈相加效益,故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地理中间节点上,也就是海河中游位置的城市会有一个递加的城市能级“隆起”,此地的土地价值会随之正相变化,呈上升趋势,并导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与建设强度相应提高,这就从经济角度预测了新城市中心出现在海河中游地区的可能性。
1.1.5 从公共职能布局的角度分析海河中游地区的未来功能
结合本次总体规划修改中提出的对“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的再认识,根据中游地区的特点,对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和海河中游地区进行了理论上的城市职能分配,其中,海河中游地区应该承接的是国际职能版块,进一步遴选了未来应引入的城市职能,包括国际交流、国际会展、国际人才培训和城市大事件等高等级城市职能。
1.1.6 海河中游地区的未来功能小结
随着未来天津城市地位的不断升级,海河中游地区将承接与之相适应的新功能,包括国际交流中心等一系列国际职能和国际性博览、体育等大事件预留板块。
1.2.1 运用空间句法分析海河中游地区的控制措施
空间句法是一种以道路空间形态预测功能发展的分析方法。这一理论是将可达性与可视性相结合进行研究,以“集成度”作为反映了一个单元空间与系统中所有其他空间的集聚或离散程度。集成度值越大,表示该空间在系统中的便捷程度越大,越能引发人的流动,就能吸引商店、超市等到集成度高的街道。在研究中,我们对中心城市进行了空间句法的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可以看出海河中游地区将成为天津中心城市内集成度最高的片区。因此,我们根据该理论可以预测到的是,中游地区道路空间特质是能够大大提升土地价值的类型,随着道路的相继建设,势必会吸引大量建设意愿。但是并非所有项目都能达到会展中心的级别,而海河中游地区应该成为一系列高级城市职能的承载地,因此,有必要严格禁止非高端功能区的建设,课题从空间句法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方式。
1.2.2 从生态安全框架的角度分析海河中游地区的控制措施
我们以天津市生态安全现状为基础,从城市扩展生态安全的角度反思了空间发展战略“南北生态”的空间格局,如果过分依赖外围保护任由城市封闭蔓延式发展的话,天津中心城市将有可能变成南北25公里、东西60公里的巨型城市,这对未来的城市安全极为不利,将产生一系列诸如无法新风换气、加剧热岛效应等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保证天津城市生态安全的构建不仅在于保护“南北生态”,而且还包括强化“南北生态联系”。从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发展阈限计算得出的城市扩展生态安全格局成果中可以看到这种联系唯一可行的通道正是在海河中游地区。为此本课题中研究了加强“南北生态联系”的具体方法。
1.2.3 从“城市大事件”规模需求分析海河中游地区的控制措施。
大事件可以大致分为体育、博览、论坛、文化娱乐四大类。海河中游片区在未来最有可能和需求导入的大事件以国际级博览会、大型主题乐园为重点,体育类和论坛类事件为辅助。通过对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大事件占地面积的分类汇总,可以基本确定大事件的规模多在2~4 km2之间,因此,海河中游地区可以4 km2为预留板块的基本模数,预留多个未来大事件项目区。
1.2.4 海河中游地区的控制措施小结
通过多方面分析,海河中游地区的预留控制策略重点体现在道路、绿化、用地三个方面。具体方法则在下一节节详细阐述。
结合以上相关研究,建议海河中游地区采用对如下三点控制措施。
第一运用“控制道路建设时序”的方法保证预留的实现。第二弹性预留大事件用地。第三“绿色基地”与“毛细廊道”的生态控制措施。
1.4.1 “双极链状多中心”的城市中心结构
“双极链状多中心” 结构为以中心城区的小白楼主中心和滨海新区的于家堡主中心为“双极”,以西站、海河上游后五公里和海河中游地区组成差异化发展的多个副中心,空间形态上呈现出全部位于海河轴线上的“链状”。这样的描述较清晰的反映了天津中心结构的服务等级与空间形态。
1.4.2 海河生态恢复建议措施
在研究宏观层面海河生态保护的问题时,也对微观的具体措施作了相应研究,提出全面改善海河堤岸的设想,这里提出“生物材料 (植物) 施工法”等三种具体措施,经测算,如果中游部分海河堤岸全部改造的话,将增加5%的鱼类栖息面和36 km长的野生鸟类活跃面,对于促进生物多样性将有极佳的效果。采用生态堤岸的河案将是硬质堤岸对河水自净的8~33倍 。
1.4.3 一种新的规划辅助方法——空间句法
我们运用此方法对赤峰道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对空间开放或封闭、公共或私密的状态用量化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理性的描述;对辽宁省阜蒙县总体城市设计进行了研究,量化验证了该城市设计的公建布局的合理性。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深入分析研究了天津市的城河关系,从发展原动力的角度阐述了海河中游地区的功能与空间发展模式,在课题中探索了空间句法等新方法,提出“双极链状多中心”等新概念,并探讨了具体的实施预留策略。